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8年6月27日 21时28分28秒来源:阅读(0)评论(0) 举报本文链接:user.qzone.qq/121031728/blog/1214573308
[顶]一代海上霸主——战列舰
1992年3月31日,是世人未曾留意的普通一天,但它却是世界海军史上的一个特殊日子。就在这一天,美国海军宣布“密苏里”号战列舰退役。曾经在几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主宰辽阔海洋的一代海上霸主暨一个著名的舰种,自此就从我们这个星球的海洋上彻底功成身退了。
战列舰(BATTLE SHIP),也称为战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能力和较强的突击威力,承担远洋作战任务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若干世纪里,战列舰曾经雄霸海洋世界,独领一代兰风骚,是海军舰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战列线战术的产物
早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和欧洲等处,就发生了最早的水(海)战。当时的海军在作战中使用的是装有舰艏冲角的木质桨船和各种冷兵器以及投掷器。交战双方的舰队首先是各自排成单列横阵或多列横阵,用投掷器和等进行一定距离的对射,然后进行撞击战和接舷战。这种战法一直持续沿用到17世纪之前,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自14世纪中叶开始,海军战舰在两舷逐渐配置了滑膛炮,使海战的战法随之产生一些变化,即交战双方的舰队首先在有效射程内进行舷侧方向的舰炮对射;如果炮战不能解决战斗,双方再以撞击战或接舷战来决定胜负。到17世纪时,舷炮战战术成为海军舰队在海战中的主要战法。18世纪以后,随着木质风帆战舰操纵性能的改善、战舰排水量的增大和大口径火炮在战舰上的普遍配置,海军作战的舷炮战战术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战列线战术,即交战双方的舰队在海战中各自排成单列纵队的战列线,进行同向异舷或异向同舷的舷侧方向火炮对射。于是,在这种战列线战术中使用的拥有80门以上火炮的大型军舰得名为战列舰。到19世纪中期时,最大的风帆战列舰其排水量可达4000吨,配置火炮多达130门,通常建有三根高大的桅杆,航行在海面上非常威武壮观。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战列舰。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它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1860年底,世界上第一艘铁壳蒸汽动力(仍保留有风帆)战列舰“战士”号在英国下水。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该舰已废除
使用风帆的传统,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
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
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装配了能做360 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其攻击力进一步增强。1892年,英国人建造出世界上第一艘钢质战列舰“君主”号,该舰一时成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满载排水量可达到12000吨,采用螺旋的主炮口径达到300至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的厚度达到230至450毫米,航速为16至18节( 1节即1海里/小时,约合1852米/小时)。此时,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等,成为各国公认的建造战列舰的四大要素。
中国海军舰艇 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中日甲午黄海大海战,充分显示了装甲战列舰的实战能力。在持续达5小时之久的海上激战中,中国北洋舰队7335吨的装甲战列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当时亦称铁甲舰)曾受到多艘日本巡洋舰的疯狂围攻,中弹多达千余处,却未受重创。而这两艘战列舰装备的305毫米大口径主炮则显示出强大威力;在鏖战中,“定远”舰 305毫米前主炮的一发巨弹击中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右舷下甲板第4号炮位,造成弹药堆大爆炸,死伤百余人。
中日甲午战争的这场黄海大海战,是世界近代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它对近代海军及其装备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此次海战显示出舰队列成密集纵队能发挥舰炮火力的优势,肯定了单纵队在机动战术中的重要地位。拥有厚重装甲防护的战列舰充分显示了装甲的防护功效,但也暴露出这一“海
上巨人”在航速上的不足;因此,各海军强国在军舰的设计建造上开始划分出战列舰、快速装甲巡洋舰和小型巡洋舰三类,以协调和充实舰队的整体战争能力。
19世纪末,海军战争舰艇的等级划分已逐渐明确,但拥有300毫米舷装甲和300毫米口径巨炮的战列舰仍是各国海军舰队的中坚。这时的战列舰排水量在12000至15000吨之间,配备有4门305毫米口径主炮,航速18节,舰员约800名。 一个主义统治着辽阔海洋
当历史步入20世纪门槛时,海军装备迅速发展,新老列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争霸世界的狂潮,1904至1905 年的日俄战争便是这场狂潮中的一个巨大浪头。战列舰则再显神威。
1905年5月,日俄两国的海军主力舰队
在对马海峡进行了举世驰名的对马海峡之战。精于机动战术的日军舰队将其主力舰只分编为两大战术,对排成纵列的俄军舰队实施穿插和分割包抄。在激战的一个昼夜里,交战海域方圆数十海里的海空,响彻着300毫米以上口径巨型战列舰主炮的怒吼声。激战的结果,俄军舰队几乎全军覆灭,其38艘作战舰只中有2 1艘被击沉,9艘被俘,损失总吨位高达20万吨之巨;而日本舰队仅损失3艘艇共300吨之微。
对马海峡之役,再一次以雄辩的力度显示出超大口径舰载巨炮的无敌威力,有效射程的距离和带有瞬发引信的高爆炮弹的毁灭性攻击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超大口径舰炮在对马海峡之役中所明确显示出决定海战胜负的重大作用,促使各海军强国进一步研制开发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精确度更高、操纵更加灵捷的超大口径巨炮,同时为携带更多这种巨型舰炮而不惜血本建造更大吨位的战列舰,于是导致了一场大舰巨炮的建造竞赛,从而形成了一个“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盛行并统治辽阔海洋的海军战略新时代。
其实,早在日俄战争爆发之前,著名的意大利工程师托里奥·坎贝尔蒂上校就向英国政府提出了“英国海军理想战列舰”的设计方案。他设想的战列舰排水量达17000吨,配备12门能作齐射的305毫米口径主炮,装甲最厚处超过30 0毫米,航速达24节。1904年,大英帝国政府打破陈规,任命现役海军上将出任海军大臣;这位名叫约翰·费希尔的大臣很赞赏“英国海军理想战列舰”的设计构想,他立即着手予以实施。
1906年,一艘按上述设计建造的面目狰狞的巨型战舰在英国下水了,这就是世界海军装备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 无畏”号战列舰。该舰排水量为17900吨,配置有10门305毫米口径的巨炮,5具水下发射管,在水线部位、司令塔和主炮塔等处敷设有279毫米厚度的装甲,4个螺旋桨推进器使其航速高达21节。在这世界第一艘超级战列舰面前,任何军舰都无法与之相匹敌。这艘“无畏”号开创了一代“无畏”级超级战列舰的历史。从而标志着以战列舰为象征的“大舰巨炮制胜主义”进入了鼎盛发展的阶段。
几乎与此同时,欧洲大陆中部的德国也奋起直追。一年后,德国海军建造出4艘“无畏”级战列舰,排
水量均为18 873吨,敷设有300至400毫米厚的装甲。英国和德意志这两个不甘寂寞的民族都十分清楚,海军及其军舰建造竞争的成败,将直接决定本民族的发展命运。一场紧锣密鼓的造舰竞赛,就此拉开了序幕。
独钟海权的英国人非常警惕德国人的造舰工程,立即为海军提供更加庞大的造舰经费。“
无畏”级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一艘接一艘地从英国造船厂的船台上滑下大海;1913年下水的装备有8门381毫米口径巨炮的“伊丽莎白皇后”号,达到了当时超级战列舰建造竞赛的顶点。德国海军也不甘落伍,紧随在英国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两国海军的作战舰艇编队都得到极大的扩充,分别拥有68艘和40艘战列舰。老牌的海军强国毕竟高人一筹,英国海军不仅在作战舰艇总数上比德国海军多出一倍以上,而且在双方均视为赌注的巨型战列巡洋舰数量上,英国海军也以9比4的比例大大领先于德国海军。势所难免的英德海上冲突与较量,其结局早已铸成于和平年代造舰竞赛的结果之中。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太子在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遇刺身亡,由此引发了血流成河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德两国分别列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的海军舰队在地中海、北美洲、西印度岛、太平洋沿岸和北海等广大海域中,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海上较量,其中尤以1916年的日德兰大海战为盛,并且载入世界海战史册之中。
在大战爆发后,英国海军拥有28艘“无畏”级战列舰和9艘战列巡洋舰的舰队就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
使德国陷入困境之中。1916年初,由于东线和西线战场都处于不利于德国军队的胶着状态,德国统帅部决定出动其海军大海舰队(H IGH SEAS FLEET)与英国海军大舰队(GRAND FLEET)进行海上会战,以期打破和摆脱英国海军远程封锁对德国造成的严重战略威胁。
5月31日,由冯·席尔海军上将指挥的德国海军大海舰队与由海军上将约翰·杰利科勋爵指挥的英国海军大舰队,在日德兰半岛以西的斯卡吉拉克海峡附近海域相遭遇,爆发了海战史上规模空前的战列舰队大会战。参战双方舰队的作战阵如下:
(一) 英国大舰队:“无畏”级战列舰28艘,战列巡洋舰9艘,装甲巡洋舰8艘,轻型巡洋舰26艘,驱逐舰和艇77艘,其它舰艇3艘,总计舰艇151艘,总吨位1250000吨,总兵力60000人。
(二)德国大海舰队:“无畏”级战列舰16艘,准“无畏”级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5艘,轻型巡洋舰11艘,驱逐舰和艇61艘,其它舰艇11艘,总计110艘,总吨位660000吨,总兵力45000人。
在此次海上会战中,英德海军这两支以大舰巨炮为主干的舰队,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战列线战术为其各自的机动原则,将主力战舰排列成长长的单列纵队,以平行的航向互相实施舷侧方向的舰炮对射攻击行动。经过长达12个小时的酷战,结局是:英军损失战列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各3艘,驱逐舰8艘,合计吨位达15.5万吨;舰员阵亡6097人,受伤510人,被俘117人,占
参战舰员总数的11.3%。德军损失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各1艘,轻型巡洋舰4艘,驱逐舰5艘,合计吨位为6.1万吨;舰员阵亡2551人,受赏507人,占参战舰员总数的6.8%。
海战结束后,英德海军当局分别宣称己方舰队是海战的胜利者。若单从战果统计数字来看,德国人是占了便宜;但从战略全局而论,拥有强大战列舰阵容的英国海军大舰队却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通过此次日德兰海战,英国海军挫败了德国海军的战役企图,并进一步将德国海军舰队封锁在港湾里使之成为无所作为的“要塞舰队”。被迫处于严密封锁之中的德国人陷入极其严重的危机中,后来导致基尔港内德军舰队官兵的大哗变,从而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为世界海战史上庞大战列舰作战编队在目击距离内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海上激战,日德兰海战成为“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理论和战列舰主宰海洋空前绝后的辉煌历史顶点。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和“大和”号的下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海军强国并没有因为在大战中初露头角的潜艇而放弃“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的传统观念。硝烟刚刚散去,建造战列巨舰的新一轮竞赛又重新开始。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缔结的《凡尔赛和约》,战败的德国只能保持拥有6艘战列舰、6艘轻型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海军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就在欧洲及大西洋战场激战正酣时,
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日本却乘机扩展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这个多次依靠海军战舰对外侵略扩张的岛国制订了庞大的海军发展规划,要建造并维持一个拥有8艘战列舰和8艘战列巡洋舰的八八舰队,且每艘战舰的服役年限都不超过8年;其1921至1922年海军拨款竟高达全部国家预算的三分之一之巨。太平洋西北部的这一旋涡,立即引起各海军强国的警觉,美国人宣称要建立一支在世界上 “首屈一指的海军”;大英帝国更不甘被别国超越其头号海军强国的地位;而战败的德国耿耿于怀地想要重振海军雄风。
为了削减建造战列舰的浩大财政开支,美、英、日、法、意五大海军强国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于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著名的《华盛顿海军协定》。在“致力一般和平之维持”和“减轻军备竞争之负担”的名义下,该条约规定五大海军强国克拥有总吨位如下的主力战舰:英、美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各类主力战舰又做了专门的限制:战列舰为35000吨,装备406毫米主炮;巡洋舰为1000 0吨,装备203毫米主炮;航空母舰为27000吨,装备203毫米舰炮。这份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