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题稿
磐石二中2014—2015学年度新课标教师说题大赛稿(历史)
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第Ⅱ卷40题
高一历史教师:姚冬梅
一、命题立意
  本题以清代东北地区移民的特点以及历史作用为主题立意。考查学生考试说明要求的四种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试题难易程度适中有梯度,既有低阶思维能力的考查 也有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了高考选拔性考试的特点
东三省是哪三省二、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
  主要考查两个知识点: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近代反封建、求民主的潮流。
三、如何讲解本题
(我分三个步骤讲解)
1、讲如何审题:
(1)针对学生忽视审题,不认真审题就匆忙作答,往往出现答非所问,针对性差、失分较多的情况,而审题恰恰是答题最关键的一步:只有审清设问才能到答题方向.
(2)审题方法我归纳为五步分析法:一先看问题明题意、二再看材料细分析、三与问有关作标记、四联系所学要合理,五材料出处不忘记,六答案三化要点齐。
(3)让学生动笔按这种方法分析设问做标记,圈划中心词、限定语、引导词、提示语,其中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做,之后大家核对。确保学生学会审题、 重视审题。
2、理清思路(根据试题类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第一题属于概括型问题,难度不大,属低阶思维能力考查,关键是解读材料,思路:划分层次,关键词,要求高度概括、准确全面。
  第二题属于评述类问题,难度比较大,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考查,考查学生运用分析、判断、归纳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论述和评价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思路:评述类问题基本思路即是从三本必修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等方面去寻答案。
3、规范答题
  ①按问作答、做到提示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②充分运用历史学科术语、将教材中的话运用到答案中、尽量避免直接引用③字迹工整,卷面美观(特别提示:紧扣设问,做到问什么答什么,量分答题。尽量将得分关键词写在前面。)
四、指导答题
第一步:先看问题明题意
这一步关键不在“先”上而在“明”上,一定要让学生审清题,为此我从三步入手。
1.明确问题的核心是什么。2、明确问题的主体是什么?3、明确问题的限定语是什么?
2014新课标卷第40题第一问是“(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读完题后明确问题的核心是“特点”,问题的主体是“东北地区移
民过程”,问题的限定词是“清朝”、“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第二问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问题的核心是“历史作用”,问题的主体是“移民东北”,问题的限定词是“简析”、“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也就是说答案来源于材料一、二和与材料一、二有关的所学知识,学生在作答时既不能完全依据材料,又不能脱离材料完全依据所学,要两者结合才行。题意明确到此才算是真正明确了题意。这样我们就对这个问题有了清析的认识。就保证了答题的目的性和准确性,不至于答偏或胡乱作答。
第二步:再读材料细分析
这一步不仅仅在读,关键在“细”上,怎样才能做到细分析呢?这是一个涉及语文阅读功底的事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善于把材料分成几个层次,层次分明答题要点才能有针对性,答题要点才能全面。
经过阅读可将上面两段材料各分成四个层次。材料一的第一个层次:“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学科网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第二个层次:⑴“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
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①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第三个层次:““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②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第四个层次:③“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材料二的第一个层次是⑵“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④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第二个层次是“⑶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第三个层次是“⑤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第四个层次是“⑷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⑥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层次分明了,才能使答案有的放矢,要点齐全。
第三步:与问有关做标记。
这一步是与第二步相伴而生的,在阅读分析的时候,我们是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阅读的,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提高答题效率,避免重复多次地阅读,就要把材料中与问题有关的内容划线做上标记,甚至每一层次每一个方面用序号加以标记。如第一问的“特点”我们从材料中可以到这样的几点内容用序号①②③④⑤⑥标记出来。第二问的“作用”我们从材料中可以到这样的几点内容用序号⑴⑵⑶⑷这样有助于帮助同学们归纳答案,对于自己所标记的内容在归纳答案时尽量把材料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要求内容明确,言简意赅。
第四步:结合所学要合理
这一步是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学生在结合所学时要结合正确才能保证答案的正确性,例如以上所提到的问题就要与必修1第一单元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示民主的潮流”相结合,这样把学所内容与材料内容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答案内容的完整性。
第五步:答案三化要点齐
有了以上四步,我们已经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但是在做答案时还要求考生答题的语言的规范性、要点的全面性。做到语言的规范这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撮而就的,得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学生往往是只摘抄材料,而不能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训练学生从两个方面提高能力,1是角度的发散,平时备考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围绕关键词说或写思路,多问几个什么。
如本题的第一问我们可以提出来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什么人移民?移民从哪里来?移民到哪里去?什么因素推动移民?移民的方式是什么?移民的政策有什么变化
本题的第二问我们可以提出来这样的一系列问题:移民对国家、对民众、对移出地区、对移入地区各有哪些影响?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各有哪些作用?在结合所学的时候有时不仅仅与我们的历史知识结合。这道题因为是个移民的问题,在地理方面也会有涉及,我们也可以拿过来采用。
2是语言的转换。把具体个别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一般规范结论型学科型甚至时代性的语言。如山东、河北等地转换为邻近省份。又如“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转换为“促进东北开发”。
那么高精新的语汇从哪里收集?教科书中的结论语句,政治、地理学科中的术语,网络报刊杂志的新闻话语,以往的高考真题及参考答案中的妙语妙词 等 。
最后要呈现答案了,要求每个考生做到三化:既提示化、序号化、段落化。答案是材料与所学的综合归纳。学生自己也要会设计采分点,既看分数确定采几点,尽量比要求的采分点多出几点,以避免过多地失分。
五、反思拓展
    1、教学反思:能力立意是新课程高考命题不可逆转的方向。这启示教师:首先要在学科训练中培养学生能力,复习时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题型,培养不同的能力。尤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学科基本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归纳知识,自主设计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习题拓展:
现如今有很多人移民国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吸引移民的因素有哪些?
以上我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我说题的内容,仅是我讲题过程中的一些摸索, 有很多不成熟之处,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