论电影之于青少年的意义青少年教育意义的电影
论电影之于青少年的意义青少年教育意义的电影
电影诞生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对于电影之于青少年的影响的认识和研究也随着现代电影的发展以及青少年文化研究的兴盛而不断深入。
优秀的电影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的各种行为,在强大的传播力之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完善着青少年的人格与品格,陶冶着青少年的情操,整合了知识构成,进而提升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从而完成了知识传承的最高追求――传道授业。
一、电影作品中的“文以载道”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文艺作品的“文以载道”作用。厚厚的书海,博大的图书馆固然是一种形式,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岂非更妙?而真正的懂得电影的欣赏,这也是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标志之一。电影作品一直是大众了解社会与人的行为信息的主要源泉,它是传播与交往的一个重要的媒介,它也时时反映着社会的主流思想和利益。电影作品中有一大类属于科教片,它用科学和理性的镜头记录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让人们了解自然,并学会用有效的途径改造世界。多数人都在这一类型的影视作品中受益匪浅,电影作品中还有一类,是社会历史记录片,反映了事件的发生,记录着社会的运转。正所谓“把握了历史就把握了现在,把握了现在就把握了未来”!在故事片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反映着社会历史,朝代更替,很好的阐释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道理。这样的作品真是不胜校举,学生们在看完这些影视
作品后也大为感叹。影视作品欣赏的过程,不正是青少年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不断探索、学习,提升他们综合素质的过程吗?
青少年的优良品质的塑造是有着极大可塑性的。在性格养成时期(通常是12―22岁最佳)采用良好的外部视听刺激而非老夫子式郁闷说教,能对他们的性格、人格塑造等起着匪夷所思的
效果。如经典影片《乱世佳人》。通过起承转合的剧作安排,将虚荣心驱使的女主角,沉沦在男人们中,看着一男人拜在石榴裙下,一个个女人嫉妒的目光,虚荣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可是世事难料,变故后的她却如此的寥落,生活的痛苦让她变得坚强,变得现实等颠沛而又戏剧的命运生动展现出来。这其间正面展现了女主角积极、坚强等性格让所有观众印象深刻,如:第一,她在困难的时候敢于承担责任,虽然也有动摇,但最后仍然承担责任,比如她救了梅兰妮,她重振塔拉园,后来长期扶助阿仕莱一家等等.。第二,她敢于去爱,无怨无悔,她的整个青春都在爱着阿仕莱,没有回报但她仍没有放弃努力,直到能力的极限为止.。第三,知错能改,当她最后明白她之前所为是错误时,她马上向瑞德道歉,请求原谅.。总的来说,斯佳丽堪称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人中龙凤,难怪瑞德这样的优秀人物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影片让人们明白了真正的世界需要的是什么。尽管有时候人无法让自己做到十全十美,但是可以让自己更加完美。在困难中坚强,在黑暗中寻光明,从而到真实的自己。
历史与现实的时代差别,到底要怎样才能让当今的人去读懂、去铭记呢?单单一张历史的图片又能勾引起什么,一行行字又怎能让人们全部明白?电影却把声音、画面、文字有机结合,使之相应生辉,构成独特的声画合一的艺术现象,再生出新的含义,有刺激,有感情,有思想,看到喜庆部分时我们会大声笑,看到悲情部分时我们也会流泪。但我们想过这哭这笑背后的涵义没有?影片的每一情景的颜、语言,演员的每一个动作神态都向我们传达出的细微情感。这样的传播形式更为深刻的揭示了主题,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创造了深远的意境,让人们在欣赏时感受历史,带着感情融入其中。很多成年人都有过此种感触:初高中的历史课除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外,历史的深刻含义并没有被了解,学得枯燥无味,大都睡觉或看小说,有点兴趣的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历史的作用并没有让人们了解。而今呢,
捍卫主权的《勇敢的心》,浴血奋战的革命史诗《三大战役》以及最近的电影----深度挖掘历史人物的《孔子》等等,它们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在电影的紧张历史场景中去了解当时的背景,得到更大的启发。
二、人生体验的外延化拓展
世界是无限的。但是电影作品却更深入更完整的表现了整个社会的万万千千。不论作品是哪个类型或者是哪种体裁的,它都要先与社会相接触、相交流。影视作品的创作往往是先从生活中产生,它不会
突然成为编剧作者的灵感,编剧对生活的体验和体会越深,他的素材也就越丰富,可写的内容也就越多,写得才够深刻,有意蕴,有内涵。即使是科幻片,它也是编者根据真实的世界抽象出的一片无人能及的空间,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发生一些生活中看似奇怪或虚幻,其实却埋藏在生活中的某个角落的故事,任何事物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根有据,有理有证的。导演也是现实的,虽说他们所导的作品或多或少不太现实,但是这些都属于自己生活中包含的隐形的想法,虚构不是凭空的,它也是生活,它是高度提纯的现实。
人们在欣赏电影时总是希望能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青少年活泼、好动又好奇,总是在尝试着进行一些大众所不能普遍提供以及接受的行为,比如:独身英雄闯荡世界、急速飙车等冒险行为;羞于表达的对父母的关怀以及对心仪者的爱慕等美好思想情感;以及宣泄现实中积累的某些不良情绪。就算是最好的朋友之间也是有秘密的,不想对方知道自己的心理感受。嫉妒对方的优点、成绩,怀疑对方的背叛,抱怨对方的不好……这些心底最真实的感受也许是微妙的,是不自觉的,可是你如果告诉对方,对方或许会对你警戒三分,或许疏远你,所以你不愿去表达。但是电影却不同,嫉妒、杀害、背叛……这些都毫不掩饰地展现出来,让人们从心底明白这些是不可避免的。人有着善良有着无私有着奉献,但也有着嫉妒有着自私有着背叛,嫉妒、自私、背叛、抱
怨有时是可怕的,它会摧毁一个人,也会让另一个人受到心灵的煎熬,所以我们必须让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得到压制,得到调整。漠视这些既对解决或消除这些行为没有用又有可能导致危险极端行为的出
现。而电影以镜头组合之间的刺激性,不断去创造激情.在虚幻中带点现实,在现实中加点夸张,虚实相结合,让人们感觉在梦境中升华着自己的思想。制作者们在拍摄电影时是带着感情的,而青少年观众欣赏电影时也是充满感情的,这样他们在电影中能够到“真实的自己”。电影就成了他们心灵之间的桥梁,它把这样的一幅幅图片展现给我们,让我们原本无着落的心得到渗透。
三、高校教育的创新
电影艺术的形象性和感染性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载体。电影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升华其人格,其思想性是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的形象教材,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充分发挥电影的育人功能,开展影评活动,是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为途径,仅是通过理论的灌输来达到目的。虽然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它所存在刻板说教和枯燥的宣讲形式严重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而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来说,它有其自身的优势,其促进教育的作用也十分显著。电影结合文学,声音,图画,三者巧妙地运用,动静结合,采用不同的光、景把电影的主客体表现的淋漓尽致,用环境或音乐增强画面的透视感和主题意境,更好地为影片增加主观彩,加强画面形象,使主体画面更加深刻、简洁、朴实,从而容易被观众接受,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高校学生已经有了模糊的未来目标定位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未来人生目标、职业目标、爱情的理想等等与自身所处的环
境和形成较大落差,但由于正处于思想和身体成熟与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心理与意识难免会出现苦闷、焦躁、不得方向甚至沮丧沉沦等负面情绪。而在学校中适时而有选择地利用优秀励志影片,让同学们观看,使思想教育寓教于乐,因而激发情感,引人理智,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信念、观念、理想。使学生在电影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真实,战争中的脆弱,人类文明的悠久……在影片中把感情融入其中,用象征、升华、蒙尔奇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谱写了爱与美的乐章,学生大到领悟人性的可贵,和平的可贵,自由的可贵,小到明确正确的学习努力方向,恋爱的理智选择,面对失败的健康心态等等……如果说电影是人类另一个头脑,我想并不夸大。因此这种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感受比单纯的诉诸情感影响更大,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深化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电影拓宽了青少年的艺术审美
19世纪末电影的诞生,意味着世界文化有文字语言文化向视听语言文化的转变。它既是艺术家的创造活动,同时又是政治、科技、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体育的传播工具。随着影视文化的发展,电影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艺术是相通的,高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影视作品质的变化。影视、戏剧、绘画、雕像、音乐、建筑、舞蹈……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对某个作品的某种艺术形式的解读,经过自己的艺术再加工,改变成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作品。
一部电影,需要音乐,需要场景,需要故事情节。各个要素不是孤立的,它们缺一不可,欣赏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人们同时会感受到它在其他方面的优秀。把影像阅读作为提升审美的主要依托层面,是由于它与欣赏者感受层面的对应、依赖关系,最为直接与完整,能够获取可选择性大,综合性强,知识点分布稠密,形式体裁丰富的读本资源,逐层深入,在本源资格的基础上更为完善深入地发展人的审美能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