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城市形象是城市中事物的表象特征和外部形态特点,包括了一切复杂多变的表象特征,以及透过这些表象所能感
受到的特定精神内涵。[1]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通过塑造城市最具特的画像,都是为了实现对外与对内的传播。对外城市形象主要服务城市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之外的大众,作为整个城市最具特的画像,凸显城市的环境风貌与视觉形象,突出城市精神文化与核心价值,从侧面带动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
dead城市的旅游形象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体现的是一个
旅游城市的整体口碑与声誉。[2]
近年来,重庆的发展更多依托于旅游领域,城市形象的传播和建构在旅游领域更具有代表性。重庆旅游在“世界旅游城市景气指数排行榜”中闯进全球前20名;在界面联合今日头条共同发布了2017中国旅游城
市排行榜,重庆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
[3]
二、《人民日报》对重庆旅游城市的报道进路(一)国家级媒体传递主流话语《人民日报》是我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国家级的第一大报,在全国新闻媒体中所扮演的“意见领袖”具有绝对话语权力,其所具有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是独特的优势。同时,《人民日报》客户端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具有广泛辐射面。所呈现的城市形象是主流媒体话语体系下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最能够体现官方舆论场当中的城市形象特点,能够体现官方部门对城市形象构建的理念,能够契合城市在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重庆热”氛围下的再传播2017年,重庆借助新兴社交平台和新渠道,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焦点。借助抖音、火山小视频等UGC的新社交软件,再加之口碑营销的病毒式效应,风格迥异的重庆旅游在全国各地快速走红,成为新晋的“网红城市”。“梦幻夜景、过山车轻轨、8D魔幻”等标签成为重庆新的代名词,借助“重庆热”的浪潮,重庆旅游在全国各地再次成为关注中心。
三、《人民日报》客户端内容建构分析重庆旅游城市的大火,还体现在主流媒体对重庆旅游城市形象的传播和构建中。本文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作为选取时间段,以“重庆”作为关键词《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和主页进行搜索,并筛选出197篇与重庆旅游城市相关性较高新闻报道和信息内容,除题为《重庆一景区来了悟空和八戒 主动合影伸手要钱》的旅游外,剩余的新
闻报道均是通过正面积极的报道倾向。
(一)传播手段多元,渠道丰富在筛选出的样本中,《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对重庆旅游城市的报道进行了综合报道,传播的方式丰富多样,整个报道框架内,采取了图文声视频等多种报道手段,共生产视频内容5篇、声音+文字报道7篇,纯文字报道18篇,图文报道共167篇。如此全手段的报道形式有利于全方位展现重庆旅游城市的形象,将抽象的概念和感受体验具体化。《人民日报》面向全国存在人力物力资源的缺乏。因此,《人民日报》选择转载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来源,原创新闻报道只占全部内容的极小部分。这种将转载作为报道的主要方式,也反映着主流媒体的价值选择和倾向,多元的传播手段和丰富的传播渠道使《人民日报》能够进行综合的报道[4]。
(二)内容分发集中,针对性强《人民日报》在一年时间内针对重庆旅游城市形象分发了197条新闻信息内容,平均1.8天就要对从轻旅游城市形象进行报道,庞大的新闻总量和密集的报道频次区别于其他省市,使得重庆在与其他城市竞争时占有压倒性优势。针对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和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前后展开了密集的报道,期内报道数量明显多于其他时间段,针对性较强。这样的内容分发可以形成“回音室”效应,增加重庆旅游在受众中的曝光率,强化在受众中的认知,突出认同感。
(三)标签彩浓厚,打造全新形象《人民日报》对重庆旅游城市形象的报道,存在极为明显的标签
彩。不难看出,主流媒体对重庆旅游城市形象的传播有一定的重要性,也印证了重庆正在向旅游城市迈进的趋势。《人民日报》通过放大或打造新型标签,为受众展现全新的重庆旅游城市形象。如“网红城市” “魔幻城市” “8D城市” “奇特建筑” “气候无常”等浓厚的标签成为重庆新旅游形象,一改重庆既往打造的“雾都” “麻辣城市” “西部经济中心” “热情豪爽”等传统形象。这类高频新标签容易为新网民接受,能迅速到旅游城市形象与受众心中认同感的结合点。
四、《人民日报》新闻框下的重庆旅游城市画像重庆在旅游城市建设领域拥有卓越表现,旅游品牌越来越具有特,受到国内外民众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在一年内生产197篇报道,构成新闻报道框架,重庆旅游城市形象在新闻框架内被勾勒出来。
山地自行车品牌排行(一)新晋网红城市形象
网红原指依靠网络走红的人物,后逐渐(下转第157页)
摘 要:城市形象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代表城市发展最鲜明的特征。近年来,重庆一直致力于旅游发展,旅游城市
形象的传播也成为城市发展新软实力。本文研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客户端一年内对重庆旅游相关的内容,明晰重庆在官方舆论场合主流媒体话语中的旅游城市形象,探寻近年来重庆在旅游领域所产
生的变革,对今后重庆旅游城市形象的传播与建构具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关键词:人民日报;重庆旅游;城市形象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4-0155-02
下雪心情感言客户端对重庆旅游城市形象的传播与建构
——以《人民日报》客户端为例
屈雯静
(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作者简介:屈雯静,女,汉族,陕西安康人。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
(上接第155页)被引申到其他各行各业,只要依靠某种独特特质获得关注,就可以称为“网红+”。《人民日报》在一年内的新闻报道标题中,在对重庆旅游城市进行描述时,“网红”词汇的频率较高。这一描述正好符合重庆在抖音、微博、火山小视频等新社交型平台上的定位,也契合大众口碑中重庆的网红旅游城市形象,新晋网红旅游城市逐渐被全国公众所熟悉。
(二)魔幻8D建筑形象
清空回收站恢复
重庆成为网红旅游城市,主要依靠突出的表征,如山城之地造就起伏的地形道路、山水之都形成桥梁,这些特殊地形基础之上所诞生的城市与全国范围内其他城市形成鲜明区分,吸引密切关注。在《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所构造的新闻框架下,重庆的建筑越来越被公众熟知,“魔幻”“8D”“建筑”等成为高频词汇。
“李子坝轻轨穿楼”“洪崖洞超级夜景”“道路在楼顶”“长江索道”“天梯”等成为《人民日报》报道客体,形塑魔幻8D旅游城市形象[5]。
(三)文化艺术旅游形象
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报道框架之中,文化在新闻报道中的话语表达,达到9次,特古镇被提及6次,“洪崖洞”“文艺轻轨”“磁器口”“鹅岭贰厂文创公园”等文艺地点被多次表达。通过这些新闻报道,充分结合青年一代的旅游习惯和特点,重庆逐渐被赋予上文化艺术旅游地的标签,全国公众纷纷到网络文化艺术地点“打卡”。这种文化艺术旅游的城市形象通过主流媒体的宣传扩散,会形成某种意见领袖的效果,再通过二级传播、口碑传播等方式,实现更广更深远的影响。重庆文化旅游越来越热门,艺术气息越来越浓厚,整个旅
游城市的方向正逐渐实行转向。
五、结语
城市形象是城市软实力,旅游城市形象是城市巩固软实力的新方向,官方媒体和主流话语体系中传播构建的城市形象能充分表达城市形象的具体表征和精神层面。《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对重庆旅游城市形象的传播,充分结合重庆旅游城市特征和时代发展特点,建构出网红、魔幻、文艺、气候优美的旅游城市形象,具有时代气息。但是对重庆本土城市原来所具有的“陪都”“川渝”“码头”“美食”“西部重镇”“一带一路旅游”等旅游表征文化和精神价值的架构较为缺乏,旅游城市形象中缺少人文精神价值的形象。城市旅游形象建构是长期综合逐步深入的过程,仅依靠主流媒体话语体系传播与建构是不够的,还需要多层面互动传播,重视内外形象,打好城市营销[6]。
参考文献:
[1]王豪.城市形象概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11+23-28
绶[2]张霞.旅游新闻对塑造旅游城市形象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7
(04):85-86.
[3]黄光红.2017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发布 重庆排名第二[N].重庆日
报,2017-07-12(001).
[4]刘瑶.基于移动客户端的城市旅游辅助软件设计与实现[D].湖北
工业大学,2016(11).
[5]徐慧.关于提升旅游城市电力客户满意度方法的探讨[J].现代国
企研究,2015(11).
[6]刘利宁.智慧旅游因子分析评价与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2013(11).
的比例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大,这些人是精神上的儿童或野蛮人,是煽动者的天然猎物。”蒂姆最终成了这场浪潮的猎物和牺牲品。[2]
我们永远无法预测对一个未知灵魂的教化重塑会有什么结果。它或许会带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让你离彼岸花盛开的地方越来越近;它也可能推你入深渊,万劫不复。如果蒂姆当时选择了“无政府主义”这一门课,结局或许会改写。
四、潜在影响被忽视——他人
托德是真的比蒂姆幸运,他的生命有尼尔的出现,而蒂姆什么也没有。托德一进校就和成绩傲人、外
向开朗的尼尔住在了同一间宿舍。尼尔也早早地察觉到托德性格上的异样,他时刻关注托德尽力带他融入集体。尼尔鼓励托德进行诗歌创作并尽情展示出来,他力劝托德加入死亡诗社就算是不朗诵也可以,他告诉托德不必一直纠结于父母年复一年同样的生日礼物,不如让它做第一个会飞的笔盒。甚至,尼尔与托德谈心让托德开始支持尼尔违背父母的意愿尽管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到最后面对尼尔的死最崩溃的依然是托德,因为尼尔是打开他心扉,是尼尔教会他大胆,是尼尔的坚定和阳光感染了他。
蒂姆永远惊恐的表情和无处安放的眼神着实让人心疼。校园里随处可见他形单影只,如果不是在浪潮的服从纪律之中获得成就感,观众可能都没有机会从他的眼神中看到那一股热泪盈眶的柔情。蒂姆在现实中的苟延残喘不是最不幸的,最绝望的是他连能让他抓一把的救命稻草都没有,因为他的身边空无一人。利萨虽然也深陷浪潮,但她还有闺蜜卡罗保持清醒头脑等她回头;托德虽然胆小,但他有尼尔鼓励他勇敢。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蒂姆独自行走太久了。一路一直在黑漆漆的洞穴里前行,一直一直,很长很长时间了,长到已经不记得入口的光了,但还是这么噙着泪花走着,即使是越走越暗,也义无反顾。思想这种抽象又模糊的东西就像是细水长流般的洪水猛兽,在每一个不经意间都会影响着你。如果蒂姆身边也有一个尼尔,他现在会不会正和卡罗的弟弟一起踩着滑板呢?[3]
电池修复对于人来说,社会人属性比自然人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重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敲钟。”当与他人隔绝时,我们只不过是一粒微小的沙子,轻易就能被冲走。在我们所选择的社中,我们转而变成了岩石,能够勇敢地面对大海的怒涛。
五、结语
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托德的未来也许无可丈量,从他第一个站上课桌支持基丁老师开始,他的人生列车已然转向,或许那束光就来自那一条康庄大道。但蒂姆已经永远地在沉睡中解脱了,但愿以后,每一个蒂姆都能有托德一样的好运,也希望现实中每一个沉默的孩子都有人注视着,“弱势”体的小孩也值得拥有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王君.从《死亡诗社》托德的成长谈弱势学生的教育[J].语文学刊,
2013(09):22-23.
[2]陈昕悦.孤独的自由意志与狂热的体精神——电影《死亡诗
社》与《浪潮》中人物分析与比较[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2): 121+123.
[3]慈丽妍.自我的迷失与发现:《死亡诗社》中的成长悖论[J].当代电
影,2017(01):168-17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