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
作者简介:张文莲(1996— ),女,汉族,贵州黔西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影片讲述一位有美术天赋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在成长路上为了追求梦想的坎坷故事。爷爷靠一手捡垃圾为生的工作独自把他扶养至大。孩子父亲没有另寻妻子,常年在外谋生,对于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从不过问,更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最后因为爷爷的去世开始慢慢醒悟。微电影《远山的呼唤》主要想表达的是,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很多贫困地区仍然有很多这样的孩子需要被关注。从而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关爱留守儿童,倾听他们的心声。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我们主要是选择贫困农村具有平民化的人物,用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来加强剧本的真实性。恩格斯说过:“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正确的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所谓真实自然的人物形象就是要有鲜明性格特征和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人物。在人物塑造的手法上,主要是通过具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强化人物,从而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再一个就是通过人物的细节动作来折射人物心理特征。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是从最细微的故事情节入手,以求达到故事的真实又不拖沓,从而更好的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
一、《远山的呼唤》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人物形象的平民化倾向
我们的微电影讲述的是贵州偏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故事,在这种典型环境下的人物就必须具备平民化.大众化等的特点。短片中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人物,因为他们的生活状态使他们具备这样真实、自然的特点。再者就是微电影时间短,在投资上相对于电影或者电视都是很低的,因此微电影的题材选择上都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故事。
片中的爷爷(刘天远)、父亲(刘成)、小伙伴(张达),这些人物形象都是我们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远山的呼唤》就是通过写这些人物的真实生活,来展现普通老百姓的现实状况,折射出人们普遍关注的留守儿童现象,从而让观众从深层次去挖掘社会意义并且引发他们对社会所存在问题的思考。这些人物是观众所熟悉的,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物。因此观众对他们的熟悉、了解甚至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样子,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的影子。因为选择这样的人物,引发观众对他们生活的思考。
在电影《远山的呼唤》中,大多都是从细节上来表现人物,如在开篇中,正在小桌子上画画的刘子豪听到爷爷扇蒲扇的声音就立马放下学习给爷爷点上了蚊香。看似很简单的动作却能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懂事和孝敬。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因为生活的无奈让本该还在玩耍的年纪早早的承担着属于
成年人的重担。微电影的特点篇幅很短,要想打动观众,锁住观众的眼球,单单靠10多分钟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需要我们从细节处入手。特别是对于这种具有现实意义的短片,因此人物的平民化形象对于短片情感的传达是至关重要的。
在剧本插叙这一幕当中,当父亲知道自己儿子的作品得奖后回到家拿去卖,从父亲把画胡乱的揉成一团扔进箩筐可以看出父亲的性格。父亲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工,不识字的一个大老粗。从父亲的这一举动就能很好的看出父亲的性格。就这样的父亲形象对于孩子的教育,观众可想而知并不会好到哪儿去。这样真实的父亲形象在农村是很典型的,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选择这样的人物能更好的引起观众的共鸣。
影片中的爷爷,爷爷靠捡垃圾把孙子养大,这个处于社会边缘化的老人在现实当中往往是路人忽略的人物。在开篇,爷爷每天都会骑着小三轮在路口等孙子,知道孙子喜欢画画,捡了一盒彩笔像宝贝似的立马给孙子。这样一个普通、平凡的老人却懂得孙子的心思,想方设法支持他的梦想。当刘子豪的同班同学故意茬说彩笔是自己的被偷了的时候,受委屈的孙子回到家看到爷爷手里新的彩笔。看到孙子受委屈时的无奈的爷爷的形象,或许有些电影电视很少去展现这些小人物的心理描写。微电影《远山的呼唤》就是通过描写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爷孙俩的情感,让我们看到处于生活困境中的他们对待生活的样子。
(二)塑造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物形象
《远山的呼唤》主要描写的是当下聚焦的社会问题,影片从开始描述的都是平民化的人物到最后折射出的社会意义。这样的现象是我们经常讨论的特殊话题,也常常因为这些现象引发的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成了大多数电影塑造人物的选择。通过描写他们的现实生活,呼吁更多的人媒体去关注并且给予他们帮助和关爱。
在贵州一些贫困地区,任然存在一个家庭有七八个孩子,
摘 要:影片《远山的呼唤》讲述了一个留守儿童和自己爷爷相依为命的故事,因为从小母亲去世,父亲嗜赌如命,孩子和父亲矛盾丛丛,因为爷爷的去世,最终父子俩解开心结。通过塑造真实自然的人物一步步推进故事。首先是从分析短片人物形象的平民化和现实性意义。其次就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动作对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最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塑造对短片的价值。然后在人物的选择上,我们选择利用农村底层农民工,以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来传达他们的心理变化。还利用具有现实意义典型化的人物,通过具有个性化的方言和细节动作使故事更加的真实。关键词:平民化;真实自然;现实意义
微电影《远山的呼唤》中人物形象的设计与价值研究
张文莲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199
这就免不了父母要抛弃孩子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由于没有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一定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在微电影《远山的呼唤》中,当很多年没见的刘成回到家,刘子豪并没有觉得对父亲很亲热,两人无话可说,这样很小的一个情景却表达出孩子对父亲的抗拒。在刘子豪说出自己的想法-想上艺术学校,父亲丝毫没思考就大发雷霆,刘子豪那一番话里表达出对父亲的不满。一方面表达出对爷爷的关心另一方面就是自己梦想受到阻碍的不甘心。影片把人物生活的困难和痛苦放大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看到他们的无奈与挣扎。剧中人物所思所想时刻牵动着观众的情绪,留守儿童问题是我们社会一直要处理的问题,这个也成了很多创作者想要去关注的特殊体。短片《远山的呼唤》中小男孩是留守儿童的代表,在没有父母爱的环境下和爷爷相依为命。
二、人物形象塑造对短片的价值
(一)人物形象塑造是短片叙事的核心
马克思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微电影中也
一样,每个人物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它是和其他人物相互联系着存在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是和这个环境相互依存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这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又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这些不同的个体之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矛盾冲突和斗争。这些矛盾和斗争又是由于人物之间的活动和不同的社会关系引起的。
人是社会的主体,而微电影的取材来自于社会,所以微电影更离不开人。我们想要解读现实都是要从人下手、以人为出发点。那么微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微电影最重要的任务。微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当我们再考察艺术这门课时首先我们得考察作为社会中的人。微电影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观众更好的去解读现实问题,去了解人、读懂人,从而更好的明白生活,思考人生。而这一切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塑造得好才能更好的推进故事情节,才能让微电影的故事更加的丰富不至于乏味,进一步彰显故事的主题。
《远山的呼唤》如果没有具有平民化、现实意义等的人物形象,那这部作品的叙事和情节就无法展开。爷爷、父亲、同班同学。都是可视化的演员,通过角的设定和层层的悬念相结合使观众获得对人物的信任度。微电影的‘微’直观的表现出它的时长,在时间较短的情况下,要想让故事打动观众,首先影片的节奏感就必须紧凑,环环相扣,不然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一个故事完整的呈现出来。而这个紧凑的情节就需要从刻画人物的形象,通过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凸显人物的内心情感。对于微电影来说,只有鲜明的主题起着指引作用,主题决定着创作者的方向,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首先
主题是至关重要的。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好电影的主题,根据主题才寻符合主题的人物形象设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影片主题选择人物同时人物又受到影片主题的限制。
微电影的终极目的并不是简单的把生活复制到荧幕通过观众眼球在人们头脑停留一段时间,而是通过创作者对社会的
认知,对生命的思考通过鲜活的人物和一个完整又具有价值的意义讲给观众听,引发观众的思考。
(二)人物形象塑造是短片矛盾冲突的核心
在短片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首先就是确定短片矛盾冲突的爆发点,然后选择符合短片的人物。人物形象的把握依靠事件、情节、环境等多种因素来选择,通过多种因素的综合,使人物在故事情节中凸现出来,让观众了解到人物的情感,这也是把握短片题材的关键。在把握好角度后,将角置于短片矛盾冲突中,来进行题材的展开。
在短片开篇中,张达因为彩笔被偷诬陷是刘子豪偷的,在这里如果没有张达的调皮形象设计同时还有张达的忍耐和懂事,两人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人物形象对于矛盾的爆发起着重要作用,看似没有冲突但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心里描写充分的展现出冲突。刘子豪内心的不想给爷爷惹事使刘子豪陷入无法挣脱的境地,以至于只能默默忍受。
当脾气暴躁的父亲没有挣到钱时开始责怪儿子画画没有出息,这里父亲的性格推动故事的展开,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首先是结合人物生活遭遇和文化水平等方面来设计。父亲因为儿子的话语并懂事打了儿子,如果刘成足够负责任有担当就不会二话不说就打孩子,就是因为刘子豪的话犀利的指责到父亲。但是刘成内心却不承认自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家长。刘成与刘子豪的直接冲突把故事推向了高潮。增加了短片的戏剧性和可看性。如果短片没有冲突,没有矛盾的最后化解,微电影就降低了它的价值。
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短片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细节和个性化的语言对人物进行解读,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农村底层农民工生活的描写,用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来传达我们当前生活中存在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薛凌.电影艺术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5-57.[2]宋佳玲.影视文学创作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36-38.[3]周涌.影视剧作元素与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65-67.[4]李娟.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叙事主题与价值传播[J ].学术界,2018(05):23-25.
[5]王小飒.接受理论下《初学者》的叙事主题[J].电影文学,2017(02):26-28.[6]卢红敏.论电影《远山的呼唤》的人性美与人情美[J].中国艺术报,2020:16-18.
[7]易慎.形象设计对影视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J].广东蚕业,2019(04):34-36.
[8]刘鹤玲.浅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设计艺术[J].视听,2015(03):65-68.[9]顾瑛.人物形象设计对人物塑造的影响[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05):32-36.
[10]郭荀.谈电视剧人物形象设计的唯美和完美[J].记者摇篮,2016(12):38-39.
[11]许阳,赵鹤.人物形象塑造对影视作品的影响[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2):35-38.
[12]张璎琪.试论在人物形象设计中设计者对彩的把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6):48-4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