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诗艺术的音乐审美价值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其中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燦的明珠,它以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虚实相济的意境,美妙的韵律节奏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倍受国内外文人墨客的关注和青睐。唐诗是讲宄韵律美的文学,它平仄交错,低昂互节,音律错综,跌宕起伏,乐感极强。唐诗艺术歌曲作为艺术歌曲的一种,是指选用唐诗做为歌词、由现代音乐家谱写成曲,并配上精炼的艺术性较强的伴奏的艺术歌曲。它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古典、华美、精致的特点,是文学语言与音乐旋律珠联璧合的产物。韵律是自古以来的一个美学概念,指诗、词等韵文的用韵以及声调配合的规律。唐诗艺术歌曲中词的节奏感,字的平仄、押韵与旋律的音高走向相互呼应,而诗句的平仄、押韵又是歌曲旋律,节奏的创作依据。二者互相依赖,互相彰显其艺术魅力。一首经典的唐诗艺术歌曲,其旋律与歌词所营造出来的意境,能使歌者与听者产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味。唐诗堪称文艺美学的精品之作,是颇富意境之作;唐诗艺术歌曲更是文艺美学与音乐美学完美结合的产物。意境、结构和旋律是唐诗艺术歌曲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意境侧重于歌词,结构涉及歌词和曲调,旋律侧重于曲调。这三大基本要素共同反映出唐诗艺术歌曲极强的音乐审美价值。一、歌词的意境美意境是美学中的一个最有生命力的重要范畴。
古人创作诗歌等韵文作品时,十分重视意境的设定。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意境”引起人的美感,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意境中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形象中。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高鹳雀楼远望,“只见白日斜靠着一片晋南山岭,阳光映照着滚滚的黄河,黄河之水从西北天际一泻千里流向东南,奔腾入海”,此情此景“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诗人的耳闻目睹,唤起了心中的生活经验,在内心引起了反应,不禁使诗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激起了诗情”,从而创作出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名诗《登鹳雀楼》。所以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的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唐诗艺术歌曲是“诗与乐完美结合,营造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诗化意境,其演唱韵尾之美,深化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意蕴,其伴奏和声之美,烘托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神韵。”唐代诗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之作,经作曲家刘文金谱曲后,使其艺术价值更上一层楼,成为中国古诗词歌曲的经典之作。全诗勾画出极美的送别意境,尤其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颇具诗意:把友人送上行船,船已扬帆远去,但是诗人仍屹立江边目送友人,一直到帆影渐渐模糊乃至最终消失于茫茫碧空,只剩下一幅空阔的水
天相接的景象。对友人的惜别、眷恋之情跃然纸上。两句诗用质朴的语言刻画出异样的意境,让人意犹未尽,嘘唏长叹。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几句歌词就“营造出一种江南水岸烟波朦胧的意境,烟笼翠染,水拍船沿,……女子优雅婉约,琴音从指尖趟过,淋湿了江南的春景”。而李煜《虞美人》歌词虽短,但余味无穷,它凭借真挚的感情、清新的语言,营造出深远的意境:通过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抒发,延伸到人生悲剧命运的感慨。这是一幅动静结合,气韵生动的画面。
二、歌曲的结构美
唐诗艺术歌曲是以我国博大精深的唐诗作为歌曲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创作性歌曲,它语言精练、韵角讲宄、韵调和谐。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唐元戏曲考?序》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古诗词的韵律不仅是形式上的,同时也是内容上的。中国古诗词语言按照对称、和谐的规律运动、便使诗具有了韵律和节奏。好的韵律可以使诗歌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意境美,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老
幼皆知,广为传颂,后经我国现代作曲家黎英海谱曲,成为我国髙等音乐院校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艺术歌曲。歌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其声调: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反平 平反仄平仄短短的四句二十字,平仄变化、四声起伏,同时诗歌的韵脚清晰,落在第1、2、4句的最后一字上,即“晓、鸟、少”。
选用上声为韵尾,使每句之间形成明显的声调顿歇。这种声调的顿歇也就体现了诗歌的内在韵律,从听觉上感受到音乐般曲折顿挫的美感。同时诗歌的节奏也非常的清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用这样的节奏划分,非常符合诗词吟诵的节奏规律,同时在眠、处、来、落这些地方适当的拖腔处理,营造一种浅吟慢唱,一步三叹的古朴曲风。当我们慢慢地反复吟诵此诗时,不仅能领会诗的意思,更能感觉到诗歌的韵律节奏的和谐,体会到诗歌意境的优雅。这首诗的前二句写诗人睡醒之初,听到乌雀到处鸣唱。春天,有迷人的彩,有芬芳的气息,作者对这些都不去描绘,而是从欣赏的角度着笔于写春之声,用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景象,使诗人“喜春”的情怀跃然纸上。3、4句回忆昨夜刮风下雨时那些惊动人心的响声,不禁猜想起地上的落花会有多少!最后一句是料想,所以用的是问句,也包含了诗人为落花之多的怜惜之情。这也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的不幸境遇的伤怀之情。诗歌的韵律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格调,使读者朗诵起来朗朗
上口、错落有致,同时使所描述的景物形象饱满,栩栩如生。唐诗艺术歌曲的歌词不但富有结构美,而且其歌曲的形态亦颇具结构美,有时还利用音乐独有的表现功能,打造重章叠唱的结构,将简短古典诗句的意蕴抒发到极致。
例如:歌曲《阳关三叠》,原诗为唐代王维所作《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其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七言绝句简短质朴,通俗易懂,接近白话,而歌曲却“运用放大式的反复咏叹,填补了原诗含而未尽的内容” ? 这是一首典型的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离别之作。由当代作曲家王震亚根据近代琴家夏一峰演奏谱改编而成。全曲整体包含相互重复的三叠以及一个尾声、歌曲因反复吟唱三次故名叫《阳关三叠》。该曲的基础曲式为二段式,由A(6)+B(8)两个乐段构成,前段音乐线条平稳,从歌曲的旋律节奏来看,从二八节奏、到四分音符、到二分音符,它的运行轨迹遵行了前紧后松的原则,创作出了带有朗诵意味的旋律,加强了歌曲的叙事性,仿佛我们的眼前浮现了故人惜别的场景:坐落在渭水南岸的渭城,路的两旁尽是高大的杨柳树,清晨下着绵绵细雨,一位儒雅的文人端酒为友人送行的场面。从创作手法来看,A段四句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启、承、转、合的逻辑结构,它也成为歌曲《阳光三叠》的基础的音乐轮廓。歌曲以合尾的手法体现全曲回旋式的不舍。其实,合尾式的发展手法是中国传统
音乐较常见的手法,又如《春江花月夜》,它可在各种不同开头的材料发展之间保持统一。三叠间的变化主要在后半部分,即副歌部分。八度音程的上行跳进,体现“揣行”的激动,使情绪得到了发展,与前面的平稳旋律形成了对比,丰富了音乐语言的的层次感,同时把歌词的离情别绪推上了高潮,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以及对离别的无奈。从调式的变化过程来看,前段为bB商调式,后段则以同宫下羽为主,在中心的商调式和穿插的羽调式之间产生调式上的对比,也为歌曲不同乐段的情感表达垫定了基础。在该曲的钢琴伴奏上,创作者亦很好地将诗歌的韵律与歌曲的旋律相结合进行创作。从谱例可看出,钢琴伴奏部分主要采用了 “跟”的形式,前四个小节采用左手进行旋律弹奏,右手以0X X的节奏型进行衬托,后四个小节则改为右手进行旋律的弹奏,左手采用连续切分与0XX的节奏型进行衬托。这种伴奏的写作手法,为作品的演唱起到了一个极佳的意境衬托,也让诗歌与音乐的结合珠联璧合,更加完美。这些音乐构思的巧妙安排,增加了歌曲的表现力和诗词的情绪渲染力。
三、歌曲的旋律美
诗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是诗的形式。旋律作为音乐的灵魂,是构成音乐美的主要因素,是
“音乐艺术的灵魂和基础”。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为古诗词作品谱曲时就“坚持旋律为音乐第一要素的美学原则”,他“特别注重旋律的含情量”,注意“通过旋律表达激越的情怀与深邃的思想”,他“善于以音言情,以音写意,以音传神,”从而“取得了卓越的音乐效果与沁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w旋律主要依靠乐音的高下、长短、轻重、缓急及音的表现手段,构成旋律以表情达意,描写对象。古诗词歌曲一般音乐篇幅不大,技法简炼,结构严谨,形象鲜明,旋律一般比较柔和,均衡,即便是髙潮,也是含蓄的高潮,符合古诗词的“含蓄”而不外露的特点,同时旋律对诗歌意境的虚实相生,以及对比呼应的画面想象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能增强古诗词的艺术境界和艺术感染力,使诗乐情景交融,互相辉映。诗是一种无声的文字,其内容和情感的表达只能由读诗者心领神会,而音乐是心灵的艺术,是有声的艺术,是众多艺术门类中最能表现人的“喜” “怒” “哀” “乐”情感的艺术。音乐借助诗歌使其情感的表达更为具体和明确。而诗歌借助音乐增强它的艺术表现力。古诗词的声韵、声调、平仄四声变化,是一种曼声长吟的旋律性语言。因此,旋律的起伏必须依照诗词的语言、语调的变化,这样文情与声情才能一致,音乐才能更好的表现诗歌的韵律美,内涵美。
一般说来,按照古诗词的音调规律、平字的旋律平稳、仄字的旋律或低吟向下、或婉转悠扬;吟诵拖腔停留的地方、旋律流动慢、诗词情绪激动的时候旋律走向髙昂。同韵的字再配
上相同的旋律棋式、使歌者在演唱时犹如吟诵诗词一样朗朗上口。这种词曲古今结合的韵律就像流行的四声歌诀说的那样“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如黎英海创作的古典诗歌艺术歌曲《枫桥夜泊》,诗歌的韵律与旋律的律动走向就显得水融。此作品荣获1988年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创作的金奖。
诗词的节奏划分如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楓——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歌词按照七言律诗“二、二、三”的句式结构构成四大乐句。用这样的节奏划分、符合古诗词吟诵的节奏规律,古韵十足。歌曲的旋律走向与诗词的节奏也是互相协调的,旋律与诗词互相映衬,产生出协和的韵律美。歌曲的声乐部分,在节奏上不强调重拍,比较自由,起句“月落”“乌啼”两个词语字与字之间节奏联系紧密,“月”字在记谱中只用了 16分音符,占半拍,“落”字占了一拍半,同样的“乌”字也只用了半拍,而“啼”用了一拍半,这样的节奏符合诗词的节奏断句,同时“月落乌啼”的啼字用一拍半的时值和婉转下行的旋律给人一种顿歇之感,为后面的旋律发展做了一个小小的准备和铺垫,紧接着的“霜”字在音高上做了一个五度的跳进,处在小字二组的“f”音的时值占了一拍半,在旋律的发展和思绪上也有所展开,后面的“满天”旋律回环下行,从小字二组的“f “降到小字一组的“#a”,6度的落差高高低低,抑扬顿挫,乐感极强。第二句:“江楓渔火对愁眠
”,音乐的节奏同样与诗词的断句相互呼应。起音时 在旋律上与第一句要低四度起音,使意向和距离感拉近,转到身边的近景,同时在仄声的“对”字上旋律又做了五度的跳进,韵律更为贴切。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第一字就从小字二组的“f”音上高起,长线条的滑落至小字一组的“#d”音上,让人感到思绪由近慢慢拉上远处,为接下来的高潮做了很好的情绪铺垫,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音乐情绪达到至高点,在仄声“到“字上,音乐发展至全曲的最高音小字二组的“a”,情绪作了整体的宣泄和迸发。再经过两次反复,慢慢平静下来,给人的感觉一气呵成,回味无穷,同时乐句每句末尾的摇音,增加了诗歌的古典韵味。可见,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音乐的节奏必须与诗词的节奏相协调,旋律的发展要符合诗词的韵律,只有两者互相补充,互相融合,才能更好的展现古典诗歌艺术歌曲的韵律美。再如罗忠镕创作的《江南春》。此诗由唐代大诗人杜牧所写,歌词:“千里鸾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罗先生紧扣“江南”谱曲,构造出极其优美的旋律:“前奏”以钢琴明丽的音模仿古筝的音响,随即又出现悠扬宛如竹笛的旋律;歌声起唱后,伴奏通过旋律构成三声部的对位。在“千里千里莺啼”和“绿映红”两个分裂小句后,旋律中还出现了江南民歌常有的“甩尾”,构筑出亲切且更富韵味的旋律。歌声“转句处”(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伴奏中出现大量复合叠置和弦,而且每个层次均含有多种和弦结构。
在这一紧缩处理的句子后,伴奏中出现类似“拨弦”的音响,引导出情绪共和节奏都相对松弛的最后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种张弛结合的手法,完美完成了“转”、“合”的任务,收到的极佳的艺术效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