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课程材料(共5篇)
第一篇:高中校本课程材料
“宋词选读”教案
第一课时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学习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中流露的惜春、恋春的思想感情。2.鉴赏本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3.了解词人轻巧、活泼、清新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黄庭坚在词中流露的惜春、恋春的思想感情; 2.难点:鉴赏本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
三、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2.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3.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英语话剧剧本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4.词的特:
A平淡朴实,委婉含蓄。B构思新奇巧妙。C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小品欣赏与表演》教学计划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欣赏和模仿中国优秀小品为主,采用欣赏——模仿——改编——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授课,主要以活动为主如表演训练、剧本选编等,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品表演的兴趣。教学计划 章节目录
一、小品名家名作欣赏(2课时)
《吃面条》、《牛大叔提干》腹语大师《》《吃面条》
二、表演的基础常识和实践(2课时)腹语大师《has a son》《两个人的世界》
三、剧本的选择和改编(2课时)宋小宝《求婚》 《家族风云》
四、小组合作表演(2课时)
1、笑的相声剧本《警察》
2、《新烛之武退秦师》 3、4、最后的持
五、汇报演出(1课时)
1、宋小宝《听风》 评价方式
课堂活动,平时表现,学生互评,参与态度,成果评价,团队协作
课题:《小品欣赏与表演》
一、教学内容:《吃面条》、《牛大叔提干》腹语大师《》《吃面条》
二、教学目标:
1、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够的笑料,让人在笑声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2、使学生了解小品创作的基本要求。
3、能区别小品与相声或小戏剧,要能出小品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小品的特 2.难点:出小品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1.什么是小品? 顾名思义是小的艺术品。小品的名称大致起源于艺术学校和演艺团体。在美术界,一幅简洁的、单纯的小作品称为小品。它本身没有复杂的内涵,只反映事物的一个侧面或现象,表现形式较单一。
2.在我国较早流行的小品?
大约在80年代初,由于春节联欢晚会的媒介,小品作为独立的节目参与到演出中。因其活泼、诙谐的表演形式倍受观众的喜爱而一枝独秀。较早的小品演出可能是陈佩斯、朱思茂的《吃面》,其滑稽、幽默的形象动作获得了众的高度赞赏和认可。
3.小品的特点是什么? 我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点:
(1)短小精悍,情节简单。这是小品与其它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区别。小品属于“文化快餐”,它是一碟精美的“小菜”,而不是什么火锅大烩菜。
(2)幽默风趣,滑稽可笑。小品是“笑”的艺术。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够的笑料,让人在笑声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3)雅俗共赏,题材广泛。小品反映的小题材、小事件源于基层和老百姓中间。人世冷暖、世相百态都是小品描写的对象,都可以通过小品这种形式在艺术上得到升华,在舞台上进行演出。(4)贴近生活,角度新颖,语言精练,感染力强。这是小品创作的基本要求。只有贴近生活的作品,众才喜闻乐见,才易于接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适度夸张,事例典型,这是成功小品的要领。
(5)针砭时弊,内含哲理。透过表面现象,讽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乐。这既是小品的本意也是人民众对它的进一步要求。要演好的小品,必须有好的小品脚本。
4.正如唱红一首好歌必须要有好的歌词和好的曲子一样。近年来,随着小品的“走红”,不少从事艺术的新老同志加入到这个行列里,业余文艺工作者也积极写稿和参赛。但往往由于把握不好小品的特点和“度”,小品脚本写的不够“味”,演出效果不尽人意。就连小品演义界的一些“大腕”,也常常为没有一个好的脚本犯愁。
5. 如何写好一部小品?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努力:
(1)深入生活,贴近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灵感。要用艺术的眼光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象黄宏、宋丹丹的小品《超生游击队》赵丽蓉、巩汉林的小品《如此包装》,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的小品《卖拐》、《卖车》等,都是在生活中发掘出的老百姓所熟知的凡人小事,通过他们活灵活现的演出,使观众捧腹大笑,回味无穷。(2)题材宜小不宜大,要“大题小做”,不要“小题大做”。切忌包罗万象,搞“高大全”,一个小品最好只反映一件事物,或者只反映一件事物的一个侧面。内涵丰富,说理充分的题材,是电视系列片或长篇小说的事,不要混为一谈。
(3)要有笑料和“包袱”,语言要生动、幽默、诙谐,不要扳着面孔说话。小品最宝贵的,是语言的生动有趣、妙语连珠。要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切忌平铺直叙。有时一个“借用”语能使观众开怀大笑。如宋丹丹的“一颗洁白的门牙前年也光荣地下岗咧”,赵本山在说到与老伴重新和好时的“后来又淘声依旧”了,都是高超的借用语言的范例。
(4)不要把小品写成相声或小戏剧,要突出小品的特点。有些小品作者用心良苦,立意也不错,总想把小品写的很有思想性,对人有教育意义。但表演效果适得其反,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戏剧和小品真正区别开来。小品与相声、话剧、折子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于:
相声一般也有小品短小的特点、幽默风趣的特点,以及其它一些共同的特点,但不同点在于:相声是“说学逗唱”,重在“说”,一般不用道具,不化装;而小品不仅用道具,要化装,而且重在“演”,通过表演取得效果。说的多演的少,容易使人视为相声;光演不说,成了哑剧。小品与话剧、折子戏的的相同点是:在形式上,短小,情节不复杂,都具有“戏剧”性或“喜剧”性;区别在于:在内容上,话剧、戏剧的内涵丰富,时空较长,说教成分较多,思想性突出,有的看后给人以沉重的感觉、悲壮的感觉,甚至催人泪下。而小品则不必有较多的内涵和思想性,只要将具体事物的“一面”表现得活灵活现即可。不少观众反映,小品不欢迎眼泪,只欢迎逗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说戏剧是社会生活的一幅画面或镜子,小品则是一幅漫画,是一个“哈哈镜”。它的特点是用“笑”和夸张的语言反映事物、折射事物;如果说戏剧是以剧情和脚的台词直接感染人,使人们受到正面教育的话,小品则既不属正面教育,也不属反面教育,它是用一种“启发式”的形象思维激活人的感官,使人们从笑中受到感悟。鉴上,我觉得小品的形式较适宜于讽刺、暴露、辛辣的题材,不适宜正面或直面教育的内容。评价一个小品脚本优劣高低的标准是什么? 我赞成大部分人的看法:能让人看了哈哈大笑是小品的第一个评判标准,其次才是题材、内容、语言、思想等艺术和政治标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