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荆门市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卷
2023荆门市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  , 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  , 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注释)①灌水:湘江支流,在今广西东北部,今称灌江。阳:水的北面。②潇水:在今湖南省道县北,因源出潇山,故称潇水。③愚公谷: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北。④龂(yín银)龂然:争辩的样子。
(1)下列句子划线字释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姓溪为冉溪。
A.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
B.实欲界之仙都
C.日暮相关何处
D.同天涯沦落人
(2)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3)愚溪在作者给它命名之前有两个不同的名字,请你用自己的话把它们得名的原因写在下面。   
2.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________(时期)的大儒孟子写的《孟子》。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空乏其身(财资缺乏)
B.而后(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C.而后(表达)
D.出则无国外患者(匹敌、相当)
(3)本文开篇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六位圣君贤相的出身。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4)文中作者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列举了承载“天降大任”的人所遇到的磨难。在作者看来,这些“磨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怎样的作用?(用自己的话回答)   
(5)对于治理国家,孟子认为“内”要有“拂士”,“外”要有“敌国”,只有这样,国家才不至灭亡。你同意孟子的这个观点吗?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景公之时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闻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闻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者兼月  , 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②陛:宫殿的台阶。③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立有/飞漱其
B.乃令出裘粟/征于,于声
C.令所睹于者/道听
D.无言其/扬四海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结合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晏子是如何劝说景公的?   
4.课外阅读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乙如其教,    (甲)   
    予叹曰:“    (乙)    。”
(选自林昉《钓鱼记》)
(1)下列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竟日亡所获也
B.易:寒暑易节                  故易取也
C.至:居无何,上至              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
D.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
(2)“意”,会意字,从心从音,合起来表示发自内心的声音。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又会有所变化。请结合文意,推测以下两句中“意”的意思是否相同。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②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林昉《钓鱼记》)
(3)文中(甲)处,根据文意应该选填下面哪一句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A.连取数鱼
B.仍无所获
(4)文章中常常会有一些“金句”画龙点睛。请仿照以下课文中的示例,用现代汉语为文中(乙)处补填一个合适的句子。 
示例:
A.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B.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
5.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 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七里之 (郭:外城)
B.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C.寡助之(至:到达)
D.亲戚之(“畔”同“叛”,背叛)
(2)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委而去之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成礼而去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下列不属于判断句式的一项是           
A.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作者是如何论证“人和”的重要性的?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舜于畎亩之中________
②人恒过________
③入则无法家士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征于,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练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来作为论据。
B.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
C.文章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D.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镜喻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见焉。镜之贵,不知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然世木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
    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选自清代钱大昕的《潜研堂文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不能见吾之/山而居
B.假于镜而见/且置土石
C.泰然谓美莫已/未柳絮因风起
D.镜何于目哉/势竞上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五 官 莫 明 于 目 面 有 黑 子 而 目 不 知 乌 在 其 为 明 也
(3)读完本文,你悟出了什么做人的道理?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答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名轲,________时期思想家,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里奚举于市和愿为市鞍马中的“市”都是集市的意思。
B.饿其体肤中的“饿”和空乏其身的“空”,两个字的用法相同,都是意动用法。
C.“征于,发于声,而后喻”的翻译是表现在脸上,体现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D.“法家拂士”“敌国外患”是从主客观两方面论述一个国家兴盛必备的两个因素。
(3)第1段中的“举”和“发”有何异同?   
(4)“生于忧患”激励了很多人战胜磨难,但历经忧患就一定能让人走向成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5)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每联不少于5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