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规划说明书
第1章 村庄概况
1、位置、面积和人口
××村西北临枫孤溪,接××镇区,诸永高速公路从村西经过,东南靠下段村,东北离孤山村2.5公里。由于汤氏居此山岙,取名××。村庄现状用地约12.06公顷,居住户数489户,1934人。
2、自然条件
(1)××村在大山西侧山岙中,村西北枫孤溪中有三块沙洲,溪流成多股叉道,溪边是冲积地。
(2)××村北低南高,西低东高,地形高差起落比较大,高差达20米。
(3)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8.2,年雨量1698毫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4)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
3、资源条件
(1)土地资源
村里保护农田较多,建设用地较少。
(2)水资源
楠溪江支流枫孤溪常年流水,是村里主要过境水。
沙门地下水库即××引水工程,渠首拦水堰位于枫孤溪,坝长280米,渠道长3.79公里,左渠道至××村,灌溉300亩;右渠道和下加兰水库输水渠道连网。
(3)森林资源
××村处于××县中部低山丘陵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区,常见森林植被是以马尾松系为代表的暖性针叶林及长绿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如楠溪江滩林。盛产油桐、板栗、红柿、茶叶、水果以及杉、松、竹、樟、泡桐等多种经济林和用材林。
(4)旅游资源
枫孤溪是国家级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组成部分,以清弯秀美的溪流为主体,其特是水秀、岩奇、村古,山水风光与田园情趣相融,是供游览观光、休养度假、科研考察的理想胜地。
4、社会经济条件
(1)丰富的劳力资源,良好的耕作与传统而发展的多基础性产业。
(2)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豆类,尤以小麦为著。
(3)××村有板栗、杨梅、西瓜基地。
5、建设条件
1)用地:本村多山地,发展建设用地很少。
2)用水:本村地处水资源较丰富地区,枫孤溪流经本村,为村庄取水水源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且枫孤溪水体质量基本符合国家类地面水质量标准。
3)电力:村电力由区域供电,生产、生活能源能够得到保证。
4)对外交通:
枫一珍路从村中通过,是本村的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
第2章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庄在规划建设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道路系统现状存在问题
(1)、现有的道路网系统尚未完善,各级道路普遍偏窄。现状对外交通道路仅为6米,村内小巷狭窄弯曲,消防车无法进入。除过境路硬化外,村内其他道路均为泥土路。
(2)、村内道路衔接不通畅,断头路较多。
(3)、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无停车场,车辆在村中乱停乱靠。
2、住宅建筑存在的问题
(1)、居民住房布局较散乱,住宅间用地难以利用,浪费现象较严重。
(2)、房屋为较旧的砖混结构,一般为2~3层,有的为4层,日照通风条件不良,质量较差。
(3)、乱搭乱建辅助用房的现象较为严重,且由于家庭饲养家禽家畜,造成环境脏乱,道路狭窄不通畅,卫生状况差。
(4)、居住服务配套、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均不符合要求。
3、公共设施用地现状存在的问题
(1)、村内的小学规模太小,教学设施不完善,发展受限制。
(2)、村内缺少幼儿园,学前教育受到影响。
(3)村内无村委会和老年人活动中心。
(4)、村内商业点店铺店面凌乱,没形成好的商业环境和商业气息。
(4)村的影剧院周围没有人流导散场地。
4、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1)村内排水一般为暗沟,不成系统,污水无处理设施。
(2)村中乱拉电线的现象较重,存在火灾隐患。
5、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
(1)生活垃圾缺乏管理,闲置空地内和排水明沟垃圾较多,严重影响了村镇的环境卫生质量。
(2)居民家庭为露天厕所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
6、景观环境质量
(1)建筑无特,街景呆板、单调,缺少山乡风貌。
(2)绿地率低,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
(3)河流岸线不规整,绿化较差,垃圾较多。
(4)青山“白化”现象已显现。
(5)村内“裸”房子居多,严重影响村的视觉环境。
第3章 整治规划总纲
1、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综合整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优化人居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创建文明村庄。
2、整治规划原则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防止大拆大建;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步推进;全县村庄整治共分5年时间实施,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立足当前、适度超前,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节约用地、保护环境,处理好建设需要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因借自然、承传文脉,融自然景观、传统风貌与现代文明为一体。
3、规划依据
(1)国标:《村镇规划标准》,1994
(2)浙江省建设厅:《“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规划编制技术导则》,2003
(3)温州市:《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的实施意见》(温委办[2003]39号)
(4)温州市:《全市村庄整治实施标准》(温委办[2003]60号)
(5)温州市:《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导意见》(讨论搞).2004
(6)××县规划设计院:《××县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初稿).2004
4、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
根据本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采用综合分析法,确定××村规划人口为2043人。
(2)、用地规模
村庄现状用地约12.06公顷。现状人均建设用地62.35平方米。近期整治规划用地14.22公顷,规划人均建设用地69.64平方米。
5、规划范围
整治规划区面积为31.49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14.22公顷。
6、规划的期限
2005-2010年
第4章 总体布局
1.规划结构
根据××村自然地形及现状用地条件,其规划结构为:两片、一心、一带。
两片:遵循旧村原有格局,形成南、北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居住片区。
一心:公共活动中心。以新建的办公楼、幼儿园等公共建筑为中心,配以绿地、新建的亲水平台、古树、小桥,形成全村的公共活动和服务中心。
一带:沿溪景观带
2.住宅用地布局
全村分为老村居住组团和珍下组团。老村组团位于××南侧;珍下组团位于珍下路,以中心公共绿地为界线。
居民住宅按以多户联建为主设计,一般分为2~3层。
3.公共设施布局布局
(1)××村的办公综合楼、幼儿园位于广场路的西侧,规划用地面积分别为954m2、1827m2。
(2)村小学位于,规划用地面积1550.3m2。
(3)商业建筑分布于珍下路两侧。
(4)卫生院位于珍四路南侧,规划用地面积为350m2。
第5章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1)用水量预测
农村人均日用水量为200升,则2042人用水量为408.4吨•日。
(2)水源:扩建高位水池(由专业部门设计),并经过净化处理达到标准后供水。
(3)管网布置:给水管网采用网状埋设,干管DN200从高水位出来沿沿溪路内侧埋设,其余DN150给水管也成网状埋设,以服务各片区。供水管网成环网布置。
2、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本村排水采用雨污分流体制。
(2)雨水排放
雨水规划根据就近排放的原则,各片区由雨水管收集后就近排入溪流或水沟。
(3)排污规划
污水量预测
污水量以总用水量的85%计,则日产生污水量为348吨•日。
排污设施和管网
本村排污规划分近远期实施,近期采用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污水经过处理净化达到标准后就近排入各溪流或水沟。远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置小型污水处理厂,统一净化处理。
本村排污管网的埋设遵循分片就近原则,布置DN400管道分片收集,就近排入简易水处理装置。
3、供电规划
(1)负荷预测
本村规划采用户均负荷法预测用电负荷指标取4kw/户。总户数为584户,由此估算用电负荷2336KW。
(2)供电设施
本村由区域电网供电,规划安排配电箱一处,位于××村北边入口处。
4、电讯规划
村内增设4处公用电话,设置在路旁边居住中心区附近、卫生院、小学等公建处。
第6章 重点整治规划
1、总体整治思路
据对××村现状的调查及基础资料分析,从现代化要求出发,推动村庄在物质、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村内部的地形,以“投资少,见效快”的整治手段,从点到面,抓好重点地块的整治,搞好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该村自然环境优势,立足现状,降低实施启动的难度,调动村民参与整治的积极性。
整治规划从3方面着手:
(1)分析现有存在问题,改变村庄脏乱差环境面貌、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2)调查村落社区空间,了解当地的习俗民情和社会组织状况,引导社区合理、健康、渐进和持续发展。
(3)关注村落历史文化遗产,探索其在现在化过程中生存和延续的可能性和措施。
整治的内容主要为:道路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布局整治,村庄的环境整治,珍下路的建筑立面改造、绿化布置,村庄北侧及西侧的拆迁安置建设等。
2、道路的整治
露天西瓜种植技术(1)整治原则
村级道路以通畅为原则,适当考虑街景要求,采取自由式的布局形式,根据现状条件××街道道路采用环式。
理顺村庄内部主要道路,拆除妨碍道路通畅的建筑物、构筑物,村内主要道路及入户路全部硬化。
(2)整治措施
本规划旧村道路以改造拓宽为主。将道路分为三级,村内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步行路,具体规划措施如下:
拓宽村内主要道路珍下路,路幅宽10米。
在村中心修建一条7米宽的道路;形成完整道路体系。
保留现状已成形的宅间路和宅前道场,再将步行道理通、理顺,配置绿化带,形成村中步行小路。结合村内地形,地势高差太大的部分道路可建成梯步形式。
在村内主要道路设置路灯。
3、住宅建筑整治
根据房屋建筑质量,分为拆除建筑、整治建筑和保留建筑。
(1)、依据功能分区的要求,住宅用地整治要因地制宜,拆除危房、简易房、露天粪坑和简易厕所及一些影响村容村貌的农村附属用房,对布局不合理或影响景观及道路畅通的建筑也予以拆除。拆除后重建的住宅平面排列仍采用行列式布置为主,这样可节约用地,减少难利用地。
(2)、对于一些环境较差、质量一般的建筑予以整治,远期遵循住户意愿在规划指导下进行更新。
(3)保留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质量较好的建筑。
(4)、新建住宅形式主要采用多户联建的独立式小康型住宅,将本地民居建筑特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住宅建筑日照间距在1.1~1.2,住宅层数以2~3层为主,新建建筑造型要求楠溪江传统民居形式。为适应不同村民的要求,住宅户型有单(双)间式,单元套间式及别墅式等,沿街住宅底层设计为店面,其它住宅底层设计架空层,方便村民存储农具及饲养畜禽,住宅内配备卫生设施。适当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村民居住质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