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文化旅游“绿发展”路径探讨
2019年2月下半月刊长江三峡文化旅游“绿发展”路径探讨
郑 涛 姜云艳
长江三峡文化旅游产业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应该坚持绿道路。从绿发展内在属性来说,人们发展文化旅游应该进一步正确挖掘自然生态文化和人文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使之
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内在属性和符合自然环境要求,让相关参与者有更多获得感,并坚持环境友好原则。目前长江三峡
在流域环境治理、区域协调、旅游文化挖掘和目的地居民参与情况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省市际政府间及区域内部
应该加强沟通协调,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深挖文化潜力,使更多的参与者有更好的获得感。
引言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党和政府新时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旅游业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长江三峡是国家最早推出的国际旅游产品,在国内外拥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和很高的知名度。长江三峡自然山水壮丽,人文底蕴深厚,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和“文旅融合”战略的大力推动下,长江三峡文化旅游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契机和取得新的突破。但是,这新一轮的发展又必须在国家的总体战略框架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分别于2016年1月和2018年4月视察长江,并在重庆和武汉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期间,习近平指出,“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要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武汉召开会议时,他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发展新路子。”从上可以看出,“绿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调。在此大背景下,毫无疑问,长江三峡的文化旅游也必须走“绿发展”的道路。
一、长江三峡文化旅游产业“绿发展”属性
“绿发展”的内在属性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毫无疑问,长江三峡文化旅游产业的绿发展也要满足这样的属性要求。笔者认为,长江三峡文化旅游产业的绿发展之路应重点注意如下几点。
(一)环境友好可持续
在新的发展理念下,任何发展都不能再走以前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都必须是把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先放在首位。文化旅游产业本身具有绿发展的重要属性,这就要求它首先要具有一个“绿”的环境,即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区域应该是环境良好的,是具有良好的生态条件的。其次,文化旅游产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能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另外,文化生态也比较重要。人们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保护文化生态。比如,,目前一些历史城镇、街区或者村落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大量地将原住民迁出就是不可取的做法,实际上这就是对该地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生态的破坏。
(二)正确的发展思路和举措
发展长江三峡文化旅游的第一要务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所以,人们要进一步正确挖掘自然生态文化和人文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潜力,合理利用文化资源,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使之符合文化旅游产业内在属性要求和自然环境要求。总而言之,就是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保护基础上,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既要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又要合理利用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使相关参与者均有获得感
具体说来,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关注民生。首先,要使旅游目的地所在居民能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受益。因为发展旅游应使他们的就业机会增多,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富裕。通过这种受益,他们会进一步支持旅游的发展,参与旅游发展。其次,使来目的地游玩的旅游者获得高品质的旅游经历。无论是观光旅游还是度假休闲,均应使旅游者有很好的满意度。虽然,旅游者到同一个旅游目的地重游的情况并不普遍,但是旅游者的旅游经历会形成口碑效应,进而影响到其他旅游者的选择。因而在绿发展过程中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再次,要让旅游介体有合理而持续的收益,这主要是针对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行业而言的。总体而言,文化旅游产业首先要符合社会效益要求,在这一前提下应积极合理地提高经济效益。只有当一个行业“有利可图”时,人们的参与意愿才会增强,因而在旅游产业发展过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讲好中国故事视域下重庆国际旅游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8SKSJ030)及重庆交通大学“提升国家软实力视域下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研究”项目(项目编号:DJZX19-14)支持。
作者简介:郑涛(1976—),男,四川宜宾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文化传播。
姜云艳(1995—),女,重庆合川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区域文化旅游发展。
程中,合理分配利益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二、长江三峡文化旅游产业“绿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
对照绿发展内涵及相关要求,长江三峡文化旅游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在整体大环境、区域协调、旅游文化挖掘和社区居民获得感方面仍然存在较大问题。
(一)流域环境治理仍然存在较大问题
国家退耕还林和治理污染等政策实施以来,长江流域自然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政策执行不当、措施不得力,所以流域内许多地方环境仍然面临突出问题。正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沿江产业发展惯性较大”“流域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同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固体危废品跨区域违法倾倒呈多发态势,污染产业向中上游转移风险隐患加剧,等等。”优美的自然环境是长江三峡文化旅游发展的大背景,只有使背景美丽,舞台上呈现的节目才会更加光灿夺目。因而,长江三峡文化旅游的绿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环境问题。
(二)区域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
长江三峡地跨2个省(市),瞿塘峡、巫峡属重庆,西陵峡属湖北。从更广的角度来说,一些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如都市重庆、白鹤梁、石宝寨、鬼城丰都、奉节白帝城、屈原祠、昭君墓、三峡人家和
三峡大坝等也都分属重庆市和湖北省,但是这些旅游资源在人们的三峡概念中又具有统一性和一体性。因而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两地应就资源开发、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形象塑造等进行非常紧密的区域协调、沟通和合作。近年两地的协调工作有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仍然存在各自为政和各为其利的情况。比如,三峡游轮旅游存在很大的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问题。另外,两地在高速公路等陆上通道的互联互通等方面也还需要加强合作。
(三)旅游发展过程中文化内涵的挖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018年3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释放了非常明显的信号,即文旅融合。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既是国家层面的战略,也符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和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及工具。文化和旅游可以互相促进而良性发展。三峡旅游过程其实就是传承传播母亲河文化、展示壮丽自然风光、突显多彩人文风情的文化交流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对三峡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并予以利用。近年,重庆市和湖北省两地对三峡区域进行了大力度的旅游开发投入,许多景区景点在可进入性和基础设施的完备性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旅游产品也在原来较为单一的观光的基础上增加了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等。比如,忠县“烽烟三国”等演艺节目的推出,丰富了景区业态。但是,总的来说,三峡雄奇壮丽的自然文化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还远未得到充分挖掘。比如,在中国文化景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巴盐及其古道文化的开发还不充分。
(四)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和获得感还需要加强湖北省旅游
旅游产业和民生紧密相关,其是最容易通过发展实现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形态。长江三峡旅游的核心地段在库区。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条件差等原因,库区很多地方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乃至到目前,库区的一些地方仍然是政府精准扶贫的对象。另外,三峡工程的回流移民也使得库区的脱贫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艰巨。
三、长江三峡文化旅游“绿发展”路径
(一)切实加大力度加强对长江上游的生态治理
长江上游区域是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加强对上游的生态治理,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长江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条绿的长江必将推动三峡区域文化旅游的良性发展,并使之创造更多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流域相关政府必须树立绿发展理念,治理长江务必从源头抓起;要切实加大对沿江污染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的整顿力度,实行“关、停、并、转”,严禁企业直接向长江排污;也必须加强对生活排污的管理,规范沿江生活用水排放;对长江内的非法滥采和挖掘泥沙也要依法进行管理;要继续推进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加强水土保持。就旅游领域而言,在开发和经营过程中,旅游工作人员务必要强化环境保护观念,切实维护好长江生态。
(二)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构建联动发展机制
长江三峡区域旅游活动开展涉及面广。地理方面,其西起重庆江津,东至湖北南津关,地跨2个省(市),且在同一省(市)内也有多个区域参与。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省(市)之间沟通,强化省(市)内相关区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区域内景区景点虽也可特立独行,自成体系,但是要想做得更大更强,就必须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作之路。诚然,在这一过程中,各区域也会有竞争,但也要注重合作,从而共同建构良好的“竞合”关系。只有在三峡旅游一盘棋的大格局之下,三峡旅游的蛋糕才会做得越大,相关参与者可以共享的成果也才能更多。近年,重庆和湖北两地加强了沟通,定期举行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共同营销三峡旅游。但是在实际合作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加强,比如,合作解决两地游轮的协调发展和道路互通的顺畅便捷问题。
(三)更进一步挖掘长江三峡文化,丰富旅游业态,提升产品品质
促进长江三峡旅游绿发展,需要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和提升文化品质。也就是说,人们需要持续不断地从旅游吸引物的角度出发开展相关工作,这是整个旅游活动开展最核心的部分。从人文角度来说,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体验和交流。三峡地区的传统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具体说来就是以雄奇壮丽和绚烂多姿的峡谷风光为依托,同时以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文化为支撑,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而在今天的三峡旅游发展格局中,三峡大坝的修建,高峡平湖的新出和其他一些景区景点的新增,使得观光旅游有别于从前。但是,从观光旅游本身来讲,其文化内涵的挖掘仍然是需要持续不断进行的。另外,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文化体验也需要加强,而且应该尽可能地保证这种文化
(下转第185页)
比,可以带来理想的宣传效果。
(三)加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是旅游活动的主导者和管理者,所以应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旅游从业人员还应该充分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在旅游活动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宣传者,并充分发挥角作用和价值,从而增强游客和社会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进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可持续发展。首先,各地区政府要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部门和组织机构,并且要建立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同时也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如在日常中可以通过一些专业培训,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通过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利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现在高科技技术手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们有效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发现,一些以往的资源保护方法和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保护效果。因此,针对于这一问题,基于当今时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
旅游开发中应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重现,而且这对一些不可再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防护和拯救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些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也可以大大减少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破坏的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满足当今时代游客对旅游行业的需求标准,而且还可以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被损坏。
(五)吸取国外一些优势和成功经验,有效提升我国竞争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并流传至今,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仍然还处在落后状态。所以人们要吸取和借鉴国外的一些优势和成功经验,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播,让其他国家的人们能够对我国历史文化进行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竞争实力。
三、结语
在旅游行业不断发展影响下,人们应该正确对待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者的利弊关系。对于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绝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所以这就需要人们要长期坚持,最终使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达到“共赢”。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上接第183页)
体验是本真的和原味的,而非表演的和过度修饰的。也就是说,人们对文化内涵挖掘得越深,越应尊重文化的本真性,从而使旅游产品的特和个性更强,更加使具有市场竞争力。
(四)以民生为导向,增强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和获得感
绿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生活富裕。一个地方的发展,不仅是生产的发展,还应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让当地民众脱贫致富,分享到发展的红利。因为只有这样,民众才会更加支持发展和参与发展,而且这样的发展也才是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旅游业的发展要符合市场规律和商业规则,而且其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民生效益的产业,所以其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就业,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三峡区域长期以来因为交通闭塞和生产条件不佳而贫穷。因而,在发展三峡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对旅游和脱贫致富、民生改善进行通盘考虑,尽可能地提高目的地居民的参与度,使其获得良好收益,从而改变其贫穷落后面貌。在这一点上,相关部门一是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创业,比如,家庭饭馆和客栈;二是要组织相关劳动培训,提高目的地居民就业能力;三是以土地或者相关文化遗产入股进行分红;四是企业+农户进行订单式的生产等。
四、结语
在三峡文化旅游产业的绿发展中,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首要的问题。从产业健康可持续角度进行考虑,人们还应注意加强区域协调,建立新型地区产业“竞合”关系。在解决外部环境的前提下,还应深度挖掘和合理利用三峡自然和人文文化,不断深化产品文化内涵,提高产品文化品质,在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观赏和体验需求,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吸纳更多的当地人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切实分享红利,从而使整个产业健康地运行于绿发展轨道上。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