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克西格拉舞论文
浅谈羌族克西格拉舞
【摘 要】羌族,中国版图中上古时期形成至今的民族之一。作为五胡(匈奴、鲜卑、羯、氐和羌)中的羌,这个古老的民族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羌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表现形式独特,还承载着艺术的审美价值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试通过对羌族克西格拉舞的概况介绍,探讨其文化价值。
【关键词】羌族;民族舞蹈;克西格拉舞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新唐书》中有记载,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就是以羌族为主体,在黄河流域完成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羌人分布极广,后一部分羌人开始向西南及西北各地大迁徙,有的迁徙到岷江上游、大渡河和安宁河流域,有的则迁往青藏高原。前往中原地区的羌人大量内附定居,逐渐被汉人同化。迁往岷江上游的羌人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而成为今天聚居在岷江上游的羌民族。①
羌族舞蹈与羌民族历史一样悠久。羌族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而藏缅语族中的藏族、彝族、纳西族、普米族、哈尼族等民族的民间舞蹈,它们都和羌族舞蹈有着文化源流的密切关
系。歌舞艺术在羌民族数千年的文化遗产中占有其重要的地位,是祖国民族文化宝库中一块光辉夺目的艺术瑰宝。
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三类:自娱自乐的舞蹈、祭祀性的舞蹈和礼俗性的舞蹈。原始民族早期所产生的舞蹈大都是为了祭祀神灵、祈福保平安。羌族人民不论是经历农耕、丰收、嫁娶、生育,还是遭遇自然灾害、战乱、疾病;不管是个人的生命历程,还是大型的集会活动,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而各种祭祀活动又无不以音乐歌舞贯穿其始终。这些羌族民间舞蹈和日常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结合,在不同场合的礼俗活动中都有与之对应的相对固定的舞蹈及歌曲。多数舞蹈无乐器伴奏,跳舞者自唱自跳或以统一的呼喊声和踏地声作为节奏来使动作达到一致,且大多是集体表演的形式,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根据俄国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普列汉诺夫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阐释,艺术的产生是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劳动实践。考察羌族的历史不难发现,羌族民间舞蹈的起源不仅与羌族的原始农牧、狩猎等生产劳动及其原始宗教信仰有关,并且与古羌人为了生存领地而进行的征战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羌族舞蹈中有不少都是在模拟羌族先民的生产劳作、祭祀祈福以及战争场景。今天流行与岷江上游北部羌区的民间祭祀性舞蹈《跳钾》、《跳盔甲》和《
铠甲舞》,就是与古代战争有关的舞蹈。②
>纳西族舞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