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2内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3、能说出热量的含义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类比法,建立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2、通过探究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3、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养成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使学生养成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内能、热量概念的辨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铜管、乙醚、绳子、空气压缩引火仪  火柴  烧瓶、
带导管的橡皮塞、打气筒  、 烧杯、 水、便携式打气筒.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二、新课讲授
(一)内能
【创设情境】实验演示:铜管乙醚实验
【因势利导】
铜管中的乙醚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为什么能将塞子顶起来?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同学们就能揭开谜底。
板书:第二节  内能
(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
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哪些物体具有势能?
(适时展示图片,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
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些能量?(组织学生讨论)
【举例点拨】
山上的石头与地球之间有相互的吸引力,所以当石头落下时可以做功因此具有重力势能。
压缩的弹簧产生了弹力,可以对别的物体做功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
思考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思考后积极发言
具有动能的物体有,奔驰的汽车、射出的子弹、抛出的篮球……
具有势能的物体有,树上的苹果、山上的石头、压缩的弹簧……
讨论后发言:
物体由于运动具有动能,
物体间有相互的作用力引力或斥力产生了势能。
1、内能
2、内能的大小
因此具有弹性势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概括能力,通过精当点拨引入内能概念。)
【过渡】物体内部的分子有哪些特点?
物体内部的分子具有能量吗?
用多媒体同一屏幕在不同的小窗口展示具有动能的视频、分子热运动的动画,弹簧变形后具有弹性势能、分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等便于学生类比
师生交流:
运动的物体有动能,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也有动能。
物体间有相互作用力产生了势能,分子之间有相互的作用力所以分子也有势能。
我们将这些能量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引导学生归纳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
明确: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符号J。
【讨论交流】
(1)炽热的铁水有内能, 0℃的冰,是否具有内能?
(2)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内能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总结明确】
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回答:分子极小、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学生类比思考:
运动的物体有动能,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也有动能。
物体间有相互作用力产生势能,分子之间有相互的作用力所以分子也有势能。
总结内能的概念
讨论:
(1)冰冷的冰块虽然温度很低,但其内部的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它具有动能.其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之间具有分子势能。
(2) 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内能增加。因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设计意图:借助具体的问题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内能的特点.)
【步步深入】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除了温度,还有没有其他因素?请思考:
(1)1kg的块和一个100g的铁钉,温度都是15,它们的内能一样大吗
(2)0℃的冰加热熔化变成0℃的水,它的内能一样大吗?
引导:0℃的冰变成0℃的水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分子间的势能也会变化
(3)以上两个问题说明,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
小结:物体的内能还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和状态有关
【思维拓展】你能辨析内能和机械能吗?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交流
内能与物体内分子的热运动及相互作用有关,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机械能是物体作为整体所具有的能;与物体机械运动有关,物体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内能和机械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内能是否发生了变化?
【引导实验】你有哪些方法可以使你的手变热?(改变物体的温度)可以亲自实践也可以说出设想。
(1)组织学生实验、讨论。
(2)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课件展示)
1kg的块内部分子的个数多,所以它的内能大。
虽然它们的温度没有改变,但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分子间的势能会变化,他们的内能不一样大。
思考总结
内能与什么有关组讨论
交流: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一个物体质量、状态一定时,它的内能主要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发生变化,内能就会发生变化。
明确:
一般通过一个物体温度的变化可以判断物体内能的变化。
思考、实验
展示:
1、双手相互搓
2、手放在书上摩擦
3、用嘴向手上哈气
4、用热水烫……
讨论、分类并总结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热传递
2、做功
(1)对物体做功
结论: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引导学生认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8《内能的改变》
1、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2、热传递是怎样改变内能的?
3、热量的含义及单位?
(设计意图:在学生小学科学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点拨】发生热传递的唯一条件是存在温度差,与物体的状态,物体间是否接触都无关。
【引导提示】(针对第三个问题)
总结:热量是物体内能改变的量度,因此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热传递传递的是能量,不是温度,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过渡】
做功又是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呢?
【演示实验一】压缩空气点火
教师演示实验,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思考:
观看课件认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阅读自学并思考问题
交流
1、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一个物体温度高,一个物体温度低。
2、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3、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用字母Q表示,单位焦耳。
观察实验现象,完成思考题,并得出结论。
(2)物体对外做功
(为使实验成功率高,现象明显,引火仪中可放入少许火柴头)
(1)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迅速向下压活塞,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      ,温度____达到物体的着火点(燃点);
小结:压缩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联系生活】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适时展示
引导学生解释铜管乙醚实验。
【过渡】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那么,反过来像课前的铜管实验,里面的乙醚膨胀对外做功,会出现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揭开谜底,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树立辩证思想。)
【演示实验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
教师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观察当瓶塞跳出时,瓶内的变化。并思考:
当瓶塞跳起时,是        对_____做功,        ________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      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液滴,于是就观察到白雾现象。
小结: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回答问题
火柴头燃烧,出现火光
增大  升高
举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底部比气筒壁的温度高
摩擦生热
课前导入做的实验,摩擦铜管做功,物体内能增大
……
观察实验现象: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
思考分析原因:
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做功,空气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发生液化。
识别做功和热传递
理解温度、内能、热量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物理现象的成因,并从中发现规律.)
【引导归纳】
你对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有了哪些更深入的认识?
【典例探究】
例1、下列场景中,利用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引导学生总结分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
【解法要诀】
发生热传递时,物体的温度不同,一个温度高,一个温度低。做功改变内能时常伴随着物体的运动
【提炼升华】
    温度、内能、热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辨析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辨析。
思考总结
要使物体的温度升高,可以通过做功的方式,也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以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做功的实质是能量之间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学生解答问题,总结方法
答案 B
解析:酒精灯火焰温度高
冰水混合物温度低,它们之间发生了热传递。
分组讨论
发言交流
(1)基本含义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单位是J。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
单位是焦耳J。
(2)彼此联系见左表
【典例探究】
例2、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的冰可从0℃的水中吸热 
B.100℃水的内能比0℃水的内能大
C.水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D.物体的内能不会为零
总结重点内能变化时,可能是因为热传递,
也可能是因为做功,内能变化时温度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
解答、讨论
解析:选D.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冰和水的温度相同,不能发生热传递,故A错;内能的大小除了跟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体积、状态有关,故B错;热量是个过程量,不能说一个物体具有含有热量,故C错;任何物体都有内能,D正确.
三、课堂小结
回顾学习过程,小组交流学习收获,搜集疑点。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见附件1.
四、课堂检测
老师巡视、讲评.(重点讨论第6题)
完成检测题,见附件2.
五、布置作业
阅读《地球的温室效应》,搜集相关资料。
学做水火箭,并进行实验
(介绍材料和制作方法)
(设计意图:从物理走向社会,让物理知识很好地在生活中得以运用,延续学生对物理的热爱和兴趣。)
课后完成,同学间交流。
【板书设计】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心智上比八年级时较为成熟,认知水平比刚接触物理有较大提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进步,但他们往往不爱发言,不够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不如八年级时活跃,我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但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意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到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学生对内能在学习前认识较少,本节首先通过兴趣实验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师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内能.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效果分析
 
《内能》一节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整堂课讲练结合、多种学习方式并用,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落实为着眼点 ,对难点问题内能、温度、热量的讨论和落实有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课堂中学生单独回答问题的学生数占全班学生的四分之一,回答的正确率达80%以上,学
生思维活跃,讨论积极。
达标测试题共六道题其中前三道题全班同学没有出现错误。
第四题学生错答A或C的有一部分,其错因分析知受生活中的语言影响和生活中的事例影响明显。A “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热量一定多。”
C“热量总是从含有热量多的物体传递到含有热量少的物体”
第五题全班有3个同学做错,错因仍然是对热量的概念理解不深。
第六题选D的同学有几个(D.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他们对问题的判断太武断,考虑问题不够严谨、周密。
综合分析本堂课有85%的学生能顺利达成目标,目标达成度较高。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反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