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系统集成方案
软件系统集成⽅案
(⼀)、项⽬建设⽅案
1、项⽬建设背景
按照教育部《关于建⽴职业院校教学⼯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
《⾼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案(试⾏)》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关于召开全国职业院校教学⼯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暨业务培训的通知》职教诊改〔2016〕1号、《教育部关于进⼀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7〕4号等政策⽂件的要求,基于五横五纵构建的内部质量控制平台是学校内部质量管控体系中建设中⾮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建⽴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机制的信息化⽀撑平台。
“诊改”机制与“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样,都是以三年为⼀轮复核周期,所不同的是,“评估”关注的是各种指标是否达标,⽽“诊改”关注的是学校构建的“内部诊改体系”运转的有效性。⽤林宇(教育部职成司职教处处长)的话说,就是“诊改复核时根本不在乎你各项指标是好是坏,只在乎你内部诊改体系的运转是否有效,教学质量评估是发现的问题越少越好,诊改是发现的问题越多越好。”
发现的问题越多、越深⼊、越⼴泛,越能证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并且要求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能持续性、常态化的运转,能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和提出新的改进⽬标,从⽽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平和⼈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综上,诊改政策的推进和落实,有利于提升全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有利于促进全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有利于提⾼教学质量和管理能⼒,有利于契合所在区域经济结构的⼈才需求提升学校的专业建设能⼒和⼈才培养质量。
本项⽬以“五横五纵⼀平台”为基本架构,构建⽹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学校⼗三五规划为引领制定⽬标链,打造标准链,完善制度体系,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不同层⾯建⽴起完整且相对独⽴的⾃我质量保证机制。开发校情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和服务专业课程标准链、执⾏链、评价链建设的信息系统,按照成果导向做好专业动态调整、课堂管理、教师发展管理、学⽣成长服务等⼯作,完善校本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多终端采集数据,实现对学校各部门、各层⾯⼯作流程全过程的跟踪、监控、预警、诊断与改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
2、项⽬建设思路
在⼀期建设的基础上,以“五横五纵⼀平台”为基本架构,构建⽹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期已建设了主数据库及五横五个层⾯的画像系统模块,即学校画像、
专业维度画像、课程维度画像、教师维度画像、学⽣维度画像。⼆期将以学校⼗三五规划为引领制定⽬标链,打造标准链,完善制度体系,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不同层⾯建⽴起完整且相对独⽴的⾃我质量保证机制。开发校情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和服务专业课程标准链、执⾏链、评价链建设的信息系统,按照成果导向做好专业动态调整、课堂管理、教师发展管理、学⽣成长服务等⼯作,完善校本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多终端采集数据,实现对学校各部门、各层⾯⼯作流程全过程的跟踪、监控、预警、诊断与改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平。
为解决⼀期⼆期系统的数据源问题,在⼆期建设的项⽬中重点包括规划制度模块、⽬标标准模块、任务管理模块、绩效管理模块,来⽀撑职能部门的数据采集;能够⽀持并提供课程教学业务系统的试⽤,来⽀撑教学单位的数据⾃动采集,来实现诊改平台的数据贯通。⽆缝对接⼀期的主数据库,包括但不限于指标库、表单库、⾓⾊权限、模型库、流程库,其中指标项数据、指标分类、已建表单、已建⾓⾊权限、已建画像模型不需要重复建设。
具体对接需求如下:
第⼀,⽆缝对接⼀期已建的指标库(⼀级、⼆级、三级指标),⼆期建设中的所有诊断分析报告可⾃动关联到已建的指标体系,并且可以通过已建的运算规则在⼆期中⾃动计算各指标的达成情况及展⽰排名情况,能够对接已建指标的警⽰规则,在⼆期中基于之前设定的规则体现⾃动预警功能;
第⼆,对接⼀期的表单库,可基于⼀期创建的表单分类、表单名称及表单内容或新建表单,在⼆期的建设中可按照表单格式⾃动采集数据,并且⽤于深度画像及⽬标的达成分析;
第三,对接⼀期建设的流程库,在已建的流程库新建流程,可应⽤于⼆期的各审核流程审批;
第四,⽆缝对接⼀期的⾓⾊权限,⼆期新增的模块可在已设定的权限模块中进⾏设置权限分配;
第五,对接⼀期已建设的模型库、画像库及五横画像,⼆期做深度画像必须基于⼀期已建或新建的模型,⼀期做的画像展⽰页⾯与⼆期建设的模块深度融合,可通过雷达
图、趋势图进⾏指标的分析,可在画像页⾯迭代专业、课程、教师、学⽣四个层⾯的排⾏榜,排⾏榜的数据可下钻,⼦页⾯提供综合诊断、历年趋势、预警项⽬、画像模块。通过本次项⽬的建设,要求能⽀持规划的年度分解,以规划创建⽬标,⽬标与指标、⾃定标准相关联,任务可以关联多个⽬标,质量数据可视化展⽰有横向纵向对⽐分析、有预警,通过分析⽬标与任务的达成情况形成绩效分析基础数据⽤于领导决策。
1、根据学校章程依法制定五年发展规划,制定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修订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全⾯发展规划,进⼀步明确发展⽬标,完善相关质量标准和制度。遵循办学规律,发布年度重点⼯作,落实任务到岗到⼈,依据⽬标达成度和任务执⾏情况实⾏
绩效考核激励,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主诊改⼯作。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不同层⾯建⽴起有运⾏数据⽀撑的,完整且相对独⽴的⾃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构建起多链贯通的质量管理体系,综合提升学校治理⽔平。
2、充分利⽤信息技术,在国家⼈才培养⼯作状态数据上报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画像,要求实时掌握和分析⼈才培养⼯作状况数据,提升⼈才培养⼯作状态数据在学校治理⼯作中的基础作⽤,强化数据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预警功能。提升教学运⾏管理信息化⽔平,为公共信息服务、⼈才培养⼯作动态分析、教育⾏政决策和社会舆论监督提供⽀撑。
3、在整合现有应⽤系统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全⽹络、全要素的协作关系,充分利⽤好平台数据,有效提升学校信息化的发展和数字校园的应⽤⽔平,要求“万能表单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定义配置100个以上业务数据采集应⽤表单,打通⽬前线下操作的应⽤数据。
4、本次建设项⽬涉及数据集成的学校信息化系统品类较多,我公司产品实现与现有或新建的有数据开放权限的系统进⾏对接,进场实施的项⽬经理具有诊断与改进、专业管理、实践教学、资源库、质量监控项⽬等⽅⾯丰富的实施经验,指导学校推进落实诊改⼯作。
5、建⽴以信息化系统为⽀撑的新型任务执⾏体系
计算机软件系统以任务管理系统为依托,让学校充分了解校内任务执⾏情况及执⾏质量,让学校管理者了解全校组织架构及⼈员分配,通过系统辅助学校建⽴符合实际的可落地的任务执⾏及监控体系,⼈⼈都是任务的参与者和监督者,通过系统约束⼤家,提升⼤家的质量意识。
6、通过信息化系统提升⼯作效率和质量
通过任务管理系统的部署和实施,让每⼀个任务参与者都能了解到⾃⾝的任务执⾏情况,了解⾃⼰哪些任务处于即将逾期状态,倒逼任务执⾏者尽快完成任务。通过系统还可以监督每⼀个任务的执⾏质量,⽤户参与度和⽤户贡献度,让学校管理者也能充分的认识到全校任务执⾏状态,从⽽为以后任务分类和任务执⾏提供数据基础,提升全校整体⼯作效率。并结合绩效考核系统,让每个⼈劳有所得,通过数据说话,合理分配绩效。
7、有效⽀撑双⾼校发展
通过信息化的⼿段,结合任务管理系统的特⾊功能,对双特⾼学校相关任务进⾏分配和监督,从⽽让学校⼀把⼿真正了解到本校双⾼执⾏情况和执⾏质量,更有效的为学校双⾼发展内涵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
3、项⽬总体建设原则
3.1、遵循的国家标准
系统严格按照各级有关标准执⾏,适应⾼校管理各类数据的处理、保存和交换的需要。应遵循如下通⽤标准与规范: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国家标准、⾏业(部)标准、学校⾃定义标准。
需求调研分析过程的标准化:采⽤标准的需求调研分析⼯具,如UC数据调研分析⼯具、软件需求说明编制⼯具等;
设计与开发过程标准化:设计与开发按照《GB-T8567-2006计算机软件⽂档编制规范》,采⽤⾯向对象的系统设计⽅法,遵循UML设计规范等;
系统组件标准化:数据访问服务、信息门户、⾝份管理、⾝份安全审计、等组件均采⽤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可以与其它符合规范的第三⽅平台与应⽤实现对接;系统接⼝标准化:数据访问接⼝、应⽤集成接⼝、⾝份认证接⼝均采⽤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便第三⽅应⽤的接⼊;
信息规范标准化:信息规范采⽤《国家经济信息系统设计与应⽤标准化规范》、《标准化⼯作导则-信息分类编码规定》(国标GB7026-86)和教育部公布的《⾼等学校管理基本信息集》(教信息[1994]1号)等;
运⾏环境标准化:系统平台⽀持Linux、Solaris等类Unix平台、Windows平台,⽀持WebSphere、Tom
cat等多种应⽤服务器,⽀持Oracle、DB2等数据库系统,充分适应各类主流运⾏环境;
信息安全标准化:安全策略、密码与安全设备选⽤、⽹络互联、安全管理等设计符
合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满⾜以下招标要求:
⼀、软件⼯程国家标准:
A.基础标准
GB/T 11457-2006:信息技术、软件⼯程术语
GB8566-88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B8567-88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件编制指南
GB9385-88 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
GB9386-88计算机软件测试⽂件编制规范
GB 1526-1989:信息处理各种图的⽂件编辑符号和约定
GB/T 14085-1993: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系统配置图符号及约定
GB/T 20157-2006 信息技术软件维护
GB/T20271-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安全技术要求》
GB/T 8566-2007 信息技术软件⽣存周期过程
B.开发标准
GB/T 8566 -2001 信息技术软件⽣存周期过程
GB/T 15853 -1995 软件⽀持环境
GB/T 14079 -1993 软件维护指南
SJ/T 10367-1993(2009)计算机过程控制软件开发规程
GB/T 17544-1998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
GB/T 15532-2008 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
C.⽂档标准
GB/T 8567-2006 计算机软件⽂档编制规范
GB/T 8567 -1988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档编制指南
GB/T 9385-2008 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
D.管理标准
GB/T 12505 -1990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GB/T 16260 -2006 软件⼯程产品质量(质量模型外部度量内部度量使⽤质量的度量)GB/T 12504 -1990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GB/T 14394-2008 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
GB/T 20918-2007 信息技术软件⽣存周期过程风险管理
⼆、数据标准
依据国家标准、⾏业标准、学校标准进⾏开发设计,具备拓展性与易⽤性。
JYT1001-2012教育管理基础代码标准
JYT1002-2012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标准
JYT1003-2012教育⾏政管理信息标准
JYT1007-2012教育统计信息标准
JYT1005-2012职业院校管理信息标准
3.2、开发规范及质量要求
系统采⽤基于B/S架构体系设计,将数据资源汇集到资源池中,实现本校的软硬件资源的整合利⽤,可获取⼏乎⽆限可扩展的计算能⼒,⽀持按需⾃助服务,⽀持应⽤的横向(多台服务器的多个应⽤集)、纵向(即单台服务器的多个应⽤的集成)两种集布署⽅式,能⾃动调整全校资源来帮助应⽤更好地应对突发流量,实现统⼀的、绿⾊、⾼效能数据⽴⽅体。
遵循“可靠性、实⽤性、安全性、先进性、开放性、智能化、主动服务理念”的设计原则,集中体现在“结构优化、功能细化、操作简化、界⾯美化”。
3.2.1、技术标准规范
系统将严格按照各级有关标准执⾏,适应⾼校管理各类数据的处理、保存和交换的需要。遵循如下通⽤标准与规范: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国家标准、⾏业(部)标准、学校⾃定义标准。
信息规范采⽤《国家经济信息系统设计与应⽤标准化规范》、《标准化⼯作导则-
信息分类编码规定》(国标GB7026-86)和教育部公布的《⾼等学校管理基本信息集》(教信息[1994]1号)等;系统的建设遵循各项国家技术标准和相关⾏业标准,包括技术发展的标准、流程的标准、系统的标准和代码(数据)的标准化。保证系统内外的有机整合和信息的⼀致性。需求调研分析过程的标准化:采⽤标准的需求调研分析⼯具,如UC矩阵数据调研分析⼯具、软件需求说明编制⼯具等;
设计与开发过程标准化:设计与开发按照《GB-T8567-2006计算机软件⽂档编制规范》,采⽤⾯向对象的系统设计⽅法,遵循UML设计规范即采⽤StartUML等;
Axure RP 能帮助⽹站需求设计者,快捷⽽简便的创建基于⽬录组织的原型⽂档、功能说明、交互界⾯以及带注释的wireframe ⽹页,并可⾃动⽣成⽤于演⽰的⽹页⽂件和word⽂档,以提供演⽰与开发。
StarUML可绘制9款UML图:⽤例图、类图、序列图、状态图、活动图、通信图、模块图、部署图以及
复合结构图等。语法检验:StarUML遵守UML的语法规则,不⽀持违反语法的动作。正反向⼯程:StarUML可以依据类图的内容⽣成Java 、C ++、C#代码,也能够读取Java、C++、C#代码反向⽣成类图。
系统组件标准化:数据访问服务、信息门户、⾝份管理、⾝份安全审计、等组件均采⽤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可以与其它符合规范的第三⽅平台与应⽤实现对接;提供java//c等主流语⾔接⼝。
系统接⼝标准化:数据访问接⼝、应⽤集成接⼝、⾝份认证接⼝均采⽤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便第三⽅应⽤的接⼊;提供java//c等主流语⾔接⼝。
运⾏环境标准化:系统平台⽀持Linux、Solaris等类Unix平台、Windows平台,⽀持WebSphere、Weblogic、Tomcat、Jboss 等多种应⽤服务器,⽀持Oracle、mySQL、Sqlserver、Sybase等数据库系统,充分适应和兼容各类主流运⾏环境。
信息安全标准化:安全策略、密码与安全设备选⽤、⽹络互联、安全管理等设计符合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密码不可逆,默认⽤SSHA加密。
3.2.2、先进性和稳定性
系统采⽤代表信息化系统发展趋势的主流和成熟技术进⾏系统架构设计,选⽤技术先进、产品成熟的
产品建设信息共享系统,保证系统的技术先进性和成熟性,采⽤J2EE 技术框架,符合国家电⼦政务技术框架中对于分布式部署的要求。采⽤业界先进SOA技术框架,提⾼开发效率,降低运作、维护成本,增强系统的核⼼能⼒以及⽇后功能扩展性。
3.2.3、安全策略与数据加密
系统采⽤各种应⽤安全策略:⽤户与权限管理、统⼀⾝份认证、访问控制、管理控制、版本控制、数据关联控制、数据加密、数据存储、数据备份与恢复、⽇志与安全审计等,以确保系统安全及数据安全。信息安全是数据挖掘系统建设的前提,系统设计中⾸要考虑如何建⽴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且这种考虑必须是整体的、全⾯的。系统必须要提供信息传输保密性、数据完整性、⾝份识别和认证、防抵赖性等安全保障措施。系统必须在设计上保护⽤户⾝份的安全、实现功能和数据权限、⾝份信息的安全传递、数据的加密和签名;系统应提供组织机构、权限管理组件提供全⾯的功能权限、数据权限、⽤户安全认证、安全审计功能,适应多部门、多⾏政管理⽅式等复杂的⽤户和权限管理。
3.2.4、开放性、可扩展性
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通过对软件的重新配置、改进,以满⾜学校发展的各类新需求。对于⽤户的个性化特殊需求,提供各类开放功能接⼝,⽀持⼆次开发功能,使
系统具有可扩充能⼒。
3.2.5、跨平台性
软件系统采⽤JAVA 开发技术和N 层应⽤体系结构,因此,数据库服务器系统、Web 服务器系统和应⽤服务器系统可以运⾏于包括Windows、Unix 、Linux、MacOS等多种系列操作系统平台上,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适应性。系统选择开放的应⽤
平台,采⽤J2EE技术标准和XML数据交换格式,J2EE+XML实现了与平台和数据的⽆关性。跨平台技术开发,实现系统与操作系统、硬件平台等⽆关,便于今后系统移植。
3.2.6、⾼易⽤性
操作具有流程化界⾯、向导式操作、个性化风格。系统操作流程清晰,操作简单,能够准确反映每⼀项⼯作的流程、顺序、步骤,⽅便使⽤⼈员轻松掌握相应系统功能、快速完成相应管理⼯作。
3.2.7、⾼效性、⾼速缓存
系统的登录访问、数据的查询与检索要满⾜⾼效性原则。⽀持⼤量⽤户的并发访问,系统响应时间不随并发⽤户数量的增加⽽降低。⽀持⼤量数据的快速查询与检索,保证检索响应时间在秒级内。为加强多⽤户同时访问系统时的系统反应能⼒,基于⾼速缓存技术,有效提⾼系统的运⾏性能问题。
3.2.8、易维护、升级
系统采⽤优秀的SSH(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将各层之间解耦,保证系统的低维护、升级成本,系统提供平台升级,软件系统功能修改完善以及版本升级。系统提供管理⼯具可以对系统进⾏全⾯的监控和管理、配置,并能够帮助管理员对系统故障进⾏诊断、排错和分析与规划,⽅便管理,降低总体使⽤成本。
3.2.9、⾼可⽤性和可靠性
为保证系统的⾼效⼯作,系统在稳定正常运⾏的同时还提供较⾼的性能,从⽽能够⾼效率地处理各类关键事务,充分考虑如何保证系统的⾼可⽤性、可靠性和⾼效性,确保7*24⼩时系统正常运⾏。
3.2.10、系统集成
学校已建设的部分信息系统已经有效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整合集成,对于没有或未完全集成的系统,我们认为本期项⽬的集成内容主要在以下三个层⾯进⾏:
数据集成
利⽤数据中⼼平台,从应⽤系统数据库中抽取出需要共享的数据,使数据中⼼平台成为全校范围内唯
⼀的全⾯的数据源,完成数据层的集成,同时为相关应⽤系统提供共享数据访问服务,为在全校范围内进⾏综合数据分析服务提供完备、有效、可信的数据基础;
认证集成
通过现有统⼀的认证平台,完成⽬前适合集成认证的系统的集成⼯作,同时留有接⼝供后续建设的系统⽆缝集成;
应⽤发布集成
以数据中⼼平台中的数据为基础,通过系统为主管部门提供综合⾼价值统计分析,为主管部门的决策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功能。统计应⽤展现符合JSR-168、Portal 等⼀系列的技术标准。
3.3、保密协议
涉及校⽅的系统数据不以任何形式提供给第三⽅。
3.4、技术规格
采⽤基于B/S架构体系设计,将数据资源汇集到资源池中,实现本校的软硬件资源的整合利⽤,可获取
⼏乎⽆限可扩展的计算能⼒,⽀持按需⾃助服务,⽀持应⽤的横向(多台服务器的多个应⽤集)、纵向(即单台服务器的多个应⽤的集成)两种集布署⽅式,能⾃动调整全校资源来帮助应⽤更好地应对突发流量,实现软件即服务(SaaS)的管理模式,实现统⼀的、绿⾊、⾼效能数据中⼼。
遵循“可靠性、实⽤性、安全性、先进性、开放性、智能化、主动服务等理念”的设计原则,集中体现在“结构优化、功能细化、操作简化、界⾯美化”。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3.4.1、编码规范
所有的⽂件、数据库存储全部使⽤utf-8编码,保证数据在存储和不同客户端展⽰效果的⼀致性、准确性。
3.4.2、时区
系统运⾏、⽹络传输和数据库存储的时间全部采⽤utc时间。
3.4.3、数据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