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音乐2021年第4期
MODERN MUSIC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与发展
朱莹
[摘要]古人读书喜欢摇头晃脑,是因为在清朝废科举之前,我们的祖先是用吟诵的方法去读书的。摇晃
脑袋,就是为了跟着诗句的节奏,更好地体会个中韵味,可见中国古诗词与音乐是早有渊源的。中国古诗词艺术
歌曲经历不同时期的演变,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音乐创作方式,这是中华民族代代流传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也
是历代声乐艺术的结晶。从而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史、一个朝代的兴衰史。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变;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4-0081-03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上溯夏商、先秦时代,再历经春秋战国,经过《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绝律诗、词曲、琴歌、元散曲、明清小曲等,不同声乐体裁的演变,且均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历代音乐艺术的精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历程以时间为序,可分为古代艺术歌曲、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⑴绝大部分古代艺术歌曲的原音乐已遗失,只有文字诗词流传至今。当今作曲家结合创作新意与手法,借鉴古代声乐艺术,如昆曲、琴歌等创作,再结合西洋作曲技法,创新探索出具有中国古韵今声的艺术歌曲。
一、古代艺术歌曲
(一)夏、商———诗词歌曲的开始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易经•泰》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坚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充分说明古代诗乐一体、歌诗同源,上古时期就有大舜作词的《南风歌》。较为遗憾的诗乐结合的乐谱曲调并未全部传承下来,这样的缺失使得中国古老的歌诗文化难现原有面貌。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留给今人的是无尽的喟叹。
[收稿日期]2020-10-23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0SJA0468)。
[作者简介]朱莹(1987—),女,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讲师。(南京211171)
(二)春秋战国一一歌唱理论的出现
春秋末年,标志着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诞生和发展起源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主要收集了上古时期至春秋中叶的305篇精华之作,且每篇皆可演唱、演奏、乐舞,语言精练,句式多变,一字一韵,意境幽远,充分 将“诗、乐、舞”结合一体。”《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地方乐调,十五国风大体都是各国民族民间歌谣;“雅”是周代贵族所作的音乐篇章,分为“大雅”(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个人抒情之作);“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兼舞的乐歌。《诗经》多为四句话,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结构上多使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咏,富有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是中国古诗词歌曲发展的奠基。
《楚辞》是战国时期的诗歌总集,主要内容是大诗人屈原的诗词歌赋,如《离骚》《九歌》《天问》等,是屈原、宋玉等人在与楚国当地较为流行的方言声韵或风俗曲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巧妙融合,它与《诗经》不同的是,《诗经》收录的基本是北方民歌,地域分布为渭河一黄河一汉水一长江流域,而《楚辞》都具有南方彩,使古代诗歌开始向艺术歌曲过渡与演变。
(三)秦汉一一歌舞音乐的盛行
到了秦汉时期,国家大统一,无论是政治还是思想或者经济都呈现统一的局面,少数民族与汉族音乐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时候民歌成为反映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主要音乐形式。汉乐府既有贵族文人的创作,“相和歌”“琴歌”等不同体裁和表现手法相继出现。“相和歌”有最原始的民
081
当代音乐•2021年第4期
歌也有将民歌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琴歌”是声乐、器乐、文学三者高度结合的歌曲体裁。最有名的当属《孔雀东南飞》《长歌行》等,这类诗歌有着叙事完整、内容鲜明、旋律优美、韵味独特、曲式灵巧的特点,也标志了汉乐府的叙事诗发展到了高峰,也代表着古代诗歌音乐化、传统民谣艺术化的最高成果。古曲《苏武牧羊》也是汉代有名的歌曲。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音乐文化相融
这个时期战乱频繁,各民族音乐文化不断融合,宗教也利用民间音乐传播自己的文化。北方的《相和歌》出现类似转调的应用,也有将几首歌连起来形成组曲。《相和歌》又称《大曲》,是集器乐、声乐和舞蹈为一体的曲式,成为唐代《大曲》的雏形。
(五)隋唐一一宫廷歌舞的繁荣
隋唐时期不仅使唐代诗词繁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昌盛,特别是宫廷中盛行的燕乐。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创作”“制谱配乐”“为诗配乐”是当时最流行的。“曲子”是隋、唐、五代之间对于广泛流行于城镇和农村集市的民间歌曲总称,深受乐工、歌妓、文人所喜爱。白居易诗句“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说明曲子音乐的填词改编传唱在当时非常时髦。这一时期 的曲子不仅对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最出名当属声诗琴歌《阳关三叠》。
(六)宋代一一词曲的发展
到了宋代,诗乐发展成词乐,萌芽于中唐时期的“曲子词”、又名“长短句”。姜夔所作的《白石道人歌曲》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词曲谱都保留并且完整的宋代歌集,它的音乐价值非常之高,其中所包含的作者自度曲、填词古曲和曲子词,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繁荣发展。宋城中还出现“瓦子”的场所,使唐代歌舞不再那么重要。而艺术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则相继开始发展起来。
(七)元代一一散曲的出现
《杂剧》和《南戏》汇成了这一时期音乐艺术发展的主流。最早起源于北方民间的“蕃曲”或“胡乐”,流行于市井小巷,其语言较口语化,通俗易懂,诙谐洒脱,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淳朴的民间特。它的衬词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新、演变、发展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八)明清一一民间戏曲的由来
明清时的小曲,又称“俗曲”“时调”“杂曲”和“市井小令”,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歌词是明清文人收集的大量民歌中汲取的养料,多为描写男女爱情,反映城镇阶层社会真实生活,人伦道德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小曲并不是结构短小,小只是指表演形式较为简单。这时期的艺术歌曲没有对题材、体裁、曲式、乐谱编制等进行延申,只是将之前的曲谱进行整理,致使其发展停滞。在经济繁荣的江浙地带,形成了昆曲戏曲这一富有表现力的082地方戏曲。这一时期,也是我国音乐形式风格多样的时期。
二、近现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古代艺术歌曲在演变历程中具有突显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民族特,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留洋的作曲家们,徜徉在中国古诗词的深邃意境中,“西学东渐”,他们试图尝试把古典诗词、西方作曲手法、钢琴伴奏结合在一起,谱写出兼具浓郁中国特性的作品。这一时期也归属于我国近代艺术歌曲创作时代,是一种独特的声乐体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以我国古典诗词为载体,并用钢琴或管弦乐队伴奏,是具很高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声乐作品形式。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革命歌曲,抗战时期的救亡歌曲、“五四”运动后的学堂乐歌和艺术歌曲等。这
一时期随着西方音乐的大规模传入,我国音乐创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也是中国近代音乐的新型标志。一个时代需要一个时代的歌声,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有一类是对近代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如赵元任选用胡适的词创作的《上山》,根据刘半农的词创作的《听雨》,肖友梅采用易韦斋词谱曲的《问》《南飞之雁语》,黄自根据韦翰章词谱写的《玫瑰三愿》和《春思曲》;还有一类是对传统古诗词进行再创作,因为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借古喻今、探求现实”成了主题,作曲家们又谱写出一大批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歌曲,使古诗词焕然新生,重现光辉。丰富了歌曲体裁,也运用到了歌剧中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创作手法。揭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崭新篇章的,是黄自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1933年出版),收集了许多古诗词艺术歌曲,如黄自的《花非花》(白居易诗)、《南乡子》(辛弃疾词)、《点绛唇•赋登楼》(王灼词);陈田鹤的《采桑子》(古诗词)、《春归何处》(黄庭坚词);刘雪庵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诗)、《红豆词》(曹雪芹词);江定仙的《棉花》;应尚能的《渔夫》(苏轼词)《沁园春•恨》(郑板桥词);谭小麟的《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诗);马思聪的《相见难》《残阳》《静》,等等。这些作曲家们以自己不懈地努力,促成了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虽处于探索阶段,但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体裁形式,作曲家们吸收了西方艺术歌曲的结构形式和写作技法,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写作手法和起承转合的逻辑结构。在表现形式上体现钢琴伴奏的重要性,演出的室内乐性;在音乐表现手法上注重西方多声部音乐线条与
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走向并用;在文化内涵上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气息,注重诗词的韵律美。那时的歌唱艺术家们,将西洋发声技巧与中国吐字、咬字、行腔、韵律等特点融合,所表现出的艺术风貌,为之后这
一体裁作品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由于经过艰难的抗战和解放战争,新中国终于成立,中国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也标志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呈现出建设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好局面。音乐家们创作热情高涨,创作出一批反映新时代人民精神面貌的音乐作品,有独唱、合唱、众歌曲、歌剧、舞剧、器乐等,由于当时的时代局限,“左”倾思想较为严重,所以革命歌曲成为主流,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缓慢。即使出现的艺术歌曲题材,也是《革命烈士诗抄》或诗词等内容,如李劫夫的《忆秦娥•娄山关》和《蝶恋花答李淑一》、生茂和唐诃的《沁园春雪》、瞿希贤创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等。只有罗忠蓉创作了《秋之歌一一绝句三首》(《山行》《南陵道中》《寄扬州韩悼判官》杜牧诗),他采用了新的技法与和声语汇,赋予古诗词艺术歌曲新的形象和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
“”之后,古诗词艺术歌曲繁荣发展。党中央“拨乱反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和繁荣发展时期。作曲家们借助中国诗词文化独特的内涵与意境,林乐培创作了独唱与管弦乐形
式的声乐套曲《李白夜诗三首》(《静夜思》《子夜秋歌》《月下独酌》),后又改成钢琴伴奏形式,屈文中创造了《春思》《送友人》(李白诗),等等,这些作品旋律优美、情真意切。第一届“华夏之声”一中国古诗词歌曲音乐会,在当时的社会反响很大,音乐会上不仅演绎了琴歌、姜夔的古代艺术歌曲外,还推出了以乐府、唐诗宋词为词的新作,如黎英海的《唐诗三首》、金湘的《子夜四时歌》(魏乐府诗)、叶小钢的《送友人》(唐李白),等等。第一届全国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与创作比赛,体现了作曲家们创作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活跃,抒写人们对亲情、爱情的赞美、向往,对生活的感悟和理想的追求,徜徉在古诗词的隽永中。当时突出的作曲家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原则和基础上,把中国民族调式、音阶、唱腔、和声运用的更加娴熟。罗忠镕先生的《的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之一),创造性地运用西方十二音技法和中国五声民族调式结合的方式,开创了“五声十二音”的先河,另外还创作了《峨眉山月 歌》(李白诗)、《鹧鸪天》(宋晏几道词)、《江南春》(杜牧诗);黎英海、顾淡如夫妇的《春晓—
—黎英海歌曲选集》《枫桥夜泊一一黎英海、顾淡如古诗词歌曲选》,在作品中可以看见五声调式和现代作品技法相融合,钢琴伴奏运用了低音声部双持续音“钟声”“流水声”以及吟诵风格,恰当完美地表达了歌曲意境,荣获80年度艺术歌曲创作比赛金奖。
当代作曲家们,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充满着热情。傅雪漪的《长相思》(李白诗)、《湘君》(屈原词)、《渔
朱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变与发展
家傲》(宋李清照词)、《踏莎行》(宋欧阳修词)、《西江月》(宋辛弃疾词)、《阮郎归》(宋汤显祖词)、《消夏湾》(明高启诗),另外还有他根据《九宫大成》《太古传宗》琵琶调谱(清)进行整理与改编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王建中创作的《李清照词五首》;王立平的《红楼梦》套曲(清曹雪芹诗词),如著名的《葬花吟》《紫菱洲歌》《晴雯歌》《叹香菱》等;彭涛的《忆秦娥》(唐李白诗);戴于吾的《清明》(唐杜牧);叶小纲的《山鬼》(战国屈原诗);朱良镇的《水调歌头》(宋苏轼词);石夫的《长相知》(汉乐府民歌);刘聪《采莲曲》(唐李白诗);王志信《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词);王建中的声乐套曲《李清照词五首》:《如梦令》《浣溪沙》《醉花阴》《渔家傲・记梦》《声声慢》;汪立三的《夜曲与晨曲一一绝句三首》(李白诗);台湾音乐家阿镗的《阿镗古诗词歌集》收录了《乌夜啼》《锦瑟》《游子吟》等十多首古诗词歌曲;许树坚、留小明创作出版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选,如《晚晴》(李商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诗)、《木兰花慢》(宋辛弃疾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诗);谷建芬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词);赵季平的《关雎》(《诗经•国风•周南》)、《别董大》(高适诗)、《幽兰操》(宋韩愈词)、《清平调三章》(李白诗)、《佳节思亲》(唐王维诗)、《黄鹤楼》(唐崔颢诗);刘青的《越人歌》(先秦);苏越的《月满西楼》(宋李清照词);周家声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南唐李煜词)、《鹧鸪天•犹恐相逢是梦中》(宋晏几道词),等等。这些古诗词艺术歌曲,至今都活跃于声乐演唱教学与舞台表演中,不少都是一直受宠的曲目。
结语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以中国古典诗词作为题材,诗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不仅凝练了中国语言文学的精美,又同时蕴含有中国传统音乐的华美,独具东方文化特质。在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每一处情感的微妙变化,给主体充分的自由遐想空间,领会诗词深处的意蕴。[2]“诗与乐的完美结合,营造出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诗化意境,其演唱韵味之美,深化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意蕴,其伴奏和声之美,烘托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神韵”。古诗词改编的歌曲
注释:
[1]孙会玲.中国当代艺术歌曲研究[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
社,2016:16.
[2]龙姝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征浅析[J].琼州
学院学报,2011(01):93—94,97.
(责任编辑:张洪全)
08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