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政策2021.02
真情 教育探索
291
(三)增强国民消费
疫情期间人们以少出门,不出门为常态,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餐饮企业纷纷倒闭,中小企业亦受影响,因此,在疫情得到缓和以后,国家采取措施刺激国民消费,例如进一步扩展消费空间、实施和完善并且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推广、推出消费券等。重视新科技的发展,致力于现代化经济发展,为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创造条件,进而进一步增强国民消费。
(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全球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之间的对外贸易断增加,也由此连成了一个经济整体。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可取,会导致国家与国际脱轨、经济落后。改革开放之初,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经济特区的创办成功说明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国家应当提升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改善对外贸易的条件,提升区域合作力度,促进国内国外贸易经济互相促进。此外国
家还要重视企业的良性发展,致力于构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真正成为有实力担当的经济支柱。
四、结束语
基于我国与世界的经济和贸易密切交流,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的新形势,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存在全球供应链短缺、全球市场环境错综复杂、企业融资困难、经济贸易问题严峻等问题,造成中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交易量下滑,以及经济市场的不稳定。但是,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做的很好,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完善有关加强疫情防控的法律,加强制度管理,完善处罚制度等措施;中国政府始终对与疫情有关的信息,秉承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回应各方人士的关切,并努力加深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中国怀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通国际社会同舟共济、一起抗击新冠疫情。为此,我国成为第一个走出疫情危机的国家,但国际经济与贸易还需加大力度提升交易量。本文通过分析在新形势下存在问题,研讨出一系列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策略,制定防止全球产业链受到冲击战略,并不断完善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法律制度,以及提高国民消费支出,从而促使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实力,逐步提升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与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梵.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J]. 财富时代, 2020, No.177(02):52-52.
[2]王丽.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探讨[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7).
[3]唐韵清,周辰夕,董晓彤,胡布恩,张文豪.国际经济与贸易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21(3):9-10.
[4]赵晟坤.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探析.中国市场,2020(8):37-37.
浅析我国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刘 楠
四川大学
摘要: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都有了明显的增强,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区域差距扩大、人口与经济集聚速度不匹配、南北差异明显等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旨在理清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审慎思考,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实现区域均衡发展这一目标提供思路,并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区域发展;问题;对策
一、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提升下的区域差距扩大
与国家整体发展步伐相一致,在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提升的条件下,每个区域也都获得了程度、范围、层次不同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并不能弥合总量绝对提升的同时区域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各地区在GDP 的占比上来看,1978年,我国四大地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GDP 在全国GDP 中的占比分别为44%、22%、21%、14%,到了2018年,这一比重变更为52.6%、21.1%、20.1%、6.2%。[1]可见,在40年内,东部地区的发展实力依然领跑全国,大有继续扩大之势,而除了东部地区,其余地区GDP 占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东北地区的下降最为明显。
其次,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上来看,东部地区因其所具有的天然条件和先发优势,在产业布局和结构上最为完整和科学,其一、二、三产业分配合理,而且第三产业早已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链条,与此同时,还有一大批新兴的产业形态在蓬勃发展,也逐渐成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可信赖和依靠的强劲力量。反观其他三个地区,产业结构和分配欠缺合理,大多以第一或者第二产业作为支撑性产业,因此这些地区的资本、劳动产出率以及生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无法与东部地区进行比较和竞争。
(二)人口和经济集聚速度不匹配
人口集聚多是通过人口迁移实现的,而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则主要是迁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是说经济集聚程度越高,相应的人口集聚数量也就越多;同时,人口流入率高的地区也会推动这个地区的经济不断集聚,所以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衡量人口集聚程度的指标是一个地区的城镇化率,而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表明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是不匹配的。一些GDP 处于上游的地区人口集聚程度却不足,而一旦二者不是相适应而增长,就会导致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配比失衡。这不仅不利于地区的发展,还会不断加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2]同时二者之间的配比不均,就意味着还有许多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实现转移,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人口资源也还存在缺口,这必将不利于一个区域更长远的发展。
管理观察 >> 292
(三)南北差异日渐凸显
目前的南北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南北的生产总值差距不断扩大。北方地区缺乏明显的动力源对经济进行拉动,同时一直以来受到区位等因素的限制,但南方地区本身的生产基础较好,所以生产总值的基数也就较大,在这样的条件下,南北之间的差距就将不断扩大。其次是南方地区有较多的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中心城市可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但北方城市的竞争力和辐射力相比较于南方城市就受到限制。中心城市所代表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包容程度、知名程度、吸引外资程度,
一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越多,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就越强,前景就越明朗,同时对其他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也就越显著;反之,如果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越少,说明这个地区的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都较弱,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就较弱。正是由于南北拥有的中心城市并不平衡,使得二者之间的差异日渐凸显。
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借鉴并审慎使用“增长极”的发展模式
首先,基于各地区的发展水平有所差异,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明显存在的现实情况,所以就不能不加区分的采取“增长极”模式,否则不仅不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很可能使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困难。[3]
其次,在培育一个大的增长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欠发达地区培育一个个小的增长极,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并进而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从而达到“乘数效应”的效果,以此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跨越,而不可再举一个区域之力去开发一个较大的增长极。
(二)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保障更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由于市场机制的特性,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中更应注重发挥政府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发展较
为落后的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阶段,只有加大对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的支持力度,发展壮大区域产业,才能增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逐步缩小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其次,政府要保障实施更为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所以未来可以推动建立联通东西南北的经济发展轴带,推动各类生产要素沿轴带分布和聚集,促进轴带覆盖地区产业结构等的优化;同时要以一级轴带为核心,推动其余地区形成二级轴带,以此和主轴带达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作用。还需注意到的是目前我国的四大区域板块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趋于稳定,未来应该更多考虑的就是四大区域板块内部的细化和优化发展,使其依托内部已有的经济产业集孕育出更多的精细区域经济板块。总之,只有将轴带和板块结合起来,才能使整个区域的发展获得多维支撑和网格精细化管理。
(三)协调推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首先,对发达地区来说,应该注意继续保证发达地区的发展而且是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打破省级和区域限制,在全国统筹安排、统一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凝聚区域优势、提升经济实力、引领示范作用的功能;同时还要积极推动这些国家级中心城市进行对外交流,通过配套设施、优惠政策、配套资金的完善,营造成为全球从事相关行业人才的首选地,再引导优秀人才下沉,以实现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人才互动。
第二,就是在推动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均衡和集聚的公平。推动区域发展要实现的不是某一些地区的发展,而是所有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所以我们既要注重效率也要注重公平;既要经济集聚,又要在集聚中趋于均衡。这既是区域发展调控的方向,也是区域调控要实现的目标。特别是对于人口和经济集聚不匹配的地区来说,就应该积极引导人口和经济向中心城市的同步集聚,使最终的经济和人口占比大致均衡。[4]
其次,对相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要合理考虑自身实际,发挥和创造更多的优势条件,以实现经济的追赶甚至是超越。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着手:
第一,坚持打欠发达地区消除相对贫困的持久战。我国按照预定目标如期消除了贫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消除的是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依然存在,相对贫困人口总数依然较大,也主要分布在一些偏远、发展状况不好的地区。对这种发展长期比较滞后且相对贫困现象较为顽固的地区来说,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建设,抓住时代发展中出现的机遇,特别是要注意促进同发达地区的交流,实现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同频共振。[5]
第二,结合自身实际,依托资源禀赋发展优势产业。欠发达地区大多为自然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的地区,这些地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现代化的产业集,但是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自然优势条件。所以欠发达地区应该在立足自身条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科技水平进行创新,开发适合当地的绿产业,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和配置,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绿产业链条。
第三,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均衡发展。要对城乡格局做进一步的优化协调,以形成新型的城乡互动关系,既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同时也创新城市人口转移下乡推动乡村建设的制度保障,还要积极创新乡村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三、结语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发展不平衡中必须重点解决的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中仍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尚待解决;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坚定信心,坚持在党的领导下采取各项措施来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区域更加协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君.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32):24-25.
[2]樊杰,王亚飞,梁博.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过程与调控[J].地理学报,2019(12):2437-2454.
[3]刘志彪.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与长效机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1):4-10.
[4]崔宁.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的解决策略探讨[J].北方经贸,2017(05):108-109.
[5]魏后凯,高春亮.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J].河南社会科学,2012(01):73-8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