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姓名: | |
学习目标: 1.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 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课前预习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土地国有(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即“ ”。 (1)基本特点: ①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②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③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2)瓦解: 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②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在井田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④税制改革: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发展途径: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2)抑制土地兼并 ①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②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③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 1.原因: (1)根本原因: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统治者为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主要表现: (1)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 是本业,工商业是 。 (2)西汉: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3. 影响: (1)积极:保护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2)消极: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阻碍了 的滋长。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直接原因: 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②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表现: (1)明朝:明太祖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 ”。 (3)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 3.影响: (1)积极:保护了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堂研讨 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有哪些?有何影响? 明:倭患 清:海外的反清势力 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 备 注 |
学后反思 | |
课堂检测——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姓名: | |
1.下列关于鱼鳞图册的信息正确的是:①因图册很象鱼鳞状明初开始称“鱼鳞图册”②它是一种土地造册,登记土地面积、地形四至和田主姓名③它为封建政府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④通过它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⑤鱼鳞图册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2.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3.《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诏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一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 B.当时沿海对外贸易获得发展 C.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D.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4.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 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A.“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B.“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5.“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6.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下列言论最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 A.“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来” 7.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 A.盐铁官营制度 B.“海禁”政策 C.商帮的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 8.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这说明( ) A.清朝统治者的不自信 B.君主专制下的失策 C.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D.清朝严格实行海禁 | |
9.清代海禁政策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 材料二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榕城纪闻》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材料四 “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如广东澄海县,地僻人众,其地不足养年。“自展复(展界开海)以来,……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操,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 又如,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宁波,“自海禁既弛,鱼盐蜃蛤之利,遍被他郡,入尤过于力田。所谓刑罚罕用,衣食滋殖,正其时也。” ——刘凤云《清康熙朝的禁海、开海与禁止南洋贸易》 请回答:闭关锁国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 (3)根据材料四,归纳康熙帝调整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