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区石桥镇汤集村戴仕友先进事迹
戴仕友同志情况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
戴仕友,男,汉族,南京市浦口区石桥镇汤集村东坝组人。19525月生,1972年参加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原江浦县石桥乡建房办主任,农业公司经理,农机站站长,汤集村党支部书记。石桥镇人大代表。
戴仕友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全心为民,锐意进取,以良种推广为抓手,潜心研究,带头示范,为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带动农民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
戴仕友同志简历:
1972-197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战士。
露天西瓜种植技术1978-1980年,原江浦县石桥乡新建大队生产指导员、经济保管员、组长。
1981-1985年,历任新建村党支部委员、副书记、书记。
1985-2002年,调至原石桥乡政府,历任乡建房办主任、农业公司经理、农机站站长。
20028-200611月,退养,任石桥镇汤集村党总支书记。
200611月至今,汤集西瓜合作社社长。
退而不休勤推广,带领村民致富忙
---记原浦口区石桥镇汤集村党总支书记戴仕友
在南京的西郊,有一个盛产优质西瓜的村子,每年开春的时候,村子里的一户人家总是格外的热闹,来来往往的村民中,有预定瓜苗的,有预定大棚的,有预定肥料的,还有来拜师学艺的。这家的主人,就是这个村的前任老书记戴仕友。
提起老书记戴仕友,石桥镇汤集村几乎各个都认识他。多年来,老戴结合实地情况,潜心钻研,并积极与市、区农业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在祖祖辈辈留下的这片土地上,成功地带领村民开展了一次又一次良种推广及农业技术升级。
“前人栽树,后人‘享’富”
2002年的夏天,年满50周岁的戴仕友,按照镇机关的相关规定,已经到了退养年龄。老干部退养,一般都会被安排到不太繁忙的部门,且可享受与以前一样的薪酬待遇,这样的条
件,完全可以让一家生活的无忧无虑。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对农村充满感情的老干部,戴仕友同志放弃了在家含饴弄孙,修身养性的生活,接手了刚刚并村整合的汤集村支部书记一职。
当时的汤集村,无固定收入,无特产业,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普遍以小麦、油菜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作为谋生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戴仕友同志审时度势,决定为汤集村引进效益更高的苗木产业,从而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其任职书记期间,通过垦荒、流转等途径,共有2700亩的荒地或旱地栽种起了苗木。十年后的今天,事实证明,此次的产业结构调整非常成功,苗木大户栽树、挖树、运输为汤集村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大幅增加了村民的工资性收入,一个正常的劳动力,有时候每天能够赚到少则五百,多则上千的工钱。同时,通过与外来苗木大户的交流,村民自己也逐渐掌握了苗木栽培技术,并主动参与到苗木种植这一行业中。目前,苗木已成为汤集村支柱产业之一。
“在新事物的推广上,老百姓只讲‘现实主义’”
戴仕友认为,引进苗木产业,只是提高单位土地效益的方法之一,他一直没有停止过优化
农村产业结构的脚步。2005年,在一次市农林部门组织的考察活动中,戴仕友在江宁的横溪见到了一种叫做“小兰”的西瓜。这种瓜品质好价格高,黄瓤薄皮甜度高,个头小卖相好,一打听,上市之初最少卖3-4元一斤。其实汤集村也种西瓜,只是全是一般品种的露天西瓜,上市的时候,一斤3-4毛钱,与人家的瓜比,价格差了十倍!老书记暗暗下了决心,这么好的品种,一定要带回去推广。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老书记抽空就往横溪跑。从汤集到横溪,路程遥远,早上5点钟出发,先从村子步行到公路边坐公交车,坐到镇里换乘去市里的公交车,到市里下车后,再换乘南京去丹阳的大巴,然后在最靠近横溪附近的车站下车,而后再步行到横溪的农业研究所。因为路上往往要花4-5个小时,所以谈不了多长时间,就得马上往回赶。就算这般掐着时间,回家的时候也已经吃不上晚饭了。就这样,经过多次取经,戴仕友终于掌握了小兰西瓜的种植技术。下一步,就是在汤集村推广了。
任何新的作物品种,在农村推广,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小兰西瓜不同于露天西瓜,它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需要大棚,需要种植经验,而这些,村民们都没有。大家对这种手掌大小的高级瓜产生了疑虑,没有人敢冒险第一个吃螃蟹,依然种植着老品种的西瓜。
“老百姓看问题很现实,讲得再好,不如干出来给他们看。”针对大家的疑虑,戴仕友自己买了两百株瓜秧,并将自家田里的老品种西瓜全部拔掉,一株不留。经过精心栽培,两个月后,小兰西瓜按期成熟。采摘后,老戴惊讶地发现,汤集的土壤似乎比横溪的更好,结出来的瓜更甜,口感更好!前来购买的人纷至沓来,很快,第一批西瓜销售一空。一算账,两个月时间,每亩地净收入达五千元!
转眼一年春来早,村民们主动到老戴要定瓜苗。这次,老戴不再是孤单地赶赴横溪,他身上,揣着三万株西瓜苗的订单!
“前进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引进新品种,只是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的一小步,戴仕友心里还有其他的打算。当村里种植新品西瓜的村民慢慢变多起来之后,戴仕友顺势组织了103户种植西瓜的村民成立了汤集西瓜专业合作社,并为西瓜注册了“西郊”品牌,还与包装厂联系,定制包装盒。当年,当西瓜再次成熟的时候,销售出去的就是有保障,有身份的品牌瓜了。
“为百姓做一些实事,并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幸福”
自西瓜合作社在汤集成立以来,戴仕友的日子变得更加繁忙,他既是社长,又是技术员,又是销售员。新品种效益好,但是对栽种的技术要求也高。什么时候通风,什么时候浇水,怎么传粉,用什么肥,怎么防病虫害,……村民们急迫地想知道一切。戴仕友对于村民们的提问,总是有问必答,有时候边讲边在田里现场指导,有时候为村民代购一些肥料、大棚材料,遇到自己也不会的问题,甚至还要专程跑到横溪去请教专家。
西瓜成熟后,他还主动为农户统一提供商标、发票、包装,帮助他们寻销售渠道,有客户就优先卖农户的瓜,以打消他们的顾虑。
有时候,为了帮助农户解决问题,甚至耽误了自己家的西瓜。然而他为农户做的这一切,都是无偿的。当人们问其他,觉得苦不苦时,他说:“要说苦嘛,肯定是吃过很多的,多的说不完,但是,只要百姓认可我做的事情,我就觉得,这是最幸福的。”
2011年,汤集村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区建设完毕,共架设高标准钢架大棚50亩,并低价发包给村里的低收入纯农户。这时候,戴仕友再次挺身而出,向村委会请缨担任大棚承包户的致富领头羊,负责向他们传授农技知识,并为他们做好前期的一切准备工作。用他的话说“你们人来,跟着我干就可以了,其他所有的种子、化肥、薄膜等农资,我们合作社负责
搞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