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历史《全册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与灭亡
1、P3问题与思考:想⼀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不同?
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集中到中央。
2、P4材料研读:《旧唐书.李密列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母不保其⾚⼦,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则烟⽕断灭。”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状况?
原因:隋炀帝征发⼤批劳动⼒营建东都洛阳,开通⼤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财⼒⽆数,影响正常⽣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产⼒,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
3、P5想⼀想:科举制的确⽴对当时社会产⽣了什么影响?
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般的知识分⼦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选拔官吏的权⼒从地⽅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P5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罗隐在《炀帝陵》⼀诗中写:“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议⼀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隋炀帝好⼤喜功,不恤民⼒,⼜纵情享乐,奢侈⽆度,致使民不聊⽣,社会⽭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5、P5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超。隋朝杰出⼯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拱桥之⼀。请查阅资料,并对照右图,分析赵州桥的特点。
赵州桥结构科学,坚固耐⽤,防洪省料,造型美观,在中国甚⾄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P8材料研读:唐太宗曾对⼤⾂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犹割股以啖腹,腹饱⽽⾝毙”。他还常引⽤古⼈的话:“⾈所以⽐⼈君,⽔所以⽐黎庶,⽔能载⾈,亦能覆⾈。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喻成⾈与⽔的关系?
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廉吏,使民⾐⾷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喻成⾈与⽔的关系。
2 、P8问题与思考:唐太宗认真总结了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所以他将君民关系⽐喻成⾈和⽔的关系。唐太宗给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能够体现出来?
政治上,明确中央和地⽅职权范围,提⾼⾏政效率,严格考核官吏;法律上,减省刑罚;经济上,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励发展农业⽣产。
3、P10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年、九年,频⾄丰稔,⽶⽃四五钱,马⽜布野,外户动则数⽉不闭。⾄⼗五年,⽶每⽃值两钱。
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粮⾷连年丰收,马⽜成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门⼏个⽉不⽤关闭,⽶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的状况。
唐太宗精⼼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系列⾰新措施,改⾰弊政,减轻⼈民负担,⿎励农业⽣产。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4、P10诗歌赏析。
忆昔开元全盛⽇,⼩⾢犹藏万家室。稻⽶流脂粟⽶⽩,公私仓廪俱丰实。
——摘⾃杜甫的《忆昔》
说⼀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开元时期,⼈⼝众多,粮⾷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3课盛唐⽓象
1、P12材料研读: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为之,车⾻之末,缚以⽵筒,旋转时,低则舀⽔,⾼则泄⽔” 。
想⼀想,使⽤筒车的好处是什么?
闭关锁国政策好处:节省⼈⼒,提⾼效率。
2、P17阅读下引史料并回答问题。
“天下诸津,⾈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
——《旧唐书·崔融传》
说⼀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
⽔路运输发达,港⼝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3、P17诗歌赏析
①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
“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的泛称;“胡”是我国古代对北⽅和西部各族的称呼。
②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物,同时少数民族的⾳乐、饮⾷、服装、骑马等页在唐代⼴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4、P17隋唐时期,科学技术成果丰硕。以医学为例,不仅政府开办了医科学校,编写了《唐本草》,
⽽且名医辈
出,“药王”孙思邈还写成《千⾦⽅》。查⼀查,看看这⼀时期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科学技术成就?
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唐朝发明曲辕犁和筒车、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药的发明、僧⼀⾏测量⼦午线等。
第4课唐朝的中外⽂化交流
1、P21问题思考:鉴真东渡和⽞奘西⾏都经历了千⾟万苦,他们是如何⾯对重重困难?
鉴真东渡,前后6次,⽤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饶,⽮志不渝,终于成功。
⽞奘西⾏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尽磨难,为追求真理,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2、P22⽇本⽂字分为“平假名”和“⽚假名”。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请查相关材料,加以说明。
8世纪以前,⽇本使⽤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本⼈民利⽤中国汉字标⾳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假名字母——⽚假名和平假名,⼤⼤推动了⽇本⽂化的发展。同时,⽇⽂的词汇和⽂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3、P22下列⽂物出⼟于唐朝墓葬。议⼀议,这些⽂物反映出了什么?
⼤⾷⼈俑、东罗马⾦币、⾮洲⿊⼈俑等⽂物反映出了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洲都有交往。
4、P22尝试查阅资料,看看同⼀时期的欧洲、⾮洲和美洲,处在怎样的发展⽔平。
中国的唐朝约在公元7世纪—9世纪。此时,欧洲与中国⼀样,同处于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化、农业和⼿⼯业发展⽔平与中国基本相当,但社会稳定性、和谐程度远不如中国。⾮洲和美洲都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P24安史之乱造成“⼈烟断绝,千⾥萧条”。杜甫诗《⽆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寡妻”之句。
想⼀想,这场战乱给⼈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破坏,尤其使⼴⼤北⽅地区⽥地荒芜,⼗室九空,⼈民家破⼈亡,流离失所。
2、P26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请在□内画√。
√□皇帝荒废朝政
□发⽣严重灾荒
□杨贵妃得宠
√ □节度使势⼒膨胀
□农民负担过重
√ □军队战⽃⼒薄弱
3、P26黄巢在青年时代写了⼀⾸《不第后赋菊》诗:
待到秋来九⽉⼋,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甲。
想⼀想: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这⾸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魄。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P30《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户⼝、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通签书施⾏”。通判有哪些职权和作⽤?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的⼀切⾏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需要通判⼀起署名才能⽣效。可见,通判的作⽤是分散知州的权⼒并对其实⾏监督。
2、P31宋初的⼤将曹翰写下⼀⾸《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甲,耻为家贫卖宝⼑”之句;当时有谚语⽈:“做⼈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不以从军为荣?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不受重视,连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荣。
3、P32赵匡胤当皇帝的第⼆年,⼤⾂赵普针对“⽅镇太重,君弱⾂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指的是节度使的⾏政权⼒。宋太祖委派⽂官担任地⽅的州县长官,从⽽剥夺了节度使的⾏政权⼒。
“钱”指的是地⽅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收取税赋的权⼒。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部分作为地⽅必要⽀出外,⼀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设转运使,把地⽅财赋收归中央。
“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4、P3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出任。√
⽂⾂主持国家的军事⼤权。√
派⽂⼈担任地⽅的知州。√
知州的权⼒很⼤,不受牵制。×
扩⼤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
1、P32澶渊之盟后,朝中⼤⾂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如召寇⽼。”想⼀想,这⾸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
⾯对辽国的⼤举⼊侵,寇准⼒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灵涂炭。此外,寇准⼀⽣为官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寇准的景仰和爱戴。
2、P32议⼀议,北宋与辽、西夏订⽴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活有什么影响?
北宋与辽、西夏订⽴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对社会经济⽽⾔,避免了战争给社会⽣产⼒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对民众的⽣活⽽⾔,⼀⽅⾯在⼀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使边境民众⽣活环境相对,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8课⾦与南宋的对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