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美食文化之舟,渡世界交流之海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152摘    要:“民以食为天”,饮食系人类生活的基本因子。中国饮食文化历时5000年发展与改进,为世界提供了、香、味俱全的中式菜肴和烹饪智慧。本文通过对中华饮食文化溯本求源,解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哲学思想,揭示了价值观背后的中国人文气象。在推进中国优秀文化传播的同时,旨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饮食文化;阴阳平衡之道;和谐之道;文化交流
一、文化解析
1982年的联合国大会对“文化”有如下表述: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文学和艺术,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等等。
涵盖交际规约、价值观念、文化心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对于本族人来说是融入日常生活的、习而不察的“传统文化因子”;对于异族人来说,这些与社会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则有可能产生文化震荡(culture shock),引起误会,构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如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个典型的中式问候“吃了吗?”常常会让外国人感到困惑。“他为什么这么关心我是否吃饭了呢?”“他是想请我吃
饭吗?”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止于礼仪上的问候。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会用这样一个日常问候语呢?这里,需要了解的是饮食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二、中国饮食文化溯源
社交游戏
早在《左传 成公十三年》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即一个国家的大事,主要是祭祀与战争。祭祀基于饮食活动,是古代中国人与超自然联系的方式,有严格的礼仪活动和程序。祭天作为中国祭祀中的顶级之礼,其历史源远流长,据传始于黄帝,延续于各朝代。北京天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求五谷丰登的地方。同时,祭天之礼也是统治者借以垂范天下,教化民众,约束官员的活动。祭祀之所以在中国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与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中国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出现最早,也是当时世界上农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考古证明,中国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黄河、长江两河流域都是中国农业文化的摇篮。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的社会基因源于农业,饱含农业因子。20世纪中期,中国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也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其特点有三: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熟人社会。人们聚村而居,终老是乡;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1],这与西方的游牧、海洋文明迥异。费老指出中国之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源,都在于其“乡土性”。
作为儒家经典的《礼记.礼运》也明确指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即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在古代中国,饮食活动不仅仅是吃饭,其中的行为规范更是礼制的发端,是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礼”的本源。人们“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其中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首要内容即饮食之礼。因而在中国,饮食不仅是生命所需,而且具有其独特的沟通、交流的社会功能。中式宴席中,人们围圆桌而坐,喜欢热闹。这与奉行“Business is business like”的西方人不同,也会在国际商务餐桌上引起行为差异。“礼之初,始诸饮食”不仅揭示了文化现象是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中发生,也契合了文化是我们生活的要素的论断。(保罗 谢弗 《文化引导未来》)
三、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车辆年检需要什么资料
饮食文化在中国历经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人文气象。
(一)食具中的阴阳平衡之道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结果,中华筷的产生也是源于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植根于农耕生活的中华民族,其主要作物是谷子,颗粒小,外皮粗糙不易除去。据考据,古代中国人可能是将谷粒捣碎煮粥食用的,中间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
会妨碍食物的流动,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筷子的关键所在。这不同于源于游牧民族的西方人,其食物是烤熟煮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由此可见,具体的生活环境决定了食具的不同形式。
那么,中华筷是什么样的呢?传统的中华筷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两根筷子的组合成为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这就是两仪之象[2]。阴阳作为源自古代中国先贤的自然观,是中国先贤对一切事物本质属性与关系的基本表达:天下万物,分为阴阳。如黑白明暗、喜怒哀乐、冬冷夏热、男女老少、美丑胖瘦,万事万物,皆存在对应对立。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此外,两根筷子位置上下可以互换,此为阴阳可变。中华筷中体现的对立和转换,既是筷子使用中的现象,也是宇宙万物中存在的现象。
中国饮食文化的阴阳平衡之道,还体现在食材彩、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的搭配上。中华美食香味俱全,通常会用一种主料和几种辅料,形成鲜明的彩对比。如国菜“筑巢引凤”,家常菜“荷塘月”等。根据食材的功效,中国人把食材分为阴性食物和阳性食物。阴性食物多为冷调,味道苦、咸,常含有较高水分,如西瓜、莲藕、豆腐。阳性食物多为暖调,味甜或辣,如辣椒、羊肉、土豆。烹饪、实用时需要阴阳搭配,不可偏废。
(二)分享中的和谐之道
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学家孔子提出与家人、朋友分享美食,有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中式餐饮的一个礼仪便是劝菜。在传统做法中,主人会为身边的客人夹菜。随着生
借美食文化之舟,渡世界交流之海
孙海蓉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18)
文化研究
活水平的提高,步入小康社会的中国人现在更流行“劝菜不夹菜”,尤其是面对外宾时。此外,孔子指出,吃饭时应使用木质筷子而不是刀叉,因为后者会有暴力、战争的影子。中式餐桌为圆形,通常有一个转盘,每一道菜上来后,应将此菜转向第一重要宾客请他/她先品尝,然后再逆时针转动转台请其他宾客品尝,最后才是主人。无论是美食的分享,还是热切的劝菜,抑或是木质餐具的使用,其间都充分体现了“和”字中国精神。“和”是一个形声字,禾代表粮食,口用来吃饭。“和”的本意可以理解为:人人都有饭吃,天下就和平。秉承“和为贵”的中国人居家讲“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和”不仅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还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观思想,是治国安邦的统治哲学,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体发展的理性规范。
(三)烹饪中的治国之道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写道:“治大国若烹小鲜”。鲜,本意是味美的食物,也指鱼虾。全句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应该掌握好火候,并且不随意搅动。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必须把握时机,才能恰到好处。应用在管理上,就需不断在实际中观察、分析、执行,再分析、优化执行,直至达成目标。“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上古时期的伊尹,他用这样的烹饪比喻来回答君主汤的提问。老子套用伊尹的这个说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方略,强调治理国家要依照规律循序行事,一切有条不紊,长此以往,国家必定和谐而昌盛。
四、中国文化与世界交流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会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咸丰同治年间,在中国广东兴起了粤式早茶。从“茶话”小馆,发展到茶居、茶楼,人们边饮茶,边吃茶点,享受闲暇时光。19世纪80年代在英国贵族社会兴起了英式下午茶。上流社会的女士们穿着长裙,戴着手套和帽子来品用下午茶的场景时时闪现在电影、画面上。当时的时尚、优雅饮品,便是源自中国、印度的红茶。时至今日,英式下午茶,已走出上流社会的社交圈,成为普通人的生活一角。中式早茶也已在世界落地生根。一个以笼蒸茶点著称,一个以烘焙茶点为美,中式早茶牵手英式下午茶,共同为世界人民带去了独特的口福之美。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是什么意思
在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趋势下,中华美食作为一个温馨的窗口,可以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央
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中华美食的发展演变、南北迥异的饮食习惯、独特的味觉审美,东方的价值观、生活传统等等,都得到了生动的呈现。外国友人得以有滋有味地认知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中华筷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已逐渐成为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旅游佳品,送新人,寓意“珠联璧合 快生贵子“”;送恋人,寓意“成双成对 永不分离”。新春赠筷,更具“快快乐乐”之意。
同样漂洋过海,流行海外的还有中国的麻将、中医针灸等中国文化。在《From China to US, the Game of Mahjong shaped Modern America, says Stanford scholar》(从中国到美利坚,麻将塑造了现代美国)文中,根据横跨两大洲的研究,斯坦福学者Heinz发现,美国的犹太裔和华裔社区都是在20世纪通过麻将建立起来的。不同于其他高风险的对抗游戏,麻将需要玩家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策略,因而它创造了“一种理想的人际互动平台”。对于上个世纪被视为“外来人”的美国华裔社,和二战后搬到郊区地带感到“疏离感”的美国犹太裔社,麻将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社交网络的方式。中华筷、麻将、中医针灸..…它们不仅仅是器物,它们是不同社会、风俗、族的连接纽带,是世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
五、结语
在新时期,世界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但是基于不同文化价值观上产生的文化碰撞和地区冲突也时有发生。2018年意大利奢侈品品牌D&C在宣传片“起筷吃饭”中,把中华筷称为“棍子”,而把自己本土
的玛格丽特披萨冠名为“伟大的玛格丽特披萨”。这是对异域文化的无知还是妄自尊大的文化歧视,不得而知。但是,D&C因此而遭到世界网民的抨击却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平等交流、相互尊重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
面对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有学者指出“跨文化交际问题完全可以理解为对社会事件和现实感知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问题。减少并克服这种由于感知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最好是通过对导致这些差异的文化因素的理解掌握,同时还要抱有跨越文化障碍进行成功交际的诚挚愿望。”[3]不同文化相遇时,需要承认差异并且尊重他者,将话语互动作为根本,通过合理对话在相互作用中产生关联。需要尊重文化间性,这既包含语言层面,又包含超越语言的精神文化层面[4]。需要交流双方跨越自己的文化视域,从而在新的层面上实现共同的认知与理解。当人类多一份交流,多一份相知,世界便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和谐,交流之海便不再是波涛汹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的徘徊不前、2020年新冠病毒的肆虐让我们懂得不能独善其身、2021年全球日益严峻的气候临界点(tipping point)问题更是使人类文明的走向置于生死存亡之间。在21世纪,人类的相互依存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21世纪地球村的建设需要不同肤、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人们之间密切地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的建立需要世界共同的努力。愿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世界的共识,愿世界各国能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的利益和价值。愿国际社会能和谐共处、共克时艰、共向繁荣。
比喻的作用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2015, 北京出版社
[2] 一双筷子,几多文化,新华网 2018.11.23
夏至日
[3] [美] 理查德·波特(Richard E.Porter).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
董晓波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张力.媒介话语跨文化传播的间性研究 文化[J]. 北方论丛,2013,4.
为什么国庆要放7天假[5]《舌尖上的中国》,陈晓卿,中国中央电视台
[6] Annelise Heinz,《From China to US, the Game of Mahjong shaped Modern America, says Stanford scholar》, news.stanford.edu
[7] Kroberr, Culture -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Vintage Books, Random House, 1967
15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