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含义、风格、历史背景。 2、结合听与唱,感受和体会作品的情感,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3.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学堂乐歌的创作风格特点及独特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平等、多元的音乐文化。 | |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情感及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李叔同代表作《送别》《祖国歌》赏析,了解“乐歌”词曲的创作原则和特殊性。 | |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 1.带领同学们回到中国20世纪初的课堂中,了解当时的学生所学的音乐。 师:什么是学堂乐歌? 2.【视频介绍】:1840年随着战争的爆发,中国正式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场社会变迁中,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传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音乐就是在这场变迁中的一个缩影。 在人们奋勇抵抗外敌侵略时,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出国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清末戊戌变法后,这知识分子将西方音乐带回国,开始尝试在原有歌曲上用中文填上新词,并在开办的新式学堂中教唱,这一类歌曲则被称作为“学堂乐歌”。 二、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我国最早的“校园歌曲”,也是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开端,在当时的新式学堂里,许多知识分子积极创作学堂乐歌,推进美育教育。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由弘一法师李叔同,在1915年基于美国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填词而做的《送别》。 【播放《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三、《送别》鉴赏 1.师:这段旋律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耳熟呢? 2.了解《送别》:由李叔同填词的《送别》,二十世纪20到40年代,《送别》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喜爱;在二十世纪7080年代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送别》,感受作品的情绪与意境 【演唱《送别》】 这首《送别》李叔同仅仅运用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几个意象,就烘托出了作品伤感的氛围,随着歌曲情绪的递进,我们能体会到李叔同对离别与人生的感慨,这首歌也成为了一首经典的校园歌曲。 四、学堂乐歌创作特点 创作特点:中国的传统民歌小调在当时被视为旧文化,于是效仿日本的学堂乐歌,拿来西方曲调再填词,比如《送别》。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学堂乐歌的曲调来自传统音乐,用大众原已熟悉的曲调填上新词,“旧曲新词”,利于歌曲走出学堂,在更广大的社会传唱。 2.李叔同的《祖国歌》即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曾广为传唱,影响了几代人。 五、《祖国歌》 1.介绍:《祖国歌》作于1905年,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他开创了我国用民歌曲调配置乐歌的新风,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 【播放《祖国歌》】 2.《祖国歌》词曲和谐、主题鲜明,在国难当头之际,抒发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以一经问世就唱遍大江南北,沸腾了万千青年。二十五岁的李叔同也因这首歌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音乐家。 师: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呢? 3.《祖国歌》的歌词以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唤醒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琅琅上口,唱起来更觉亲切、动听。 六、总结 1.学堂乐歌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让西方音乐体系开始在中国传播,为近现代音乐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2.另一方面,这一类歌曲作为先进思想的一部分,从学堂传播到了大众,推动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 | |
80年代经典歌曲课后 实践 活动 | 选择一首你喜欢的歌曲,尝试填上新词创作一首“学堂乐歌”。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