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蜈支洲岛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冯婉怡1,张 珊1,2*
(1.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2.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 海口 570208)
摘 要:旅游环境容量是协调环境资源保护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现有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指标体系大多缺乏对海洋环境的容量计算,但海洋环境的保护对发展海岛旅游意义重大。在现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海水环境容量,通过计算人均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在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以海南省蜈支洲岛为例,基于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3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加权计算得到蜈支洲岛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为13 075人,其中海水环境容量、交通运输能力、游乐设施数量以及餐饮服务能力是蜈支洲岛旅游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关键词:海岛旅游;旅游环境容量;海水环境容量;蜈支洲岛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4623(2020)11-0094-06
旅游业的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极高,大部分海岛旅游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必须注重海岛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1]。我国岛屿数量众多,随着海洋开发与旅游开发的深入,海岛旅游发展迅速,发展潜力巨大。一些海岛型景区的旅游发展已相对成熟,有较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年接待量与一些较知名的山岳型景区不相上下,如表1所示;但就开发程度和质量来看,它们与马尔代夫、巴厘岛、普吉岛等知名海岛型旅游目的地仍有不小的差距[2]。海岛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差,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海岛造成的危害与自然灾害不同,其影响过程是渐进的、长期的,通常是不可恢复的[3],因此海岛环境十分脆弱。
表1 部分山岳型景区与海岛型景区2017年接待量数据对比
山岳型景区年接待量/万人次海岛型景区年接待量/万人次武当山888南澳岛593
青城山750湄洲岛563
泰山547蜈支洲岛296
天门山387桃花岛281
黄山337分界洲岛233
峨眉山335涠洲岛130
注:表中信息来源于各景区公开统计数据。
1研究现状
环境容量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838年,由比利时数学生物学家Forest P E提出[4]。Lapage W在1963年首次提出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认为一定时间内某一旅游地接待的游客数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在之后的半个世纪,Wagar J A、Wall G和Inskeep E[5-7]等也分别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研究。Mathieson A[8]等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在自然环境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变化和游客体验质量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降低的情况下,使用一个景点的游客人数最大值”。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国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高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主要大学几乎均有学者研究环境容量问题[9]。
国内的全民旅游起步于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的粗放发展,原本认为“无污染”的旅游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关于旅游容量、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赵红红[10]在研究苏州园林时首先引入了旅游环境容量这一概念,随后汪嘉熙[11]、保继刚[12-13]、杨锐[4]、崔凤军[14]等也利用国内外研究理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奠定了国内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方面的发展迅速,近年来年发文量逐渐稳定在40~50篇,截至2018年11月,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文献数量超过900篇,但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占
比较大,研究缺乏持续性;且研究对象主要为山岳型、遗址遗迹型旅游资源等,研究海岛型旅游资源的文献较少。研究方法主要是从污水、固体污染物处理能力等方面分析自然环境容量,忽略了游客在进行海上活动时对海岛环境的破坏[15-19]。
旅游环境容量指标体系应根据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类型、特点等具体设计,且同一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指标和计算方法应根据旅游活动的发展阶段进行调整。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海岛旅游
涠洲岛旅游景点收稿日期:2019-06-13。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561111);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9QN172)。(*为通讯作者)
doi:10.3969/j.issn.1672-4623.2020.11.02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