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计 算 机 发 展 史
开篇语: 从 1953 年 1 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人员已走 过了近五十年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自主研制到改 革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面向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做贡献到面向市场为 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 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树立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 的里程碑。
一、华罗庚和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早在 1947~1948 年,华老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和冯·诺依曼 (J·Von Neun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me)等人交往甚密。华老在数学上的造诣和 计算机的发展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的赞誉。 当
时, 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 子数字计算机,冯让华老参观他的实验室,并经常和华老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这时,华罗 庚教授的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华罗庚教授 1950 年回国,1952 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华罗庚教授 1950 年回国,1952 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1956 年春,由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 12 年远景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华罗庚教授担 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8 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 组织了计算机设计、 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 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 习和考察。
同年, 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 同时编写了我国第 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二、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 年)
我国的计算机制造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1957 年下半年,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正 式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和北京有线电厂(原 738 厂)共同承担。 在那个独特的历史年代里, 闵大可教授率队赴苏考察。 根据(前)苏联提供的 M-3 机设计图纸 经局部修改,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小型电脑。 1958 年 6 月,该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8 月 1 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 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后改名为 103 型计算机(即 DJS-1 型),共生产 36 台。103 机,字长 31 位,内存容量为 1024 字节,当时 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次,后来安装了自行研制的磁心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 3000次。
作为建国 10 周年献礼,他们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脑 104 机。1958 年 5 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 机)研制, 以(前)苏联当时正在研制的БЭСМ -II 计算机为蓝本,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中科院计算所、四机部、七机部和部队 的科研人员与 738 厂密切配合, 1959 年国庆节前完成了研制任务。 于 该机共有 4200 个电子 管,4000 个晶体二极管,由 22 个机柜组成,它的字长 39 位,每秒运行 1 万次,1959 年建 国十周年前夕通过试运算,共生产 7 台。至此,中国的大地上有了第一台自己的通用
电子计 算机,并且其主要技术指标均超过了当时日本计算机, 与同期英国已开发的最快的计算机相比也毫不逊。
103 和 104 机都属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它们的相继推出,标志着我国初生的电脑事业蹒跚起步, 并为我国解决了大量过去无法计算的经济和国防等领域的难题。 填补了我国计算 机技术的空白,是我国计算机工业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在研制 104 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于 1960 年 4 月研制成功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 机。该机字长 32 位,内存容量为 1024 字节,有加减乘除等 16 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4 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 119 机研制成功,平均浮点 运算速度每秒 5 万次,参加 119 机研制的科研人员约有 250 人,有十几个单位参与协作。
我国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在(104 机)和(119 机)研制中发挥了作用。由于帝 国主义的封锁政策, 我国开始研制只能采取"全部采用国产器材, 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的技 术路线, 119 机花了五年才研制成功说明在当时条件下一切从头做起研制大型计算机是件相
当困难的事。我国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研制的主要推动力是军事应用, 民用计算机的需求还不 很强烈。高技术往往首先在军事上得到应用, 但高技术的普及推广和产业的形成要借助大量 民用需求的拉动。 这一点被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历史所证明, 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历程也是如此。
在这期间,1961 年,由南京大学徐家福、北京大学杨芙清等人撰写的《程序设计》一 书问世,这是一本我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我国电子计算机研制起步比美国整整晚一代。当国际上致力于第二代计算机产品时 (1959~1964 年),我们正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三、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 年)
我国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同时,已开始研制晶体管计算机。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在我国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西方大国对我国实行封锁,中苏关系恶化, 迫使我国的主要科研活动多以国防和军工产品的研制开发为主, 三年自然灾害以及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边缘,但是我国第一代计算机科研人员, 以“自力更生”为指导方针, 以军事应用为目标, 以研制大、 小型计算机为方向, 中、 在“从 2 零到一”的起点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1965 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 乙机)实际上从 1958 年起中科院计算所就开始酝酿启动。 在国外禁运条件下要造晶体管计算机, 必须先建立一个生产晶体管 的半导体厂(109 厂)。经过两年努力,109 厂就提供了机器所需的全部晶体管(109 乙机共
1965 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 乙机)实际上从 1958 年起中科院计算所就开始酝酿启动。 在国外禁运条件下要造晶体管计算机, 必须先建立一个生产晶体管 的半导体厂(109 厂)。经过两年努力,109 厂就提供了机器所需的全部晶体管(109 乙机共
用 2 万多支晶体管,3 万多支二极管)。对 109 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 109 丙机,为用户 运行了 15 年,有效算题时间 10 万小时以上,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 为“功勋机” 。我国工业部门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与生产中已发挥重要作用。华北计 算所先后研制成功 108 机、108 乙机(DJS-6)、121 机(DJS-21)和 320 机(DJS-6),并在 738 厂等五家工厂生产。
1953 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大前身)成立,陈庚大将任院长。慈云桂被任 命为海军工程系雷达教研室主任。1961 年,慈云桂随中国计算机代表团赴英国参加计算机 学术会议,走访了英国剑桥、曼彻斯特和牛津等著名大学。他敏锐地注意到国际上计算机发 展的主流方向已是全晶体管化, 当即给学院领导写信, 建议停止正在设计中的电子管通用数 字计算机,并马不停蹄地收集资料,构思体系结构和基本逻辑电路。经过几年的精心设计和 辛勤劳动,于 1964 年末他们终于用国产半导体元器件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 计算机:441B/I。1965 年 2 月该机通过国家鉴定,连续运行 268 小时未发生任何故障,稳 定性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1965 年末又研制成功 441B/II 型机。使我国计算机顺利进 入第二代,并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贡献。
1966 年 1 月,慈云桂率计算机代表团赴英国参观学习,访问了英国的计算机公司和国 家物理实验室,以及牛津,剑桥等大学,历时8个多月,考察了几十台晶体管计算机。慈云 桂又开始构思新的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软件系统。回国后正逢“”,他历尽磨难, 但出“牛棚”的第二天便拖着病弱不堪的身体来到实验室指导大家设计。1970 年初, 441B/III 型计算机问世, 这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分时操作系统和汇编语言、 FORTRAN 语言及标 准程序库的计算机。
441B 系列机在天津电子仪器厂共生产了 100 余台,及时装备到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平均使用 10 年以上,是我国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中期的主流系列机型之一。某基地 的 441B/III 型机总运行时间达 48000 小时,出地完成了许多重要任务。慈云桂他们研制 的计算机因而以技术先进和稳定可靠著称。
我国的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前夕研制的, 而那时国外在发展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2 年),基本上已经晚了十年。我国第一、二代计算机 的系统软件大多是自己开发, 早期以前苏联的算子法为指导思想, 1962 年以后转到以 ALGOL 60 为基础的编译技术,开发了 BCY、BX119 等有影响的编译系统。但总的来讲,我国从研制 第一代计算机开始就有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
四、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 年代初)
1.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过渡
我国第三代计算机的研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1965 年,中国开始了第三代计算机 的研制工作。1969 年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 子计算机的任务,称为 150 机。1973 年 年初,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 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150 机,该机字长数 48 位,每秒 运算 100 万次,主内存 130K。主要用于石油、地质、气象和军事部门。
1974 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 DJS-130 小型计算机,8 月,第一台 DJS-130机在北京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并通过鉴定。之后,131、132、135、140、152、153 等共 13 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31 个厂点生产, 近 产量近千台。 逐渐形成了我国第一种国产 DJS-100 系列机。“DJS”即“电子计算机”的汉语拼音首字母.与以往不同的是,DJS-100 系列应用 范围不再用于军事领域, 而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承担了科学计 算、数据处理、工业过程控制、数据采集、信息和事物处理等方面的工作。
与此同时,以华北计算所为主要基地,组织全国 57 个单位联合进行 DJS-200 系列计算机设计,同时也设计开发 DJS-180 系列超级小型机。于 1976 年 12 月,由华北计算机技术研 究所、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设计, 南丰机械厂试制出第一台 DJS-183 机, 又先后研制出 184、185、186 和 1804 共 5 个机型。
后来,我国又研制了 655 型(电子部 32 所)、151 机(国防科大)、1001中型集成电路计算机和每秒可运算500 万次的 HDS—9 机(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这标志着中国计算机行业已完成了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过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