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_中国古乐八音之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古乐八音之美》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交谈式导入)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音乐更是异彩纷呈,这节课我将带领大家来感受中国古代音乐的八音之美。
三、介绍八音:(课件展示)
师:在中国古代根据乐器的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八音之乐。
1、金:编钟,师介绍编钟: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形成于商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它是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的悬挂在木制钟架之上,用木槌敲击发音,音清脆悠扬,穿透力强。欣赏编钟曲《西商》。
2、石:代表乐器是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大小厚薄各异。敲击是发出音高不同的清脆的声音。
3、土:出示埙的的图片,欣赏埙的演奏《哀郢》,感受其音的特点。埙的音悲凄、哀婉,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
4、木:柷,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敔,它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5、丝: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琵琶,古琴等。
6、竹: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7、匏:匏[páo]是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竽。
8、革:革类主要是各种鼓,鼓皮用动物的皮革制成。
四、介绍八音之首,古琴。
五、介绍琵琶,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琵琶的有关知识琵琶的各种演奏技法,例如:弹、挑、扫、拂、轮、滚,揉,绞弦等指法。师演奏琵琶曲《大鱼》,激趣教学。
1、欣赏《十面埋伏》,让学生仔细聆听观察出现了哪些古代乐器,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回答问题,并让学生根据掌握历史知识介绍《十面埋伏》的历史故事。
2、欣赏《春江花月夜》。
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感受国乐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乐器的兴趣和对祖国的爱国自豪感。
师:《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原名《夕阳箫鼓》,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里“名曲中的名曲,经典中的经典”。
3、分组讨论,让学生用心对比《十面埋伏》和《春江花月夜》两首作品的区别,总结其特点,师介绍琵琶曲中武曲、文曲。文曲旋律优美动人,表现自然风景或人物内心情感,曲风偏向抒情,多用揉弦。武曲一般为气势宏大、曲调激烈,能表现一定的故事或情节,曲风偏向写实,演奏时多用扫弦、绞弦。
六、音乐小知识:
课件出示《春江花月夜》的曲谱,教学生唱谱,分组唱谱,感受旋律特点。
课件讲解“鱼咬尾”这一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
1、课件讲解“换头和尾”、鱼咬尾”、““五声调式”的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
A、“换头和尾”:每一段的前半部分在主题音乐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即“换头”),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复主题旋律(即“合尾”),这样的创作方式称之为“换头合尾”。《春江花月夜》运用了“换头合尾”中国传统音乐结构。
B、“鱼咬尾”:既是,前一乐句的尾音与后一乐句的首音相同,以谱例中,第一句结束的音为“5”,第二句开始的音为“5,”像一条鱼头咬着鱼尾,这种创作手法叫做鱼咬尾。
C、五声调式:顾名思义,五声调式就是由五个音(而不是七个)构成的调式。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和民间音乐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是由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的。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这五个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商、角、徵、羽。用简谱表示为:12356,可以观察谱子,总结五声调式的特点。
七、拓展探究
(引导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积极探究古代音乐的文化,多欣赏本
民族的经典精华音乐,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八、课堂小结,下课。
学情分析:
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的独具特的瑰宝,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我国古代的音乐中的乐器以及代表性曲目,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音乐产生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古代音乐、弘扬古代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但是高中生对于古代音乐兴致不高,了解甚少,为此,专门为学生制作了导学案,帮助学生对于古代音乐知识的掌握。
《中国古乐八音之美》导学案
一、在中国古代根据乐器的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八音之乐。
分别为:金、石、土、木、丝、竹、匏、革
二、《高山流水》
1、古琴的形制,七弦十三徽。
2、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和作品赏析,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3、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
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4、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介绍琵琶,各种技法,例如:弹、挑、扫、拂、轮、滚,揉等指法。
四、欣赏《十面埋伏》
了解其历史背景,并知道成语典故。
四、欣赏《春江花月夜》
课件讲解“鱼咬尾”、“换头和尾”、“五声调式”的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法。
A、“鱼咬尾”:既是,前一乐句的尾音与后一乐句的首音相同,以
谱例中,第一句结束的音为“5”,第二句开始的音为“5,”像一条鱼头咬着鱼尾,这种创作手法叫做鱼咬
尾。
B、“换头和尾”:每一段的前半部分在主题音乐的基础上出现了
一些变化,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即“换头”),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复主题旋律(即“合尾”),这样的创作方式称之为“换头合尾”。《春江花月夜》运用了“换头合尾”中国传统音乐结构。
C、五声调式:顾名思义,五声调式就是由五个音(而不是七个)
构成的调式。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和民间音乐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种种变化和完整的音乐理论体系,因此,常被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五声调式是
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的,是由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的。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称为民族调式。这五个音的名称分别是:宫、商、角、徵、羽。用简谱表示为:12356,可以观察谱子,总结五声调式的特点。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
效果分析:
1、以课本为载体,将古代乐器方面细碎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进而能够灵活运用。
2.通过讲解赏听,让学生体会那久远的文人音乐给心灵带来的震撼和洗涤,从而达到尊重热爱本国音乐、热爱祖国的目的。
3、中国古代音乐向人们传达美、赞颂美,作为中国的一名高中生,应该为之自豪、骄傲。感受它、弘扬它、传承它。重塑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
教材分析:
本节课使用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十四单元《人文情致》。
《中国古代--八音之乐》是教师将教材中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内容进行精选而设计的一节课,本课选择了我国古代音乐中八音之乐作为切入点,将具有人文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