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认识内能(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讨论
教学用具:烧杯、水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分子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二、新课教学 :(一)、物体的内能: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了解什么是内能:
2、教师强调: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3、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1)、教师引倒学生提出问题: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3)、设计实验: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4)、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5)、分析论证: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6)教师强调: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二)、引导学生小结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1)、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
(2)、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三)、小 结:
(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练习;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2、在0℃的房间内,放在地面上的铅球 [ ]
A.具有机械能 内能与什么有关 B.没有机械能
C.具有内能 D.没有内能
3、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这个物体的( )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 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2、在0℃的房间内,放在地面上的铅球 [ ]
A.具有机械能 内能与什么有关 B.没有机械能
C.具有内能 D.没有内能
3、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这个物体的( )
A、动能减少 B、内能减少 C、势能增大 D、机械能减少
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认识内能和热机
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2.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14.1 认识内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及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讨论
教学用具:空气压缩引火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内能的概念
2、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如何改变内能的大小呢?
二、 新课教学
(一)、改变内能的方法
提出问题;给你一段细铁丝,你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猜想;
设计实验
实验结果:可以使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的方法有两种,
1、 反复弯折铁丝,即对铁丝做功。2、把铁丝放在热水中,铁丝从热水中吸收热量。
(二)、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1、演示实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2、演示实验;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3、事例:钻木取火、
(三)、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探究实验,了解什么是热传递。
2、教师讲述:发生热传递时,热量自动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直至物体之间和物体各部分之间的温度相同,即达到热平衡。此时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3、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热量及热量的单位。
4、 教师讲述: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数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
5、生活中热传递的事例
5、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四)、学生阅读“信息浏览”,了解青少年每天需要的热量参考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