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视角下海洋海防问题 (2)
中国史视角下的海洋海防问题
  背景资料:
  1。2005年7月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纪念郑和下西洋,就是要继承和发扬郑和远航的遗产和精神,深化海洋意识和海权思想,加强海洋竞争力,同时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和平崛起中把中国推向繁荣富强。
   
  2。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是2002年5月15日从青岛启航进行首次环球航行的,此前已访问了新加坡、埃及、土耳其、乌克兰、希腊和葡萄牙。海军舰艇编队环球航行成功体现中国海防力量日益强大。
  一、选择题
  1、中国开始走向海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B.张骞沟通了“丝绸之路” 
  C.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D.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2、下列反映唐朝时期我国进一步走向海洋的史实有
  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 ②唐朝高僧到印度研究佛学 ③唐朝建造“海上霸王” ④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
  3.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经历了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过程,并在15世纪初创造过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源是:
  A. 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B. 资本主义经济在江南地区萌芽
  C.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4.明朝中期,倭寇活动猖獗,其原因除明朝的海防松弛外,还有:
  A. 缺乏地主抗倭组织 B. 奸商与倭寇勾结 C.明朝军队缺乏训练 D. 明朝抗倭将领无能
  5、郑和下西洋成为古代中国走向海洋的“绝唱”,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中国海军舰艇
  A.郑和时代的明朝是我国古代国力最强盛的时代
  B.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转折点
  C.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海洋时代的要求
  D.以政治为目的的不计经济效益的航海活动是不能持久的
  6.近代历史上外国的军事力量第一次进入渤海是在:
  A .战争中 B. 第二次战争中 C. 洋务运动期间 D. 中日甲午战争中
  7.首先破坏了中国海防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美望厦条约》C.《中日马关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8.“凡大法国兵船往来游弋,保护商船,所过中国通商各口,均以友谊接待。”中法近代交往史上的这一不平等规定,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A.领土主权、司法主权 B.关税主权、贸易主权
  C.领海主权、内河航行主权 D.领土主权、关税主权
  9.近代中国最早对海洋方面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认识的是
  A. 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C. 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0.对中国海防近代化贡献最大的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袁世凯
  11、李鸿章在1876年强调“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合反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之诫。”这表明
  A.李鸿章筹办洋务的重心在于对内镇压 B.洋务派筹划海防的主要目标是针对西方列强C.建立强大海防,资之与列强妥协条件D.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12.洋务派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结果却是“有海无防”。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列强军事力量过于强大 B.中国军事技术和经济实力薄弱
  C.中国近代海军起步晚,时间短 D.其目的是维持腐朽的封建制度
  13.清政府先后于1684年设立台湾府和1885年设立台湾省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海防以维护国家统一 B.加速台湾地区经济发展
  C.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D.防止西方殖民者侵扰台湾
  14.近代中国海军发展最终失败的根源是
  A.近代海军发展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B.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破坏
  C.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落后D.“用之自守尚有余”的海防观念的束缚
  15.日本政府在“二十一条”中提出:“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界或割让他国”,其真实意图是
  A.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和外交 B.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C.维护北洋军阀政府的权益 D.排斥其他列强,企图独占中国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引自《永乐实录》
  材料二: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的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引自《台湾外记》
  材料三: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内规定:“中国政府海关之统一制度,通用于各通商口岸”,“任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咸丰九年(1859),英人李泰国被清廷任命为第一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引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依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指出15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后期我国政府沿海管辖措施的变化经历。 
 
(2)结合所学知识各自分析说明1404年“禁民下海”和1644年颁布“迁海令”的出发点。扼要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船队无疑是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的外交使团与商队,但同时,它又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武装力量,追随郑和远航前后近30年的数以万计的人员,绝大部分的身份都是“下番官兵”,是军人。郑和本人也是武将军职———“总兵官”。这是一支真正的无敌舰队。它如果以战为业,那会是所向披靡的。当代一位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 “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引自刘志达和冯蕾《郑和远航: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二. 19世纪是一个海洋的时代,世界各大强国无不加强海军纷纷向外扩张。……日本在明治三年(1869年)五月即订下“二十年海军扩张计划”,按部就班,逐步实施,而将其海军纳入正轨。十五年(1882年),又提出“八年造舰计划”,将其舰艇大加扩充。在海军经费方面也相应地不断增多,……为了扩充海军经费,其政府并发行”海军公债”,追加海军预算,征课华族累进税,鼓励陆海军及驻外人员捐献每月部份所得。甚至明治天皇亦先后拨出宫中用费60余万元,充作海军经费,以示倡导。……日本旨在对外扩张,故其海军战略亦具积极性和攻击性。引自王家俭《甲午海战挫败的几点反思》
    资料  材料三。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走上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对这条道路最简明的解读就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决心走一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的发展之路。……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引自曾庆红在联合国亚太经委会第60届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2004年4月)请回答:
  (1)郑和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但它没有“以战为业”,试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其重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要指出日本在海军建设方面的特点。并分析说明日本这时大力加强海军建设的历史背景。 
 
(3)联系所学知识说明日本的海军建设对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海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及当今我国的国情和外交政策,说明中国现在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认为:海运“其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材料二: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 
  材料三:李鸿章认为:“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 
  材料四:孙中山认为:“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人方以为我争,我岂能付之不问乎?。” 
  材料五:认为:“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回答:
(1)分析说明以上五个人物观点的共同之处。 
 
(2)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海洋观有什么不同?
 
(3)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当时哪一种海洋观占主导地位?为什么?
 
(4)对材料四和材料五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认识?
 
19.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