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闭关锁国政策1.汉武帝时规定:“商人财产每2 000钱,抽税一算(120钱);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4 000钱抽一算;……商人之车,则征收二算;船5丈以上者,每船抽税一算。”这个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打击富商大贾
B.降低商人的经济地位
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3.(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基本上是纯经济上的雇佣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
A.和封建自然经济息息相关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保护了小农经济
D.最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战争前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其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入
B.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中国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6.“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反映了( )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7.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是( )
A.农业发展越来越落后
B.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C.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8.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实际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9.孙立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有( )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④“事末利及
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钦命直隶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伊为印发窑户执照事,案蒙前任总督部堂袁批,前司议详:宛平、房山二县已未开采煤窑,为数较多,且产煤山场但系西山一带,地方僻远,前设循环印薄,又经议停,则窑户之有无私开停闭及各窑有无藏奸等情,均难随时查考;应请照依提督衙门规定章程给照之例,每座印发司照一张,给与认采各商收执,自赴所认窑口,加工开采,一俟煤旺窑成,即照例详请给贴、输税……如有窑夫聚集滋事,即赴县呈明究处;倘有窑户凌虐窑夫,短克工价等弊,许别窑户报县审明详究;若彼此容隐不报,别经发觉,即照知情不报例,加倍议罪。并即设立底簿,将每日雇募工人姓氏、年貌、籍贯,逐日填注,按季送县查核,造册过报查考。其报开窑座,如开采之后,有闭歇停止者,亦即随时禀报本县,查验确实,详明停闭。倘该商有藐玩不遵者,一经查出,定行照例详革究治不贷,须至照者。
——邓拓《从万历到乾隆》
材料二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三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明)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四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五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六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四、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这两个历史现象之间有何联系?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右图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座5层的镇海楼。
材料二 1822年发生在“十三行”的一场大火持续七昼夜,大火中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竟流出一二里地,大火烧毁的财物价值4 000万两白银。
——《清代广州十三行经略》
材料三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决定在“十三行”行商中就地筹措战争赔款……各商行被迫摊派的款项总计达300万两银元,令不少行商破产。条约还规定,广州行商不得垄断贸易,最终为“十三行”的特权画上了句号。第二次战争中,具有150年历史的商馆毁于战火,“十三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请概括“十三行”的有关信息。(请从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概括,不得摘抄原文)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十三行”衰落的原因。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1.A 2.B
3.B 解析:在雇佣关系中,机户和机工的关系是纯经济关系。
4.D 解析:重农抑商的基础是小农经济,维护小农经济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由于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反过来阻碍了农业的发展。D项评价错误。
5.B
6.D 解析:从材料中对商人和农民的态度看出:作者对于商人没经过农夫的劳苦就坐享其成感到不满,实质上反映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A、C两项虽然在材料有所体现,但不是材料信息的本意,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选D项。
7.B 8.A
9.B 解析:②体现的是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10.C
11.(1)现象:材料一反映了在采矿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在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现象: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经济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为了防范外敌,维护封建统治。
(3)联系: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兴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封建统治;闭关锁国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影响:使得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未能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国也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12.(1)有关信息:“十三行”有许多船只;商行附近有西式的建筑;也有中国传统宗教风格的建筑;许多国家在“十三行”设有常驻商馆;商馆储存的白银很多(或商行资金雄厚)。
本质分析:“十三行”与许多国家有着密切的商贸往来;中外贸易数额大;“十三行”地区非常
繁华;“十三行”成为中外文化交汇的地区;行商们多信仰中国传统宗教。
(2)衰落原因:清政府的压榨;贸易特权的丧失;战争的破坏。
认识:“十三行”实质上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维持中外商贸交流的使命;但“十三行”的对外贸易垄断权,严重限制了中外贸易的全面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