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甄嬛传》:华丽文化元素包裹下苍白内质论文
《后宫·甄嬛传》:华丽文化元素包裹下的苍白内质
近来,由知名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火爆荧屏,将去年以来由《宫》等剧掀起的以后宫女人争宠为中心的古装电视剧演播推向了高潮,就连导演郑晓龙也称未料到作品会如此热播。《后宫?甄嬛传》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其所展示的后宫争斗部分契合了当前社会的某种文化心态,另一方面则是其制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成功运用,如中药、清代服饰礼仪文化、古诗词以及富有特的语言。在这些华丽文化元素的包裹下,《后宫?甄嬛传》在细节上更具历史感和可信性,人物刻划也更为细腻,诗化的语言和精美的画面更是迎合了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旧”心理,这一切都使《后宫甄嬛传安陵容结局?甄嬛传》成为宫斗剧的巅峰之作。然而,当观众透过华丽的镜头语言,深入其情节和表现手法,渴望欣赏起伏迭宕的情节和一唱三叹的人物命运时,就会大失所望。《后宫?甄嬛传》在人性的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故事设计方面存在着宫斗剧普遍都有的致命缺陷,甚至表现得更为明显:其所表现的人性是简单的,故事空间是狭隘的,人物命运是单线条的,尤其是剧中中药作用的妖魔化等都使得这部热播剧华丽外表包裹之下的苍白内质一一展现了出来。
  对人性的刻画和人际关系的描摹是简单的
《后宫?甄嬛传》展示的人性是自私的、阴暗的,将人性最隐私的恶放大并推向了极致。我们通过剧中女主人公甄嬛最从秀女到太后的经历中人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体里,相信爱情是幼稚的表现,善良纯朴者只能成为被毁灭、被戕害的对象,只有变成腹黑者才能成功。为了在皇帝面前争宠,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族的利益,嫔妃们个个都变成了自私自利的“经济人”,处处为自已的生前身后算计。在这个拜高踩低、弱肉强食的体中,通行的规则是:谁心最黑,手段最狠,谁便是老大。从华妃专宠到皇后独大,再到甄嬛的一手遮天,后宫的“成功者”们无一不向人们展示了这样的生存规则。皇后宜修作为后宫里的恶之集大成者,为了自己的皇后之位和乌拉那拉家族的荣耀,不但害死了自己的亲纯元皇后及其腹中之子,还逼死齐妃夺走三阿哥,并且多次害死妃嫔们肚里未出世的孩子,堪称“恶之花”。在皇后的统治下,后宫风雨如磐,人人如履薄冰。妃嫔结党营私,恶意勾陷,甚至不惜出阴招致别人于死地,没有一点对同类的怜悯和善良之心。不可否认,人性是自私的,但同时人性也是复杂和立体的,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为人虽阴狠毒辣,却也有舐犊情深和受人压制的一面,贾宝玉虽性情直率、心地善良,但也有纨绔子弟所不能为外人道的一面。如果说《后宫?甄嬛传》的作者为了批判封建体制对人性的压拟和荼毒,不断地向人们展示这种恶,这种初级的批判未免失之简单和模式化。剧中的甄嬛成
功了,但却离我们内心渴求的那个世界远了。走进故事中,观众仿佛掉进了一个暗黑的洞穴,简单快意的复仇之后,充溢内心的是对黑暗的诅咒和对人性的失望,看不到希望和光明。同时,剧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勾心斗角,这也许反映了现实中社会生活的某些真实状态,但勾心斗角绝不是人际关系的全部,因为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没有这么简单。一个人想要在社会和组织中脱颖而出,需要的不仅仅是心机和智慧,真正起作用的是个人独特的能力以及大度、宽容的胸怀,这才是一个人征服他人的力量所在,只会玩心计的人是不会成功的。《后宫?甄服传》播出后出现的所谓“办公室宝典”、“职场宝典”等就是这种人际关系方式的误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