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东航坠机事故”报道框架研究
传媒实务
148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中国飞机失事一、引言
用框架理论研究人民日报关于“3·21”东航MU5735 航空器飞行事故报道的课题是具有可行性的研究路径。1974年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框架分析》这本书中首次将框架的概念运用于传播情景中,并将框架定义为“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管过程”[1]。根据戈夫曼的定义加以理解,新闻生产者通过选择、强调或者重组新闻事实的框架模式来进行新闻报道,在新闻文本中隐藏着新
闻框架,这种框架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和诠释[2]
2022年3月21日,中国东方航空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昆明飞往广州的途中,于梧州上空失联,随后被确认坠毁于梧州所属的藤县境内,机上132人全部遇难。事发后不到5分钟立即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引发热议,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主流媒体、自媒体等争相报道。此前关于这类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洪灾等大规模长期性的灾难事件上。范明献从新闻框架理论视角出发,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中国青年报关于海地、智利地震的报道[2]。董天策和蔡慧以汶川地震为例分析了中国灾难新闻报道模
式的转变轨迹,并归纳为党本位、事本位、人本位三个阶段[3]。郭婷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比研究了人民日报1998年和2016年抗洪救灾的报道[4]。因此,本研究聚焦短期内的突发性飞机失事事件,选取具有新媒体时代意义的微博平台作为样本载体,能够填补灾难新闻框架报道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研究方法(一)抽样与样本1.事件样本
选取2022年“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为研究的事件样本。首先,坠机事件发生在中国境内,中国民航局的数据显示,在这次事故之前,航空运输安全运行已持续4227天,安全飞行事件破1亿小时。由此可得此次坠机事件是中国近10年来发生的影响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客机坠毁事件。其次,事件不仅造成机上132名人员遇难,给遇难者家属带来巨大的伤痛,同时也使得受众对东航乃至民航的飞机飞行安全产生怀疑,引起范围广泛的社会舆论波动。这极为考验媒体尤其是像人民日报这样的主流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报道能力,从这次的报道模式中能够看出人民日报的报道框架,因此该事件样本的选择具有研究价值。
2.媒体选择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从影响力上看,人民日报微博官方账号有1.48亿粉丝,不仅远超各类自媒体账号,还超过了央视新闻、新京报等官方主流媒体。因此选择人民日报,研究其东航坠机事件报
道框架,是在国内的主流媒体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
3.时间样本
选取时间段为2022年3月21日—2022年3月31日为本次研究的时间样本,坠机事件发生后的10天左右是救援和搜寻工作最集中的时间段,同时也是引导舆论、稳定舆情最有效的时间段。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微博官方账号关于东航坠机事件每天的报道数量可以发现,第8、9、10、11天报道量呈骤减趋势,并且在第11天后人民日报微博官方账号已经连续一周没有发送相关内容。因此,将时间样本选定为事件发生后的11天。
4.报道样本
在人民日报微博官方账号上进行查和检索,出3月21日—3月31日的报道样本共149篇,筛选掉7篇
人民日报“东航坠机事故”报道框架研究
龙雨晴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近年来,突发性灾难事件时有发生,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框架不仅体现媒体的叙事策略和报道立场,还关系到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事实上,数十年以来,我国灾难新闻无论报道方式还是报道理念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依托新媒体的发展,灾难新闻报道的载体从传统媒体逐渐转向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文章以人民日报微博官方账号对“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对其报道主题、报道时间、新闻出处以及报道方式进行关联研究,分析人民日报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框架,从新闻框架理论这一研究视角切入,为新媒体平台上的主流媒体关于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框架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框架理论;人民日报;灾难新闻;东航坠机事故;微博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148-03
第13卷第07期 Vol.13 No.07 2022年4月 April  2022
带有评论性质的“你好,明天”,符合要求的报道样本共142篇。
(二)类别建构
在新闻文本中的新闻框架研究中,坦卡特(Tankard, 2001)设计的11个指标组成的“框架列表”是经典的研究模式。这11个指标分别为新闻标题、新闻图片、图片说明、新闻导语、消息来源、引语选择、引语强调、文章所属系列标识、数据、图表、文章结论[2]。文章借鉴这一模式,并结合此次东航坠机事件的具体情况将各类别设定为以下几点。
1.报道时间
报道时间指新闻报道距坠机事件发生的间隔时间。将其划分为间隔1~11天的11个选项类别。
2.报道主题
根据检索出的报道样本将报道主题大致划分为“事故本身”“受害者及其家属情况”“事故现场与救援情况”“事故原因调查与追责结果公布”“其他”5个类别。
3.报道方式
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以及微博平台自身的特点将此次人民日报的报道方式划分为文字、图片、视频、直播四种形式。
4.新闻出处
关于消息来源方面,标明人民日报原创或独家新闻则表明为原创新闻,其余则标记为“外报”,其中源于政府新闻部门的标记为“政府”,源于其他官方主流媒体的则标记为“官方媒体”,源于其他自媒体或者个人的则标记为“其他”。
三、研究结论与分析
(一)社会责任框架——消息来源多样性与权威性并存
在人民日报微博官方账号关于东航坠机事件142篇新闻报道中明确标有原创的只有15篇报道,仅占总报道数量的10.6%。其他的新闻报道有转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门,也有转自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等官方主流媒体,还有转自猛犸新闻等自媒体和个人。从消息来源的分配上看,人民日报并不完全拘泥于官方的权威渠道,甚至在事件刚刚发生时采用过藤县当地村民手持拍摄的事件现场短视频。这种对待信源的方式能够体现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是比较全面客观的,其并不像澎湃新闻等媒体那么追求内卷式的独创性和原创性,也不是只认可官方的消息来源。但从数量比例上看,其大量转自新闻发布会、央视新闻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新闻报道仍占总数的80.2%,这也体现了人民日报就算是在微博这样的新媒体平台上,态度仍然是非常严谨和尊重权威的。
选择多样性和权威性并存的消息来源的报道框架充分体现了人民日报作为权威传统官方主流媒体的严
谨,其在尽可能全面迅速地提供给受众信息、客观描绘事件全貌的同时,对待消息来源充满警惕和审视。在灾难新闻中,这样的报道框架是对新闻客观主义和真实性的追求,也是恪守新闻专业主义、保证媒体公信力、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二)动态平衡框架——报道议题多角度、阶段性呈现
从时间分布上看,新闻报道篇数上的走势变化能够体现人民日报在报道类似突发灾难性新闻时所采用的动态平衡的报道框架。从21日起往后的六天,总体来说报道篇数是随着时间逐渐走低的,但在第七天达到又一个峰值,是因为在第六天晚上10:08搜救指挥部确认MU5735航班上人员已全部遇难,因此第七天是稳定社会舆论,凸显新闻媒体人文关怀的最佳时间点。第七天往后报道篇数骤减,直至维持在每天不超过5篇。
从报道篇数和时间的关系上可以明显看出,在坠机事件发生到确认人员伤亡情况的这一段时间段是人民日报报道的重点时间段。从报道议题来分析,其涉及最多的议题是“事故现场与救援情况”,占总报道数的42%,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报道占总报道数的19.7%,而对事故原因及追责结果的报道则占总报道数的21.1%。分析各个议题及时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前七天的报道重点在事故现场和救援情况上,因为这段时间是飞机失事救援的黄金时段。而在第六天晚上确认飞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后,报道重心又偏移到受害者及其家属和事故原因及追责结果上。
(三)政治功能框架——报道立场明确导向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
从此次东航坠机事件人民日报的报道立场来看,其始终站稳政府立场,功能导向为稳定社会舆论,以此进行良好的社会引导。在142篇报道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是从个人视角出发,如“一名消防员参与东航飞行事故处置的心路历程”,其余的报道都是从政府、民航局、调查组的角度进行报道,传递相关官方信息。
舆论的形成极其复杂,东航坠机这类突发性的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灾难性事件非常容易造成复杂舆论态势,媒体引导不当或者集体失语甚至可能引起海外舆论的关注。因此,灾难事件中的媒体引导十分重要,人民日报选择站在官方立场筛选信息将零碎的信息拼凑完整,用受众比较能够接受且不会对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149
传媒实务
150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二次伤害的报道方式呈现事件,这样的报道方式是客观冷静且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
四、报道策略
(一)全面报道,信源多样化防止谣言传播谣言常常伴随着灾难性突发事件的发生而滋生,尤其是像东航坠机事件这种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并且造成较为恶劣影响的社会性事件。新媒体环境助推谣言的传播,尤其是像微博、抖音这种把关后移的平台更容易被造谣者抓住信息差的空子。例如东航坠机事件发生后,微博上有人谣传副机长因为事业生活不顺故意导致了这场事故;抖音上有人大肆煽动情绪,宣扬民航学生的最后一节课是教他们在遇到不可挽回的事故时,将机上和地面的损失降到最少然后坦然赴死等。这些在新媒体平台上转发数量高、影响力大的谣言不仅仅使受众对事故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还对事故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二次伤害。因此需要人民日报这样的主流媒体在微博等平台上即时全面地报道,以有效地阻止谣言的传播,将正确完整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这要求媒体不能仅仅选择官方的信源进行报道,而是要多方探查进行信源的挖掘和选择,尽可能多地获得一手消息,并且在审核之后迅速准确地发布。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突发性社会事件对报道的准确性要求很高,一旦出现错误信息,会激发受众极大的不满情绪,这意味着不能一味追求新闻的即时性,而是对媒体的把关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多方报道,视角平民化体现人文关怀从人民日报此次关于东航坠机事件的报道不难看出,主流媒体仍然是站在政府立场、从官方视角出发报道灾难性事件的。尽管如今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已经发展到以人为本的阶段,但主流媒体的报道框架仍然缺少以人为本的平民化叙事。
在人民日报142篇报道中,对事件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报道仍然存在官方话语彩浓厚的问题,如“累计
安排家属478人次到现场吊唁”“为每个失联旅客家庭安排三人小组专班”等,几乎全部是从政府、官方的俯视角度报道为受害者及其家属做了哪些善后安排,而在报道框架中完全忽略了受害者家属的话语表达。因此主流媒体在报道灾难性突发事件时,一方面应该多方报道,涉及政府、搜救人员、事故调查组、受害者及其家属等事件组成人员,另一方面要把握报道尺度,避免对受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不能为了追求博眼球的报道效果而进行过度报道,要体现新闻媒体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
(三)持续报道,结构完整化满足信息需求人民日报对东航坠机事件的报道集中在事故发生后的一周,这段时间人民日报以直播、视频为主要的报道形式,主要目的是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知最直观的信息。但在第七天之后,人民日报微博官方账号几乎是骤然将视线转移到其他地方,甚至在第九天人民日报微博官方账号没有任何关于此次坠机事件的报道,这个时候事故的调查结果仍未公布,这样突然减少报道篇数的方式会使得整个事件的报道框架不完整。东航坠机事件的谜团仍未解开,作为全国性新闻官方账号,面对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的突发事件,不仅仅需要在事件刚发生的时候及时进行集中报道,更需要在事件发生后持续跟踪报道[5]。因此,当事故发生一周过后,受众对信息即时性的需求减弱,但仍然保持一定的关注度,媒体应该避免出现报道框架头重脚轻的现象。这个阶段可以多用长文、评论等方式进行后续报道,满足受众对完整获知新闻事件的需求。
五、结语
文章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微博官方账号对“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发生后11天内所有新闻报道的内容,研究其报道主题、报道时间、新闻出处以及报道方式,发现人民日报对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存在社会责任框架、动态平衡框架和政治功能框架。同时,给同类型的官方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模式带来启发,建议媒体应全面报道,信源多样化防止谣言传播;多方报道,视角平民化体现人文关怀;持续报道,结构完整化满足信息需求。综上所述,主流媒体进驻社交性新媒体平台后应该利用平台受众基础庞大、信息传播便利等特点,同时还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恪守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在突发性灾难事件来临时,尽媒体应尽的职责,稳定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
年的问题和建议[J].国际新闻界,2010,32(9):18-24,62.[2] 范明献.对灾难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以《中国青年报》海
地、智利地震报道为例[J].当代传播,2011(2):67-71.[3] 董天策,蔡慧.我国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的转变与突破:以汶川地震
报道为例[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11(4):6-10.[4] 郭婷.《人民日报》1998年与2016年抗洪救灾报道对比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17.[5] 赵琳.探究新媒体时代灾难新闻的报道[J].记者观察,2020
(24):121-122.
作者简介 龙雨晴,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电视与新媒体
传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