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要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地处大江大河流域;本土性;悠久性;
二、分封制与宗法制影响
评价 | ①积极方面: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确立和巩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和保障疆域;增强各地的文化认同;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②消极方面: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又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③对后世影响: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 ①对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后世: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 |
三、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
政治上: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
②形成森严的尊卑等级结构秩序(分封制为例);
③神权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④国家结构比较松散(主要通过部族、方国联盟和分封管理),地方权力较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分权);
⑤尚未出现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
经济上:农业经济为主,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
①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生产工具,少量使用青铜,处于石器锄耕的劳作阶段);
②集体生产耕作阶段(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导致了当时的生产经营处于千耦其耘);
③青铜时代(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文化上:
①出现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②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礼乐等级文化盛行;
③出现和存在天命观为主;(君主的权力是"天"授予的,是"天命")
④出现敬德、重民和保民的观念
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春秋战国的社会演变:
(理顺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转向土地私有制确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演变)
铁制工具和牛耕推广
↓
农民开辟更多“私田”,不肯尽力于“公田”
↓
井田制始瓦解(公田被普遍抛荒;私田逐渐转化为私有土地,数量增多)
↓
各诸侯国为增加财政收入,刺激经济发展,实现富国(诸侯国以前主要从公田收税增加财政)
↓
春秋税制改革(公田私田一律收税)——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现;
↓ 主观上促进诸侯国富国强兵
诸侯(奴隶主贵族)(收私田赋税)——卿大夫(分化出的新兴地主阶级)(私田所有者)不愿交税
↓
诸侯国君和卿大夫两者产生争斗(本质:分封宗法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夺权)
↓
战国变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化政权(郡县制和任官);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反映出的历史原理和本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二、战国的变法运动
1.原因: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强大和士阶层崛起;
客观形势:兼并战争日趋剧烈,诸侯国面临生存压力
2.目的:富国强兵。
3.成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官僚制)国家在各国建立
4.代表:商鞅变法
中国历史知识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开始重农抑商)
奖励军功; (军功爵——军事上社会转型)
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增加国家赋役)
“废井田,开阡陌”; (土地私有制——经济上社会转型)
实行什伍连坐;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中央垂辖管理(中央集权)——政治上社会转型)
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长、广、彻底)
④影响:潮流: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转型: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推动了社会转型);
富强: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奠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百家争鸣
社会背景
1.根本上: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引起意识形态的反应(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
2.经济和阶级: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历史理解:社会经济变动、政治变动促进思想文化的活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
3.教育上: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学术下移,文化知识向民间传播;
4.统治需要: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大动荡时代,诸侯国争霸兼并的需要)
5.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历史理解:宗法制下原本依附于卿大夫的士获得了基本的人身自由,又失去了生活保障,成为相对独立的知识阶层,只有依靠文化知识安身立命;同时社会变革的加剧,出于文化上的使命感,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的政治主张)
内涵:
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代表:
(1)儒家:战国代表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
隆礼重法。(历史理解:荀子的治国思想概括为:礼法并用,体现了吸收其他学派思想;荀子是战国时代的集大成者;也反映出百家争鸣的同时出现百家共鸣的倾向)
(2)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3)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4)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5)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韩非子的思想集中概括为:集权观、法治观、改革观)
评价:
①社会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反映,是社会大变革的重要表现;
②思想解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地主理论: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推动了社会变革和转型;
④奠基文化: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⑤文化包容: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⑥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日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根本原因 | 生产力 | 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
表现 | 生产方式 | 由井田制瓦解(土地国有、集体耕作)到土地私有制形成(个体耕作) |
政治体制 | 由分封制瓦解(地方分权)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 | |
世官制(世卿世禄)逐渐被任官取代(君主任命) | ||
阶级关系 | 奴隶主和奴隶阶级转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士阶层的崛起 | |
教育文化 | 由学在官府转向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文化发展 | |
工商业 | 由“工商食官”(政府垄断经营管理)到私营手工业和私商活跃 | |
戎狄蛮夷与中原频繁往来,产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 | ||
本质 | 封建转型 |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
影响 | 社会发展 | 反映和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 |
国家趋统 | 推动了诸侯国的改革强大和国家趋向统一 | |
社会经济 | 变革适应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 |
中央集权 | 变革加剧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
百家争鸣 | 推动了思想的活跃繁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
封建后世 | 奠定了整个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基础 | |
小农经济影响:
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关系到政权的,封建盛世的出现。
经济上: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
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
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也铸就
了中国人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加强邻里和睦的观念。
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面临的统一问题、措施、效果 | |||
问题 | 解决措施 | 效果影响 | |
战国后期的分裂 | 军事层面的统一 | 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控制;击退北方匈奴的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 形成初步统一的局面 |
分封制的弊端 | 制度层面的统一 | 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颁布推行法律 | 建立起权力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经济文化的分裂 | 经济文化社会层面的统一 |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 有利于国家政教推行和文化交流;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方便了经贸、征收赋税和财政管理;有利于加强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 |
思想人心的不归一 | 思想层面统一 | “焚书坑儒” | 反映了思想文化专制和秦的暴政;摧残了文化 |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 统一多民族国家 | 开创和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
祖国疆域 | 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使祖国疆域的扩大和初步奠定 | ||
民族交融 | 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逐步交往交流交融 | ||
全面发展 |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 | ||
政治体制和格局 | 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为历代王朝沿用且不断完善 | ||
二、郡县制
郡县制的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区别于分封制地方分权模式);
郡县长官不得世袭 (区别于按血缘关系世卿世禄的世官制)
郡县制的意义:是中央集权制重要环节和表现,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制度层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