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5-8141.2021.03.002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辦因素
庞茹“,沈正平13
(江苏师范大学a.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b.“一带一路”研究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107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从整体和省市域层面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整体上呈凝聚型,但省域、市域尺度层面上则呈相对集聚的不均衡分布,省域层面上传统村落主要集中于皖南一浙西,市域层面上则主要分布于安徽省的黄山市、宣城市和浙江省的丽水市、金华市、台州市、衢州市。②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交通和经济发展水平是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长三角地区
中图分类号:K90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141(2021)03-0266-07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ree Provinces and One City of Changjiang Delta
PANG Ru a,SHEN Zheng—ping b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a.School of Geography,Geomatics and Planning;
b.Institute of the Belt and Road,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Taking1074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ree provinces and one city of Changjiang Delta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ree provinces and one city from the whole and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level in Changjiang Delta through spatial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angjiang Delta was generally condensed,b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province level was relatively uneven,manicipal level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Anhui Huangshan,Xuancheng,and Zhejiang Lishui,Jinhua,Taizhou,Quzhou.②Physical geography,history and culture,transport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re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angjiang Delta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 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spatial distribution;influencing factors;Changjiang Delta
传统村落指成形早,传统资源量丰饶,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与经济价值高,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大量消失,在不断引发人地关系危机的同时,也对乡村振兴发展构成了威胁。国外对于村落的研究较早,科尔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中提及“人类聚居点”,施吕特尔则首次提出“聚落地理”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聚落空间分布的形态结构⑵、演变及其规律的研究[3,]、文化景观传承研究[5]、旅游开发研究[]等方面。国内有关传统村落的研究自2012年后不断丰富,主要包括:①传统村落的内涵
收稿日期:2020—09—26;修订日期:2020—11—26
基金项目:江苏省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乡村治理下苏北地区农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探讨"(编号:2020XKT037) …
第一作者简介:庞茹(1997-),女,江苏省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
通讯作者简介:沈正平(1961-),男,江苏省扬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城乡规划与管理等。和价值。除了对传统村落本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的探讨之外[,],与旅游发展相关的传统村落价值及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也愈发增多[9—11]o②传统村落的续存与发展。孙九霞[12]从历史、地理学视角论述了传统村落的研究概况,并总结了跨学科视角对其保护发展的必要性;罗彩娟[13],吴婷婷、涂小松与邹秀清等[14],常丽红、钱威与苟天来等[15],谢宇
光、王会京与王红霞[16]等则以不同案例地具体分析了当地传统村落的开发保护及发展。③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和影响要素。刘大均、胡静、陈君子等[17]从国家尺度研究了我国传统村落空间布局;部分学者以不同地域为范围进行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如湘西州[8]、闽江流域[9]、京津冀地区[0]、湖南省["]、贵州省[2]、河南省[23]等;部分学者以地形[24-26]为基础来研究了当地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研究;部分学者从不同理论、背景出发以焕新对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研究的角度,如空间句法理论[27创、分形理论[9]和城市双修理论[0]等。
•266•
国家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视,使国内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日趋增多,但还存在着研究区域不平衡现象,省域和市域中小尺度的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研究存在不足。本文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为案例,并综合考虑跨省地域的复合性,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长三角传统村落开发和保护及整体联动提供科学参考。
1研究区域、方法与数据
1.1研究区概况
长江三角洲位于32°34'—29。20'N、115°46'—123°25'E,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沿江沿
海港口众多,为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总面积约35.8万km2,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依据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传统村落的分布状况,将范围具体至上海市,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绍兴,安徽省的安庆、黄山、池州,江苏省的南京、无锡、苏州等33个市域。
1.2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涉及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107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数据来源于国家相关部委于2012年起先后公布的第1—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对相关地区的规划成果资料收集以补充完善。通过Google earth获取相应地理坐标,基于ArcGIS10.3软件标定,制作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图1)。相关经济社会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发展公报,高程数据来自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www.gscloud/))
图1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等多种方法,并通过GIS判析空间结构。以1:450万交通地图为基础并结合GIS软件分析,得到长三角三省一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公路网络密度分布图,同时借助GIS的缓冲分析工具,分析三省一市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可达状况。
2空间分布特征
2.1空间分布类型
均匀、随机、凝聚为点要素的空间分布常态,传统村落可视为点要素,并通过最邻近点指数进行判别[31]o最邻近距离的实际与理论之比可定义为最邻近点指数R,计算公式为:
长三角城市R=二=2槡 (1)
r E
式中,1为实际最邻近距离;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D为点密度。当R=1时,点要素分布状态为随机;当R>1时,点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凝聚分布。利用ArcGIS10.3中的平均最邻近点工具分析运算,结果为:1=5450.88叫乙=9079.91m;R=昉=0.60,即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的均值之比R=0.60<1,因此长三角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整体趋于凝聚分布。
2.2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
集中程度分析:传统村落集中程度可通过地理集中指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100x槡IT..........................................⑵式中,G为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为第i 个市(区)传统村落数量;T为传统村落总数目;n为市(区)总数。G取值区间为0—100,数值越大,传统村落分布越集中;反之越分散。
表1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布统计
浙江省数量(个)安徽省数量(个)江苏省数量(个)上海市数量(个)
杭州市52安庆市17南京市2闵行区2宁波市28黄山市271无锡市2宝山区1绍兴市25池州市23苏州市14浦东新区1
金华市104宜城市67常州市3松江区1温州市29六安市8镇江市5
舟山市3合肥市4扬州市2
湖州市6铜陵市6南通市2
衢州市54滁州市1泰州市1
台州市75芜湖市1淮安市1
丽水市257马鞍山市1盐城市1
嘉兴市3淮南市1
从表1可见,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分别为636个、400个、33个、5个,总计1074个,市(区)总数n=36o通过
-267
-
Excel软件计算得到,浙江省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为47.28,江苏省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为47.82,安徽省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为70.21,上海市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为52.92。数据表明,安徽省境内传统村落最趋集中分布,上海市次之,江苏省第三,浙江省第四。假设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为均匀分布,则此时传统村落集中指数为38.34,小于各自境内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因此传统村落在长三角地区内各省市分布并不均匀。
均衡程度分析:据三省一市的划分范围并结合传统村落分布,得到具体统计数量(表2)。
表2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各市域国家级传统村落统计区域市(区)总数(个)比重(%)排位
杭州市528.187
宁波市28  4.409
绍兴市25  3.9310
金华市10416.353
温州市29  4.568
浙江省舟山市30.4718湖州市60.9415衢州市548.496台州市7511.794丽水市25740.412嘉兴市30.478合计63659.221安庆市17  4.2512黄山市27167.751池州市23  5.7511宣城市6716.755六安市8  2.0014
安徽省
合肥市4  1.0017铜陵市6  1.5015滁州市10.2520芜湖市10.2520马鞍山市10.2520淮南市10.2520合计40037.242南京市2  6.0619无锡市2  6.0619苏州市144  2.4213常州市39.0918镇江市51  5.1516
江苏省扬州市2  6.0619南通市2  6.0619
泰州市1  3.0320
淮安市1  3.0320
盐城市1  3.0320
合计33  3.073
闵行区240.0019
宝山区120.0020上海市浦东新区120.0020松江区120.0020
合计50.474
不平衡指数:可通过具体数值(即指数)来反映传统村落在不同市区内分布的均衡状况,计算公式为:
S Y t-50(n+1)
s=100n-50(n+1)....................⑶式中,n为区域的个数;纶为各区域内某一研究对象在整体区域内所占比重排序后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排序次序为由大到小)。S取值区间为0—1。S=0,表示所有研究对象均匀分布于区域之中;若研究对象集中于一个区域,则s=1。本文利用Excel 计算S,以衡量传统村落在各省市中分布均衡状况。其中,安徽省:S=0.858,浙江省:S=0.55,江苏省: S=0.43,上海市:S=0.20,三省一市整体:S=0.31。据上文数据作出空间洛伦兹曲线(图2)。
杞归杞启杞怛启杞杞杞杞枉杞怛杞杞启征杞启杞杞杞杞&怛杞杞杞闿芒启
m系跌丢饕毛丢奉境來丢罠妄盘圭龌T媒舉m冰老换霹丢藤丢第m脛丢示專
撅is夺3帼腿忖頤卜駅最&祗长谿睡邺丄|如牢蝶昶惬朮密理獲职鄒魁舲奧辅图2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分布空间洛伦兹力曲线
综合表2、图2,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为不均衡分布,传统村落分布集中状态为: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从市域层面来看,在33个市域中,长三角地区的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分布于浙江省的衢州市、丽水市、台州市、金华市和安徽省的黄山市、宣城市,这6个地区传统村落数量相加接近整个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数量的70%,而上海市和江苏省的传统村落相加不到总数的1%。
2.3空间集聚分析
空间集聚分析广泛使用分布密度方式进行衡量[32>33]o本文基于ArcGIS10.3软件中的核密度工具,对107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分析并得到核密度分布图(图3)。
从图3可见,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国家级传统村落集聚态势显著。区域空间分布上,省域层面可看出安徽省、浙江省的传统村落分布呈现明显集聚状态,大体上形成了安徽省东南、浙江省西南两个高值集聚区;市域层面可看出安徽省的黄山市、宣城市,浙江省的丽水市、金华市、台州市、衢州市是传统村落的高密集区,而江苏省只有苏州市传统村落较多且未形成集聚,上海市则无明显集聚。从整体上看,长三角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趋于西南方位,即在
-268-
皖南一浙西部位密集
连云港市
阜阳市
徐州市
宿州市i宿迁市$亳州市
蚌埠市
滁州市
图例
•传统村落
核密度值—□□0—25.04948764
I―25.04948765—50.09897529 I—50.09897530—75.14846293 I—75.14846294—100.1979506
二100.1979507—125.2474382■125.2474383—150.2969259■150.2969260—175.3464135■175.3464136—200.3959012■200.3959013—225.4453888
'淮安必盐城市
[扬州市細f
南京市<
南通丐
芜湖市
N
盐城市
阜阳市
;£海市4
图例
•传统村落
高程(km)
■高:1801
-低:-70
毫州旷[丄尹、
i r扬州液K.
'“確南护飞滁州市奏州认
“H谥市眄f
03060120180240km
图4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国家级传统村落不同高程空间分布050100200300km
六咅市心颂.
•安庆市”. *沁州市'
N
•y®
:锡萝州市
I州市
图3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国家级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状况
3影响因素分析
3.1自然地理因素
本文通过ArcGIS10.3软件,叠置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地形高程和水文分布,生成图4、5。对比图4、5可见,长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主要密布于皖南一浙西部位,此处在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地图中有明显山势起伏,且对比北部区域的水网密布而鲜有主要河流湖泊分布,其在皖西部位大别山山区也存在传统村落集聚。从市域层面来看,密布于浙江省丽水市和温州市西部,衢州市与丽水市交界处,金华市与丽水市交界处,安徽省的黄山市和宣城市,六安西南部和安庆西北部,池州市与黄
山市交界处,以及黄山市、宣城市和杭州3市交界处,此类地域从图中皆可见蜿蜒山势且明显无重要水系。此外,在安徽省和浙江省其他有山地起伏之处也有传统村落分布。可见,在长江三角洲一带,山势起伏对于传统村落的延存具有重要作用,气候的潮湿和降水的丰富使得选址居住时不必将水源作为重点要素,反之村落布局海拔较高之地可避洪涝等水灾。安徽省境内的黄山市山脉属于皖南山区,山区地势高峻,减少了与外界联系,也可避水患,为传统村落的留存和续展提供了有利自然条件;皖西大别山区中的传统村落分布状态随山势变化,离长江较远,减少了洪涝灾害的风险;浙江省境内的浙南山地和浙东丘陵所形成的崎岖地势和蜿蜒地形使得村落形成集聚,丘陵山地的起伏为阻挡洪水灾害提供了天然屏障。
图5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国家级传统村落与水文分布叠加3.2历史文化因素
长三角地区具有悠久的人居发展史,内部各省市的传统村落传承久远。绵长历史形成的文化积淀使安徽省和浙江省的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集聚。皖南的传统村落分布主要受到“徽州文化”的影响。古徽州在历史上即是经济文化发达之地,明清时期徽商的发展带来的徽文化繁荣得以在“安土重迁”的思想影响下反映在当地民居中,加之受宗法、血缘、风水、伦理等的综合影响,传统村落得以固化并良好保存。皖南与浙西在地理位置上相近,也使浙江省部分地域受到安徽省的影响。浙皖古道的存在加深了皖、赣、湘、鄂、川等地的商贸资源和文化贯汇,浙西的传统村落也多受文化影响而产生集聚。浙江省传统村落的集聚也受浙商经济和人口迁徙的影响[34]o
-269
-
商帮发展带来的经济推动是传统村落集聚的重要因
素。人口迁徙方面,五代十国的浙闵战乱使人口向 浙南温州等地迁徙,而清初的三藩之乱又使人口往
浙西的山地丘陵避难,并借其天然优势防御外侵,传 统村落在此类地区集聚并得以延存。
连云港市
徐州市
[匕市宿州市
毫州市 蚌埠市
扬州
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
I 市
南通布,
马鞍讪市
六安市
••
镇屯
•京市。
f
苏州市
芜湖市
f 宣城•市'
I 州市
图例
•传统村落
公路网密度(km/W)
0. 181529—0. 204242 I  HO. 204243—0. 230345 FaBO. 230346—0. 279460 ^■0. 279461—0. 330984 ■■0. 330985—0. 395655 ^■O. 395656—0. 563065
0 25 50 100 150 200km
3.3交通因素
交通因素在现下工业化时代是区域社会经济发
展的基础支撑,影响着传统村落的发展。由于传统 村落地理区位布局的特殊性,因此选用陆路交通状
况代表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交通 可达性,而陆路交通中的铁路交通又因其主要解决
地区的外部交通进入性[35]而不适用于对传统村落
的研究,故主选公路交通以衡量。交通发展进程中,
一般当地行政中心交通发展综合程度较高,借助缓
冲区分析法衡量各行政中心到达传统村落点的空间
可达性。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各市里程及公路密度见 表3。从表3可见,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的公路密 度在本省11个地级市中位于后列,与其在安徽省内
的传统村落分布密集程度恰好相反;江苏省传统村
落密集分布于苏州市,而苏州市的公路密度在省内 排名第八位;浙江省的丽水市、衢州市公路密度位于
第九位和第十位,与传统村落密布状态也相反。结
合图6分析发现,黄山市和宣城市、丽水市、金华市、 台州市和衢州市的公路网络密度均处于各自省内相 对较低的水平。
表3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各市公路里程及公路密度
图6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传统村落与公路网络密度分布
省份城市公路里程 ( km )
公路密度 排名
省份城市
公路里程 ( km )
公路密度 排名
省份城市
公路里程 ( km )
公路密度 排名
常州市
9331
1
嘉兴市82421
芜湖市109841
镇江市72552湖州市8079
2马鞍山市
7222
2南通市
190053舟山市
19223
合肥市190263泰州市
99544台州市130144铜陵市4684
4江苏省
无锡市7576
5
绍兴市
101375
淮南市
8367
5
南京市
106326浙江省金华市12952
6安徽省
安庆市196136扬州市9730
7
宁波市112957
六安市
220917
苏州市121738杭州市
165208滁州市179418淮安市134369衢州市8409
9
池州市8734
9
盐城市
20550
10
丽水市1548110宣城市1202410
上海市131061温州市
8994
11黄山市
710111
•:二
以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合肥市、江苏省南京市 (上海市作为直辖市且范围内传统村落数量较少暂
忽略不计)为中心,利用多环缓冲区分析工具,以 30km 为缓冲半径,形成缓冲区分布图(图7),传统村 落到达行政中心距离越远,空间可达性越弱。由 图7可得,江苏省范围内传统村落多密布于90-
120km 缓冲区范围内,距离行政中心较远,其他皆零
散分布;安徽省内传统村落多密集于90—120km 和 120km 范围之外。结合图5、6可见,大部分位于皖 南山地(宣城市、黄山市范围内)交通不便之处;而浙
江省内传统村落大部分分布于90—120km 缓冲区及 其之外区域,多分布于浙江省内公路交通较弱及山 地地区(丽水市)。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传统村落的 分布状态与交通可达性呈现负相关,交通通达程度
越弱,可达性越差,则传统村落的分布越密集。黄山 山地、大别山区、浙南山地和浙东丘陵在地势上对交 通造成的阻隔,使得当地交通可进入性处于弱势,削 弱其境内的传统村落与外界的交流,加之与行政中 心和经济交通发展较好地区的空间距离较远,区位
分布不占优势,在开发保护上处于弱势地位。3.4经济因素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相对较 高,其区域城镇化率分别为:江苏省69.6%、浙江省 68.90%、安徽省54.69%、上海市88.10%,城镇化状
-270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