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 基本特征 地理环境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岭南文化鲜明特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1 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111 岭南文化的重商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历史上, 广东文化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 “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人们逐利之广, 上至官僚、地主, 下至士子农人,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清代仅潮州一地, “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 万户之多, 务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与之相适应,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明代时,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经济作物生产
成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次变为缺粮省,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品性目的。同样, 手工业生产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12 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岭南地处我国边陲, 位于南海之滨,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历史上, 广州是外国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样,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向海外开拓,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3000 多万, 而粤人就占了2000 多万。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自汉朝以来,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同时,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西方科学知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并辐射内地。战争后, 中西文化交流更为普遍, 郑观应、容闳、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引进并介绍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 从而使岭南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 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广东又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 其文化的开放性就更加明显。
113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必然具有兼容性。岭南文化正是在与海内外各种
文化交流碰撞中, 兼容并蓄, 融汇升华而发展形成的。从岭南文化的内涵构成来看, 岭南文化是以当地南越文化为底本, 与中外各种文化长期交流整合而成。其中在与内陆其他地域文化交流中, 岭南文化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的深刻影响; 而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 又包含了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的因素, 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 对岭南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岭南文化这种包容南北、兼纳中西的特点, 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文化内容上均有反映, 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 岭南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 从岭南文化的区域构成看, 其兼容性表现为各种地方文化的共存共生现象。从地域上划分, 岭南文化又可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等地区文化, 在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特别要指出的是,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还表现在对立异质文化的共生上。在岭南常可看到这样一些事实, 高度文明的科学技术与极端落后的封建迷信中许多家庭和市民身上同时并存, 相安无事。这是岭南文化兼容性的奇物反映。
114 岭南文化的远儒性也可称反传统性。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受到以中原汉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岭南文化并没有被这种影响所束缚, 而且在很多文化物质上都迥异于中原, 对中原传统文化表现出较大的游离性和再创造性。如在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
中体现得很明显的重商性, 就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大相径庭。岭南文化的远儒性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说明, 从儒学人才来看, 从汉到隋长达八百余年中, 广东被朝庭察举人才总共不过24 人。唐朝开科取士, 北方进士、诗人如星灿烂, 而在广东唐前期没有一个进士, 唐后期广东进士仅5 人, 占全国017%, 仅在广西之上。儒学人才的稀缺, 这一方面说明岭南文化发展较少受传统文化束缚, 对各种外来文化能兼容并蓄, 并以探索、开拓、进取、革新的精神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 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 康梁的变法, 孙中山的革命, 国共两党合作及北伐战争, 都以岭南为起点。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 广东又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 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所有这些, 从文化背景上考察, 都可以在岭南文化的远儒性或及传统性上得到说明。
2 岭南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 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体系, 它是由自然、政治、历史、技术、经济、心理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但任何文化类型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并接受其影响和制约。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 则表现得更加明显。考察岭南文化的历史, 地理环境在其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211 地理位置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21111 自然地理位置岭南地处我国边陲, 北隔五岭
、南阻大海。横亘广东北部的五岭山地, 在交通落后的古代, 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巨大屏障, 极大地限制了古代岭南与中原的沟通。唐代以前, 中原人对岭南基本上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斥之为“蛮荒”、“徼外”之地。同样岭南人也难以跨越五岭进入中原, 对中原的经济文化了解更少。因而在古代, 岭南一直保持着一种与中原基本隔绝的地理上的封闭态势。另外, 广东一带疆域被海洋包围, 又使它与大洋彼岸世界隔离开来。岭南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与先进的中原文化的沟通, 使得岭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另一方面, 外来的影响少, 又有利于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本根文化, 特别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 形成民族地方特。在接受外地文化影响之前, 岭南文化已独立发展了十多万年, 这是以后岭南文化一直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最深刻的基础。 21112 经济地理位置岭南靠海, 南面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隔海相望, 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大洋洲、中近东和非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处。自三国时代以来, 广州就已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到唐代已成为世界著名商埠, 宋代广州与50 多个国家有通商及政治关系, 元代广州与140 多个国家有贸易关系。对外贸易的发展, 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 同时又伴随着各种海外文化不断向岭南输入, 使岭南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随着航海、造船等技术的进步, 岭南人又不断假道海洋, 迈 5 4 1 期 刘 益: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出国门, 走
上与世界各地交往的道路, 从而逐渐打破封闭性, 并最终使海洋给广东带来无限开放的优势和生机。特别是到了近代, 海洋成为广东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 使广东能够得海外风气之先。历史发展到今天, 世界经济重心逐淅东移, 海洋在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广东又凭其临海位置率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并由此诱发了新文化意识勃兴的热潮, 产生了许多新文化景观。正是由于岭南拥有经济地理位置优势, 使岭南文化得以在一种开放式的文化态势下不断发展。
21113 政治地理位置古代岭南一直远离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中心, 加上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 使得岭南开发较迟, 社会经济落后, 被中原王朝视为化外之地。梁启超评价广东说, “朝庭以羁縻视之, 而广东亦若自外于中国, 故就国史上观察广东, 则鸡肋而已”。“自百年以前, 未尝出一非常之人物, 可以为一国之轻重”。岭南的这种政治地位和儒学人才的稀缺, 使岭南文化得以未被强大的中原儒学文化同化。政治经济的落后, 又使得岭南人没有中原人那种固步自封的优越感, 而更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并接受其影响。因而岭南文化能在对各种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上, 保持着一种反传统性、又不断变革创新的文化特质。政治地理位置对岭南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大规模的移民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 阶级斗争激烈, 民族矛盾复杂, 战乱频频发生。而岭南由于地处偏远, 社会环境相对, 加上岭南社会经济落后,
开发潜力大, 因而常成为北方人口逃避战乱的理想场所。历史上共有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高潮: 秦汉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两宋时期和明末时期。除秦汉时期移民是因戍边需要而有组织地输入外, 其余三次移民高潮均是因北方战乱而引起的。大 规模的人口南迁为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作出了重要、最为直接的贡献。而且由于南迁人口来源复杂, 在定居地区的分布上差异很大。
212 自然环境对岭南文化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自然环境对岭南文化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生存自然环境和生产自然环境对岭南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上。 21211 生存自然环境岭南属热带、亚热带气候, 日照时间长, 气温高, 雨量充足, 河流纵横, 原始森林茂密, 毒蛇猛兽和“瘴疠病毒”多。这样的生态环境,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 显得十分恶劣, 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岭南说: “南方暑湿, 近夏瘴热, 暴露水居, 蝮蛇蜇生, 疾疠多作, 看作未刃血, 而病死者十之二三”。恶劣的生存环境, 一方面使得外来人难以久居, 岭南土著文化只是混合于外来文化, 而没有被外来文化消灭。但另一方面岭南人为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 被迫与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斗争, 从而形成了岭南人特有的文化特征: 一方面, 勤劳、勇敢、敢于冒险、勇于开拓;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求助于神灵, 笃信鬼神, 求助于超自然力的保护。即使在现代文明社会, 这种求神拜佛的风气仍然承袭
不衰。 21212 生产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使得岭南各种资源极为丰富, 为岭南人民提供了优厚的生产条件。古代的岭南, 盛产各种奇珍异宝, 诸如珠玑、玛瑙、玳瑁、象齿、犀角、能言鸟、宝石、美玉和名贵香料等, 成为岭南人向中原统治者进贡的珍品, 并吸引了大量商人来岭南贸易。农业生产方面, 岭南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为农业土地利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不仅粮食生产条件优越, 而且极适于热带、亚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生长, 因而岭南的农业生产在秦汉时代就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表现更加明显。由于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 内涝严重, 明代以来, 当地劳动人民总结长期的土地开发利用经验, 因地制宜地创造了果基渔塘、桑基渔塘、蔗基渔塘等基塘农业景观, 既解决了水患,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又发展了经济和渔业生产, 以至于使珠江三角洲发展成为商品性农业区。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 使岭南的农业生产不断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这与中原那种始终以农耕定居的, “重本抑末”、“重农抑商”观念占主导的农业社会文化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也是岭南文化中重商性文化物质形成的物质基础。
岭南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彩,集中地体现了岭南文化中“广府文化”的特征,是中原文化、土著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的产物;既包蕴了近代意义的商业文化的勃兴;又具有现代都市文化,以及今年佛山人提出“敢为人先、崇文务实、通济
和谐”的新时期佛山人精神的确立,正是务实进取、开放兼容的岭南文化的重要特征。她集中体现了佛山人的体精神,富有时代特征、中国特和佛山特点。
岭南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博大精深。要而言之,它有三大主要来源,构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地处亚热带的五岭之南,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纵横,生活在这里的古百越族先民,从早期的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商贸文明,都离不开江海水运,喜流动,不保守,便是区别于内陆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本。
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开庾岭,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是屯军贬官,更有几次战乱的大量移民,强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有如“韩潮苏海”,席卷珠江,进而构成岭南文化的主体。
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秦汉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南作为始发地甚至是惟一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东西方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都从这里登陆引进,近代以来其势更甚。外来文化给岭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博大精深。要而言之,它有三大主要来源,构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地处亚热带的五岭之南,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纵横,生活在这里的古百越族先民,从早期的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商贸文明,都离不开江海水运,喜流动,不保守,便是区别于内陆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本。
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开庾岭,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是屯军贬官,更有几次战乱的大量移民,强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有如“韩潮苏海”,席卷珠江,进而构成岭南文化的主体。
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秦汉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南作为始发地甚至是惟一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东西方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都从这里登陆引进,近代以来其势更甚。外来文化给岭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
有一个地理规律是,凡是大江大河必然有大山才能形成,因为山高大才有丰富水源,可以冲出一条大的江河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