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的主要作品《白沙细乐》探析
纳西古乐的主要作品《白沙细乐》探析
作者:王安清清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
        【摘 要】纳西古乐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云南人人皆知的《白沙细乐》。纳西族先民在约七百多年前创制的《崩石细哩》,汉译为《白沙细乐》,是流传在丽江纳西族乡间中的一种古典音乐技术形式。《白沙细乐》里有歌,也有舞,但它的主要成份是器乐合奏。《白沙细乐》用于丧事或是重大的祭祖节的活动中进行奏乐,是一部风俗性的音乐套曲。当时更有专门的乐工,其演奏技艺相当高超。
        【关键词】纳西古乐;《白沙细乐》
        一、作品简介
        根据地方志史料,在十九世纪中叶,即距今二百多年以前丽江便流行着《白沙细乐》了,并且当时就说是在元朝流传下来的音乐。据1962年丽江县宣传部关于《崩石细乐》的调查,该乐曲共计有《笃》,《一封书》,《三思吉》,《阿哩工金拍》,《幕布》,等十四首。
        《白沙细乐》在解放前夕已于云消失传。解放后,党和政府对《白沙细乐》十分重视,前后曾有十多起学习,采访和搜集整理活动1956年丽江县文化部门还组织了一个业余民族乐队,参加昆明举行的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获得一等奖。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称《崩石细哩》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二、作品的历史背景与传说
        关于白沙细乐的历史渊源,历来有很多说法。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音乐的历史就更显得扑朔迷离。从诸种的说法来源看,可大致分为一下3类:
        纳西族舞蹈第一类为古代文献记载。如清乾隆八年(1743)编撰的《丽江府志略》有这样的记载: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乐工称细乐。筝、笛、琵琶诸器与汉制同。其调亦有《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相传为元人遗音。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有关白沙细乐历史的记载,认为始自元代。及奠期,主人请乐工奏曲灵侧,名曰细乐,缠绵悱恻,哀伤动人。其发引也,亦以送之。由此可见,白沙细乐至少在清代已经作为哀乐使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