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2-03-22T07:25:28.038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2期作者:潘榴珍
[导读] 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把所探究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潘榴珍
广州市天河区车陂小学
摘要: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把所探究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把数学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中,数学来源于生活。本文旨在介绍创设生活化情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正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但受传统教育某些弊端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相对封闭,过于强调知识系统,教学方法保守,教学内容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学生虽然解题能力强,但在实践创新、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却远远落后于某些西方国家的学生。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明确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从用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选取生活中的例子作为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素材,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把所探究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把数学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中,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创设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一)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加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加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加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加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
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二)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室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三)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
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二、好的问题情境标准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一一建立模型一一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因此,情境并不必须联系生活。能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同样是好的情境。
一个好的情境其实是很简单的。如一架梯子,靠在墙上,太陡了不行,太平了也不行,这个“陡”不“陡”是生活中的事,这里又是数学的事,“陡”不“陡”其实就是梯子长度和梯子的影子这两条“边”的比的大小问题,这个“比”的大小就是数学的学问了。伴随着思考和讨论,渐渐地“正切”就出来了。梯子“陡”不“陡”是情境,研究三角比从这里开始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好。学生的经验派上用场,发现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不仅数学味道浓浓,而且学生不会被动。这就是好的问题情境。
可以看出,评价一个问题情境优劣的标准,仍然是数学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我们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脱离了教学目的去评价教学情境的优劣是舍本逐末,没有意义的。
三、小学数学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对策
(一)创设兴趣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
调节到最佳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维。刚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朋友,对于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几乎是一片
空白,他们有的只是在幼儿园里听老师讲故事、做游戏、吃东西的经验。此时对他们讲一些纯数学概念无疑是困难的,而且小朋友们一点也不感兴趣,没有兴趣便不会有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小朋友们听故事、做游戏、吃东西的经验,从故事中、游戏中、吃东西的经验中把数学知识分离出来,消除数学知识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使小朋友们不知不觉中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具水到渠成之功。
(二)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如在导入时,我微笑地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到书店里买书好吗?”(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书店书单,书店里有《小人书》28本、《动物世界》10本、《数学万花筒》8本、《西游记》4本)带领学生认识各种书刊和书的数量,然后让学生根据知道的条件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很数学问题:如《小人书》比《数学万花筒》多几本《数学万花筒》比《动物世界》少几本《小人书》和《数学万花筒》一共有几本?《小人书》和《西游记》一共有几本《数学万花筒》、《西游记》比《小人书》
少几本?……其中有一些问题比较浅显,我让他们自己解决或同伴帮忙解答,这节课重点解决《小人书》和《西游记》一共有几本?《小人书》和《数学万花筒》一共有几本?这两个问题,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28+4=和28+8=?·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习数学就不觉得抽象了。在“试一试”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想买哪两本书,让学生算出所在的小组买这两本书共花了多少钱?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自己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兴致勃勃,在小组里热烈地讨论起来。小组代表抢着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列出了算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以境激趣、以情激思的良好效果。
(三)创设目标情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明确他们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维。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懂得,学会这些知识就能将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顺利解决。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召唤下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先给学生看了一段老师在超市里购物的录像,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看到了老师在买书本”。然后又问你有没有自己买过东西呢?买过什么呀?此时,学生兴趣很高,争先恐后的举手要求发言。接下来,老师又抛出一个问题,买东西时要用到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钱”。老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中国的钱叫做人民币,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一认人民币。在这样一种情况当中,学生的情绪始终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
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创设欣赏性情境
,展示学生熟悉通过录像成多媒体课件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间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思维能力我在教学《时间单位》一课时,每次感觉总不好,教师教的被动、学生学的无味。为了让枯燥的知识进入学生大脑,我必须一遍又一遍的讲解,虽然部分学生碍于我的面子学到点知识,但却严重损伤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这一课所授知识大部分是三年级复习、整理内容,新增内容较少。我想:何不设计个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求的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回忆旧知、探求新知。于是我这样设计了教案:让学生说自己的爱好和教师的爱好!在这种亲切、自然的形式让学生感到民主、轻松,为他们大胆探索打下基础。我再展示了一些关于科幻和宇宙的照片,进一步激发、调动学生探求的欲望和潜意识,开启学生的思维。接着我提供了探索的内容“字宙密码:”“我是宇宙和平小使者,我从你们所经过的最近一个闰年起,将飞越2个世纪来到太阳系,我在太阳系上看到地球自转99次那时请你打开秒表,当时间显示为99999秒时,你就能看见我!”学生看后激情迸发,都想破译出“宇宙密码”,于是主动去看书,查资料,弄清题目中的每一个关键词句。这样我就把学生对宇宙探索的欲望转化为对知识探求的欲望,使得整个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最后让学生想象“我”时,学生的思维像脱缰的野马,活跃异常。同时,我在教学的时间内也有了足够的培优和辅差时间,使人人在课堂有所学、有所收获          (五)创设体验
性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大胆对教材处理,努力体现数学生活化思想,这里的数学生活化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努力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根据秋游乘车的事,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选择最理想的车辆,在认识钱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虚拟一个超市,让学生用手中的钱自由购物,这样不仅复习了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锻炼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六)创设操作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发现新知,感受学习的乐趣。《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例如,在教学第一册的“分类”时,我设计了分一分的活动,给每组准备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图形(有小男孩、小女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头像)学生发挥想象,采用不同的分法,有的按男女来分;有的按年龄特征来分;有的按我所给的颜来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了解到由于分类标准不同而分法不同。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
(七)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笔算乘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小组接力赛:摘苹果。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填写一道竖式,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摘苹果接力赛,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笔算乘法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当然,在实践中也发现,除了创设生活化引入新知外,还要重视在巩固提高中的生活化,课后练习中的生活化,多鼓励学生到实践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重视各教学环节中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脑袋”。
参考文献:
万花筒怎么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版)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张超男.灵活创设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探析[J].成才之路,2017(03):85.
[3]衡雪莲.浅谈如何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华辞赋,2019(09):196.
[4]谢新星.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小学生(下旬刊),2020(11):30.
[5]赖志华.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8):8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