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攻坚习题
沪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攻坚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古诗词阅读。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我们想要对那些为争夺父母财产而反目成仇的不孝儿女们说一句:_____(填写文中诗句)
[2]作者巧比妙喻,用“萁”比喻哥哥曹丕,用“豆”比喻①_____,“同根生”指②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兄弟之间情同手足,应该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B.表达了作者对哥哥曹丕的理解与无奈。
C.表达了作者对骨肉相残的厌恶与憎恨。
2. 古诗品悟。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前两句描画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主要写农家的繁忙,句中的“蚕桑”、“插田”分别照应了首句的“_______”“_______”。
[3]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整首词以“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
[2]作者寻春不见,内心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正如词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3]解释词语。无行路: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要与( )“同住”。
A.能到春天的人 B.家人
C.朋友 D.春天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5]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啭:______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黄鹂有没有告诉作者答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有黄鹂的飞掠就有春天的存在
B.黄鹂还是告诉了作者答案的,它把作者的视线引向夏季开放的蔷薇
C.寻春天的去处,答案并不重要,作者意在抒发对春天的爱惜和留恋之情
4. 阅读理解。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用/表示朗读中的停顿,这首诗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身/碎骨/全/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2]《石灰吟》当然要紧扣石灰的特点。请举一句诗说明描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个同学默写时,把第二句写成“烈火焚烧若等嫌”,把第四句写成“要留青白在人间”。这说明他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什么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赞颂了什么人?这种写法用一个四字成语来表示,该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延伸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
[1]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清平乐(lè  yuè) 屈指(qū  qǔ) 长缨(yīn  yīng) 缚住(fù  bó)
[2]这首词是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清平乐”是(__________),“六盘山”是(___________)。
[3]体会词句的意思,写出所描绘的景象。
(1)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里的“长城”指( )
A.万里长城。 B.长征的目的地。
[5]“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表达了一定要登上长城的决心。
B.重在抒写革命者从容豪迈、不畏艰难困苦、投身革命的英雄本。
[6]“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词意在说明( )
A.凭中国工农红军保存着的有生力量,一定会打倒蒋介石政权。
B.凭红军的勇气,一定能征服长征中的一切困难。
6. 诗词曲鉴赏。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通过阅读本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________________庭院的墙壁上的。
[2]结合诗句,写出下面字词的意思。
书:______________ 茅檐:____________
无苔:____________ 成畦:____________
排闼:____________
[3]对诗歌内容和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
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渴望而不可得的无奈和苦痛。
[4]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后所作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古诗词鉴赏。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晓出”的“晓”指的是______。
[2]“别样”的意思是______。
[3]这首诗是南宋大诗人   送朋友   时写的一首诗,送朋友的时间是   ,地点   。
[4]这首诗描绘的是夏日的景,你从哪句诗能够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你在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为何不写人?是没有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课内片段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补充文中词句。
[2]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_________》。
[3]词中描写的是_________季的景象。你是从“_____________”看出来的。
[4]“路转溪桥忽见”一句让你想起《游山西村》里的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1. 阅读理解。
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思
[元]白朴      [元]马致远
孤村落日残霞,    枯藤①老树昏鸦②,
轻烟老树寒鸦,   小桥流水人家③,
一点飞鸿影下。       古道④西风⑤瘦马⑥。
青山绿水,    夕阳西下,
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⑦在天涯⑧。
[注释]  ①枯藤:枯萎的枝蔓。②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③人家:农家。④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⑤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⑥瘦马:骨瘦如柴的马。⑦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⑧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1]“飞鸿影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改编的歌曲[2]结合注释说说画横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首元曲都是描写秋天景的,但全曲中并无一个“秋”字,而是用不同的景物来表现:《天净沙·秋》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下列对这两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净沙·秋》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了一幅彩绚丽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积极身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B.《天净沙·秋思》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选用“枯藤”“老树”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C.这两首元曲都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秋天的萧瑟。作者运用“孤村”“落日”“残霞”“枯藤”“老
树”“昏鸦”这些景物表现了寂寞、无助的内心世界
1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