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司理理“卧底花魁”?3层面探究古代青楼与书院关系
展开全文
明代画家仇英参照张择端名作而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苏州城的社会生活情景,画中人物超过2000,堪比当代“超高清摄影”。有趣的是,画中青楼与学堂比邻而居、又与学士府分立一条街道两侧,往来极为方便,这难道只是一种巧合吗?
无独有偶,在近期大热剧《庆余年》中,齐国皇妃司理理以“花魁”身份潜入敌国,在往来的宾客中探听消息,青楼成为信息集散中心?又为“青楼”与“文人雅士”蒙上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难道也是一种人物设定的巧合吗?
事实上,这不仅不是巧合,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明代、特别是明代晚期江南一带文人雅士与青楼燕舞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内在关联。
青楼极简发展史何谓“青楼”?原指古代建造地极为精致的房子,外部以清漆装饰,形似江南宅院,白墙黑瓦。《晋书·魏允传》描写大户人家,就有“南开朱门,北望青楼”的记载。所以青楼指的是书香门第、富贵豪门。后来随着经济、商业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声犬马的“风月场所”。
1.起源:春秋时期
青楼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时期,彼时齐国的宰相管仲为了刺激税收增加财政收入,组建了一个拥有700名官妓的机构。随着这一“官方青楼”的设立,不仅保护了妇女,让社会更加,还吸引了大量人才效力齐国,一时间各国纷纷效仿。
2.兴起:汉代
时间来到汉朝,家妓之风盛行,在南北朝达到了顶峰。家妓的地位处于妾与婢之间,以为主人提供艺术服务为主,因此她们基本都受过极为严格的艺术训练,官宦人家以拥有技艺十分出的家妓为傲,可以说她们代表着当时歌舞艺术的最高水平。
3.商业化:六朝
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成型与稳定,在官妓、家妓之外,出现了个体营业的私妓,也标着青楼的正式商业化。事实上,私妓出现于先秦,活跃于六朝,兴盛于唐,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了发展。
而反观古代文学,青楼似乎早已成为除了庙堂、江湖之外必不可少的寄托所在,否则中国古代男人们“救风尘,护弱小”的英雄情结亦将无处安放。
贡院与青楼,谁开在了谁的旁边?烟花地与名利场,自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相互依傍的“共生”关系。一本和二本有什么区别
中国古代最大的贡院——江南贡院,就建在秦淮河附近。那么,是先有“贡院”,还是先有“青楼”?是市场导向的结果?还是另有历史渊源呢?
1.“旧院”前身是朱元璋所建“官方青楼”专业代码在哪里查询
回溯历史,秦淮河畔的青楼,明代时期称为“旧院”,余怀《板桥杂记》上卷“雅游”:“旧院与贡院相对,仅隔一河,原为才子佳人而设。”
我们在《板桥杂记》寻“旧院”的建院信息:“旧院,人称曲中,前门对武定桥,后门在钞库街。”那么在武定桥之前呢?《国初事迹》记载“太祖立富乐院于干道桥……复移武定桥等处。太祖又为各处将官妓饮生事,尽起赴京,入院居住”——所以明代的秦淮旧院是明初皇帝朱元璋所建,前身是安置官妓的“富乐院”。
2.“江南贡院”建于何时?
与“旧院”相对而立的,便是秦淮北岸的贡院——南京“江南贡院”,建于景泰初年,当时的明朝已经历了七位皇帝,这一点,从贡院的碑刻,作于天顺元年的《应天府新建贡院记》有着明确的记载。所以,青楼的建立早于贡院。那么,为什么贡院会建在“旧院”附近呢?这一点,我们在《应天府新建贡院记》中也能到答案:当时南京并没有正式的贡院,导致每年考试都很不方便,于是景泰年间,南京官员变将没收来的闲置用地——原官员纪纲宅邸,拿来修建了“贡院”,也是合理之举。
上海出发一日游所以,贡院是在“青楼”之后修建,倒不是“市场导向”的结果,而是官方对于“闲置土地”的有效利用造成的巧合罢了。
文人墨客爱登青楼?提起青楼,总伴随着一层迷幻的尘雾。唐诗宋词中,就有不少与青楼女子相关的诗句: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农夫山泉和怡宝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教师节回复家长的感谢秦淮风月的兴盛,确实是士子、文人墨客的力捧之下的产物,甚至出入青楼,也成为了“风流”文士的一种认证:
1.“风月场”也是“朋友圈”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官场的一门重要的学科,甚至发展出以明宋官场为源头的“厚黑学”。对于大部分士子来说,除了能做出惊艳文章之外,多结交几个患难至交、诗文知己,也是为今后的仕途图谋更多的出路。而当时文人墨客、官宦大家高密度聚集的“青楼”,便是最好的名利场、朋友圈。
《清明上河图》中的亭台品茶
2.重压之后的“温柔乡”
中国古代科举有着极为严格的选拔机制,为期三天的科举考试,吃喝拉撒全在两平方米左右的号房中解决,考试环境不可谓不艰苦。
另一方面,这些远离家乡附近赶考的学子,一时间没有了“家庭”的牵绊、没有了“宗族”的制
约,不再担心给家族蒙羞、被乡人“讨伐”,没有了道德的负担,直接导致了重压之后的狂放。
《清明上河图》中“宣泄压力”的打架斗殴
刺槐蜂蜜3.“救风尘”的英雄情结
随着商业化的发展,许多青楼开始收留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女孩,从小培养以琴棋书画,而不是单纯的“以事人”。秦淮河畔那些流传千古的女性——李香君、柳如是、杜十娘、李师师、陈圆圆等,这些才女风华,也是吸引士子“争缠头”的重要原因。
秦淮八艳之一马湘兰《竹石图》
她们精通音、舞,能诗懂画,早已是当时“时代偶像”一般的人物,而不是唯金钱所能左右,不通文墨的达官贵人,甚至会成为她们的笑料。而在“救风尘”的英雄情怀驱使下,文人学子们更是对他们趋之若鹜,还诞生出许多以“青楼女子”为原型的故事、话本,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