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陈悦《民国海军舰船志1912-1937》书评
陈悦《民国海军舰船志1912-1937书评
可怜又可敬的民国海军
中国海军研究会会长陈悦先生所著《民国海军舰船志1912-1937》,是一部我盼望已久的佳作。在中国海军史、舰船史、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与普及方面,陈悦可谓硕果累累。从2004年年底开始,他每月在《现代舰船》杂志上发表连载文章,从其代表舰,铁甲舰“定远”、“镇远”说起,上至铁甲舰,下及一般军辅船,分级别逐一地对北洋水师的舰船进行详细介绍。其介绍的方法非常独特,是采用史话的形式叙述军舰的历史,同时将其与有着传承关系的国外舰船也进行介绍,以了解其设计思路,同时对其性能加以详细叙述,更收集了各种图片来相辅。
在此之前,国内尚无一人对北洋舰队的舰船进行过如此详尽而深入的探究,而从舰船装备着手,更能对甲午海战得到更加切合实际的解读。相较于国内学界以往对甲午海战偏重文史的研究而言,这开拓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这一系列介绍北洋舰队舰船的文章,经重新整理,便汇集成了《北洋舰队舰船志》一书。这
本《北洋舰队舰船志》又成了一个更大的系列——姑且称之为“中国海军舰船志”系列——的起点。在完成了最为钟爱的北洋舰队舰船的介绍之后,陈悦继续采用《北洋舰队舰船志》的写作风格,新作品不断问世。有介绍清代中国自造舰艇的《近代国造舰船志》,还有介绍甲午兵败后清政府在力图重整海军的过程中所建造的诸多舰艇的《清末海军舰船志》。紧接着这两部作品之后,陈悦的舰船志终于到“民国”了。
说起民国舰船,很多朋友都会摇头,认为民国时期国内各地“城头变幻大王旗”,外部则“东夷兮狡诈,北虏兮矫骁”,一直陷于军阀混战、列强觊觎的内忧外患的困境。而海军这一既花钱、又难以直接对陆战发生影响的军种自然就不免被遗忘、被忽视。更何况当时中国的海军卷入了内战的漩涡,处于分裂和内讧状态,并随各军阀势力的消长而北叛南降、朝秦暮楚。而军阀混战所招致的列强对华武器禁运,更使得海军的建设长期荒废,不仅比不过北洋水师,甚至沦落到吃清末建造的一系列舰艇的老本,根本拿不出像样的舰船,遭到鄙夷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通过《民国海军舰船志1912-1937》这部著作,却可以了解这段时期中国海军、中国造船的先辈如何在最为艰苦的状况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从中可以出太多的亮点。
书中最早提到的,便是北洋政府向奥匈帝国订购巡洋舰之事,这倒可以看作清末海军建设的延续。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首次获得了赔偿舰,又收回了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以及松花江的航运权。为了维护这段北疆水道的主权所依靠的舰艇,就有由德国赔偿的内河炮舰“利捷”、“利绥”号。不过,这两艘船是内河炮舰,为了将其调往北方,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临时对这两艘炮舰进行了大改装,然后强行用运输船走海路拖到东北,创造了世界海军史上的一个奇迹。
此后,由于中国再度陷入了军阀混战,列强宣布对华武器禁运,这期间的海军建设只能建造小型的江河船舰。不过,当时东北海军在沈鸿烈的领导下,也大胆地改装了一些商船以充任炮舰。这些炮舰中的一艘“镇海”舰,不仅舰上搭载了水上飞机,甚至还投入了实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将舰载机投入实战的时间甚至还要早于美国!
随着北伐战争胜利,国民政府的成立,国内的乱局暂时出现了平息的迹象。这段时期的海军建设中涌现的诸多舰艇,便是《民国海军舰船志1912-1937》的核心。
国府奠都南京后不久,海军便于1928年8月16日在江南造船举行了第一艘新造军舰——长江炮舰“咸宁”号——的下水典礼。亲临典礼的蒋介石还发表训词称要大力建设海军,“预计
十五年后就有六十万吨的海军”,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一等海军国”。由此,在有限的资金下,海军算是踏上了艰难的重建之路。在这以后,相继自行设计建成了“永绥”、“民权”、“民生”号长江炮舰,八艘“宁”字号炮艇,以及排水量一千五百五十吨、号称轻巡洋舰的“逸仙”号大型炮舰。其后,又首先向日本播磨船厂定制了更大的“宁海”号巡洋舰,并使用其图纸,在江南造船厂自造一艘姊妹舰“平海”号。
虽然与世界列强相比,这些舰艇并不起眼,但是,这毕竟是中国海军在极为有限的资金和技术条件下,为了打破长期以来的荒废状态,作出的最大努力。而且,这些舰艇的制造计划,其实是相当有条理的,那就是首先从小型炮舰设计建造起,而后在此基础上开始放大,让舰艇制造业逐渐热身。与此同时,向国外订购拥有当时比较先进的设备,诸如拥有射击指挥装置的火炮、发射管、破雷卫乃至舰载水上飞机等的舰艇,并立即开始着手仿制。
这样的努力深处所蕴涵的,便是以最快的速度让中国海军能够赶上世界海军发展的步伐,使中国官兵切身了解时新海军技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舰艇非“宁海”号和“平海”号莫属。“宁海”号和“平海”号是抗战以前我国海军最为现代化的军舰,而“平海”号又是民国期间
我国自行建造的最大军舰,虽说当时的海军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但还是节省出了两艘新型军舰,实属难能可贵。当然,这两艘军舰也不是没有问题,装甲薄弱、动力装置陈旧、重心偏高等,问题颇多。即便是当年“平海”的总大副陈书麟也不能讳言,称这两舰的武备虽然较新较全,但是装甲较少较薄,防御力弱,只好作为教练舰使用。因为中国海军本身军费就严重不足,有人甚至认为建造这样两艘军舰的效益还不如建十艘“宁”字号炮艇。但笔者却以为,“宁海”和“平海”所扮演的角,与其说是一种作战舰艇,倒不如说是一个训练平台,只有尽可能多地让海军官兵在这个训练平台上逐渐了解、掌握当时的海军技术、海军装备,日后海军的进一步发展才有可能。正如陈书麟所言,为的是“教练”。这个“教练”除了锻炼官兵的作战能力,对提高中国海军建造设计以及运用的综合能力,也是大有裨益。向国外派出的订购“宁海”的技术人员,正是日后设计建造“平海”的骨干。可以说,两舰的定购自造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造船水准。由于两舰装备了多种的武器设备,尤其是全新的射击控制装置,对落后的中国海军而言,是一个熟悉和掌握现代化海战武备再好不过的训练平台。“宁海”号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又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海军崭新的面貌。因此,称“宁海”和“平海”是复兴中国海军这一长期战略宏图中意义深远的一级台阶也不为过,从中可以感受到海军部在当时艰苦条件下所倾注的心力。如今“辽宁”号航空母舰的成军,对于从无到有地培育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而言,其意义不也与当年的“宁海”、“平海”号相仿吗?
当时的中国海军,由于历史原因分成了中央海军、东北海军以及广东海军,而后还加入了号称“海上黄埔”的电雷系。《民国海军舰船志1912-1937》中对这些力量在这段时期的建设也分别有所叙述。其中有独立南天的广东海军以革命先烈命名的炮舰,也有当时引人瞩目的江阴电雷学校的那些快艇。电雷学校可以说是蒋介石企图控制海军的一着棋。使用这一海战利器,希望以相对较低的投入就能在短期形成有效的水上打击力,在当时也算是行之有效的海防战略。快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刚刚涌现出的新型舰艇,这种舰艇利用当时成熟的内燃机技术,形成了小型快速、便于在沿海使用的高速突击力量。这支力量的舰艇部队都以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命名,比如岳飞、史可法、文天祥等,以此激发投身电雷学校的年轻人的爱国热情。这些小艇中,史可法中队的“史-102”艇,便从江阴取道内河,躲避日军的空中侦察到达上海,并于1937年8月16日晚上八点,在胡敬端艇长的指挥下夜袭当时侵华日军旗舰“出云”号。这次袭击虽然没有能够成功击中敌舰,但是却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气焰,迫使“出云”号连夜转移。这也是中国海军唯一一次主动对日军舰艇进行的袭击行动。
>中国海军舰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