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内乡县中招三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中华古诗词典jí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从“诗三百”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一首首情韵盎然、铿锵有力的诗词,传承着yuán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承载着先贤的思想智慧、高雅情趣和高远情怀。学习、亲近中华古诗词,能够获得雅致的生活情趣,涵养博大的内心情怀,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构筑起民族精神的根基。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ɡuī zǎi B.ɡuī zài C.ɡuì zǎi D.ɡuì zài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典jí( ) yuán( )远流长
二、情景默写
2.古诗默写。
我国古代诗歌中,时时有勇,处处见勇。李白用“①_______,②________”(《行路难》),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忠勇;文天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③______”(《过零丁洋》),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勇;辛弃疾用“④______,⑤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展现了一个将军的骁勇;秋瑾用“⑥____?青衫湿!”(《满江红·小住京华》),表现出即使无人理解,也要坚守内心的孤勇;《木兰诗》中“⑦______,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⑧______?”,含蓄地表达了木兰从军十余年的智勇。
三、名著阅读
3.学会归纳概括文章主旨,是初中阶段阅读时需要掌握的能力之一。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其一,仿照示例为其匹配相对应的主题,并说明理由。
名著:《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
《红星照耀中国》拨云见日,真实报道。“拔云见日”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事情明朗;“真实报道“表明是真实的新闻报道。《红星照耀中国》是埃德加·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红区真实情况的客观报道,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到中国革命的现实情况。
4.《西游记》中孙悟空完成取经任务、被封为“斗战胜佛”之后,最有可能会做哪种选择?请从下面三个选项中任选一个,并结合名著内容简述理由。
A.回花果山当猴王 B.跟随唐僧留在长安 C.留在天庭做神仙
四、选择题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的主体建筑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 。 。 古诗词改编的歌曲, 。 。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的透明窗与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
①外部墙面为土黄褐,取中原“黄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
②它的底部是长63米的正方形
③它的冠部形状较为独特,为方斗形,上扬下覆
④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
⑤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
A.②④③⑤① B.④②③⑤① C.②③④⑤① D.④①②③⑤
五、综合性学习
6.学校开展以“‘豫’见非遗·‘豫’见坠子”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1)河南坠子是源于河南省的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有近200年的历史,因生动活泼、接地气,在世界各地华人中有着广泛影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三则材料,请你简要概括河南坠子发展面临的困境。
材料一
坠子艺人袁瑞英说:“我唱的大部分还是跟着民间老艺人学习的传统剧目,自己编唱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要适应社会需求。现在坠子演员越来越少,我还希望将来能有能力培养徒弟。”不过,对于都市年轻人来说,河南坠子常常是有所耳闻却难得一见。
材料二
鲁银海谈及参加马街书会时最大的感触,一是河南坠子的艺人平均年龄在四五十岁,越来越老龄化;二是有能力唱大书的艺人越来越少了,后继乏人。“唱大书过去是坠子演员的基本功,现在甚至一些获过大奖的演员都没有能力唱长篇大书。”
材料三
原本连说带唱以叙述故事擅长的河南坠子,在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基本上被演化成为只唱短段节目的曲艺“唱曲”,从而使原本的“坠子书”变成了事实上的“坠子曲”。
(2)为了宣传河南坠子,学校决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去月季公园观看河南坠子表演。请你根据下边的路线图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
(3)活动结束后,楠楠想写一副对联来称赞河南坠子,但只写好了上联,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帮她补写下联,完整地书写在横线上。
上联:长腔短调唱出人生百态
下联: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
徐 鲁
①前不久,省作家协会安排去嘉鱼采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一次,应该有机会看一看多年未见的一位老朋友、老前辈、民间文艺专家谢忠告先生了。不料,一到嘉鱼,县政协的同志就告诉我说,谢老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得知这个消息,我在心里难过了好些日子。
②有一个动人的画面,常常在我脑海浮现:狭窄的斗室里,一盏小小的台灯下,数叠高耸的稿件夹缝中,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铁划银钩、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③这位深情而执着的老人,这位从朝鲜战场上走过来的志愿军老兵,这位从此以后孜孜不倦地从事着众文化工作的“老文化战士”,就是常年居住在嘉鱼县的谢忠告。我们那时候都称他为“老谢”。
④老谢是湖北省民间文艺界出了名的“机智人物”。这得益于他三十多年的民间文化的濡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各地市的艺馆和各县文化馆,都接受了采集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任务。“三大集成”分别是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
⑤我当时在阳新县文化馆工作,自然也全力参与了阳新县“三大集成”的采集和编辑工作。老谢当时是嘉鱼县文化馆副馆长,当嘉鱼县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主编任务落到了他肩上时,他已是年逾花甲的人了。但他像一个老兵接到了上级命令一样,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下乡去了。
⑥我记得那些年里,有好几次,我去嘉鱼看他,有如“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一样,文化馆里的人,谁也不知他是在哪一带“打游击”,很难到他。有一次,好不容易到了老谢。他给我讲了一些他的趣事,我记忆尤深。
⑦东吴古镇陆溪口,有位民间老艺人叫杨鹏。老谢常常和他结伴采风。两人凑在一起,一对“半瞎子”,两个“老顽童”。
⑧有一天采风归来,天已晚,老谢想要赶回县城去。杨鹏劝阻说:“黑灯瞎火,明天再走吧!”
⑨老谢却摆了摆手,坚持说:“约好了今晚有作者来谈稿子的。”杨鹏只好执手相送。
⑩两个老顽童在夜晚布满泥泞的田埂上边走边谈,兴之所至,禁不住手舞足蹈。但乐极生
悲,老谢一步踩空,整个人摔进了水沟里,眼镜没了,头部也摔伤了。杨鹏急着大声喊叫着,摸索了半天,先摸到了一只棉鞋,然后才摸到满身泥浆、满脸是血的老谢。天寒地冻,夜漆黑。杨鹏赶紧为老友包扎好伤口,老谢套上透湿的棉鞋,磕磕碰碰连夜步行了20多里,总算赶回了县城。
⑪也正是这一次,他收集到了《长毛港》等几个很有价值的民间故事。同志们得知老谢受伤的消息,纷纷前来探望,老谢竟乐乐呵呵地说:“这有什么呢?打从抗美援朝起,我不就是这样泥里雪里、摸着滚着走过来的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⑫按说,快要迈入古稀之年的人了,又是孤身一人,应该坐下来享享清福了。可他偏不服老。有时开会见面,我问他:“尊体近来可好?”他眨巴着眼睛,似乎要咂摸出某种“潜台词”来,笑着说:“托福,托福,昨天没死,就意味着今天还好好活着。”
⑬大半生的基层文化生涯,可谓阅人多矣,受人冷落、遭人白眼的境遇也委实不少。可他又常常为了事业而宠辱皆忘,乐此不疲。为了使三套民间文学集成早日出版,老谢可谓殚精竭虑。
⑭他跟我讲,有一天,他半夜里睡不着,爬起来给当时的县委领导刘书记写了一封长信,诉说出版经费的艰难。刘书记看完老谢恳切的长信,当即批了字,让财政局予以支持。刘书记还拿着他批了字的长信,对老谢说:“老谢,你眼睛不好使,我念给你听听吧。”仅仅这一句话,就把老谢感动得眼眶里噙出了泪水。他拿着批示,恭恭敬敬地给刘书记鞠了一躬。
⑮后来,当三大本厚厚实实、散发着墨香的新书送到全县各界的手上,老谢喜笑颜开。他说,捧着墨香扑鼻的新书,那些耿耿难眠的夜晚,那些鼻青脸肿的摔打,又算得了什么呢?
⑯老谢就是这样一个乐观和大度的人。当他满头华发,背着铺盖,翻山越岭跋涉在嘉鱼乡间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位老同志的工作,还受到过原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的表彰,湖北省首届民间文学“屈原奖”的领奖台上也曾出现过他的身姿。而当他俯身在昏暗的台灯下,铁划银钩地批阅着一篇篇来稿时,没有人会想到,一大批年轻的文学作者已从他编辑的文艺小报《蜜泉》上起飞,像山雀子一样飞向了全省和全国。不用说,老谢就是帮着他们“打过背包”、扶过他们踏上“战马”的人。
⑰这是一位老战士的华发雅歌,是一位“最可爱的人”的黄昏之献。这使我想到,一个人生命的魅力,也正如太阳的光辉,不仅在黎明时是绚丽多彩的,它在正午和黄昏,同样也喷射出迷人的光华。
7.班级组织学习二十大相关精神,你作为团支书,准备在班级分享老谢的人物小传,请结合下列链接材料和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补全下面的内容。
【链接材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守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
(摘编自“人民网”)
华发雅歌、黄昏之献
——记文艺工作者谢忠告
有这样一位文艺工作者,他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守住为
人民服务的初心。他老当益壮,敢于担当,年逾花甲依旧勇担工作重任,毅然下乡采风;他重信守诺、乐观坚毅,①(事件)_______ :他②(品质)______ ,半夜写长信争取出版经费,在书顺利出版后喜笑颜开;他③(品质)______ ,④(事件)_________……他就是文艺工作者谢忠告,他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8.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大量修饰性词语,请赏析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狭窄的斗室里,一盏小小的台灯下,数叠高耸的稿件夹缝中,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
9.文章题为“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但内容却鲜少提及谢老担任志愿军战士期间的往事,请谈谈你对标题中“志愿军老战士”的理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