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王朝兴亡周期率
中国王朝兴亡周期率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两千一百多年间, 许多王朝此亡彼兴, 此兴彼亡, 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总的印象是, 王朝的兴
亡似乎有一个循环的周期, 这种历史的循环论早在西汉就出现了。
一、从黄炎培、“窑洞对”说起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两千一百多年间, 许多
王朝此亡彼兴, 此兴彼亡, 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总的印象是, 王朝
的兴亡似乎有一个循环的周期, 这种历史的循环论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三王(夏商周)之道若循环。”其根据就是
战国以来阴阳家传下来的所谓“五德终始说”。宇宙间有金木水火
土五种元素, 相生相剋, 把它附会到王朝命运的兴替上。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 在窑洞里与谈话(、黄炎培的这番谈话, 人称“窑洞对”)说:“我生六十
多年, 耳闻的不说, 所亲眼看到的, 真所谓‘其兴也浡焉’, ‘其亡也忽焉’, 一人, 一家,
一团体, 一地方, 乃至一国, 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
支配力。”这大概是第一次提出王朝兴亡周期率问题。历史上那些
享国时期长一些、版图大一些、国力强一些的王朝, 数得出来的有十几个, 有的王朝虽然时间短, 但地位重要, 也把它们排上了。有的王
朝历时长一些, 像西汉、东汉、北宋、南宋各近200年或200年以上, 唐、明、清更长一些, 近300年。
这些王朝都有着相似的历程, 即兴盛――停滞――衰亡, 而由新的王朝所取代。各个王朝面临的问题也有相似之处, 借用黄炎培的话, 称之为王朝兴亡周期率。那些时间短促的王朝, 如秦朝、隋朝, 其兴也骤, 其亡也速, 在很短的时间内其矛盾迅速激化、爆发, 似乎是更明显地说明了王朝兴亡周期率的作用。
二、新王朝取代旧王朝, 有三种途径
一个新王朝取代旧王朝, 不外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靠战争, 所谓“以马上得天下”。这里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旧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
直接推翻了旧王朝, 新王朝在战乱中乘时而起, 其中有的是起义领袖蜕化为新的封建帝王, 像秦末的刘邦, 元末的朱元璋;有的是在农民大起义失败后, 贵族军阀在雄混战中建立起新朝, 像新莽末年的刘秀。另一种情况是农民大起义没有直接推翻旧王朝, 但给了它致命的一击, 使它瓦解, 新王朝在起义后的混战中降生。像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唐之代隋、唐末的黄巢等。
在这两种情况中, 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在旧王朝的覆亡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管农民起义的结局如何, 政权最后还是落到了新的封建王朝手里, 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下来。
第二种途径是王朝的更代采取了非暴力的手段, 新兴统治集团操控了国家的军事和政治, 威逼旧王朝统治者交出政权, 美其名曰效法尧舜的“禅让”, 其实就是篡位。像王莽的代西汉、曹丕的代东汉、司马炎的代曹魏、杨坚的代北周、赵匡胤借“陈桥兵变”取代后周, 都是借用了“禅让”的名义。
“禅让”里最具有戏剧性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他本来是军队将领, 他要篡后周的皇位, 后来周世宗打仗病死了, 七岁的小皇帝即位, 赵匡胤控制了兵权, 就使阴谋先制造舆论说后周的皇帝干不长, 要换人, 然后就得到一个谎报的军情, 说北方的辽国进攻。于是, 他马上带兵出征, 走到开封附近的陈桥驿, 他停下来喝酒, 半夜里发生兵变, 部下闹起来, 把赵匡胤从睡梦中叫醒, 糊里糊涂穿上皇帝的黄袍, 即
位当皇帝。然后就急忙回到汴京开封, 改朝换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中国历史上和平篡位最有戏剧性的一场。
第三种途径就是崛起于北方的游牧民族, 借中原旧王朝战乱的机会起兵南下, 征服半个乃至全部中国。像五代后期契丹族建立的辽, 北宋末女真族所建的金, 南宋后期蒙古族所建的蒙古汗国和元(这是北方民族第一次征服了整个中国), 明末满族所建的清(这是北方民族第二次征服了整个中国)。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王朝, 由于其社会发展程度落后, 带有浓厚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彩, 给中原民众带来的苦难是很深重的。
三、为什么王朝兴亡跟农民起义有关系?关系是什么?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历代王朝的兴替多数都与农民起义有关。比如西汉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以后建立的, 东汉是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以后建立的, 唐朝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以后建立的, 明朝是元末农民大起义以后建立的, 清朝是明末农民大起义以后建立的, 这些王朝时间都比较长一些, 或者将近三百年, 或者将近两百年。可见农民起义对旧王朝的打击可能很厉害, 打得狠一些, 新王朝就维持的长一些, 可能有这种关系。
历代王朝
为什么王朝兴替、兴亡跟农民大起义有关系?关系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古代中国是农业国, 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 老百姓主要是农民。农民有一个特点, 既是个体所有者, 又是小生产者, 这样的农民是分散的, 也是很脆弱的, 维持生活主要是守着自己的或租于地主的一小块土地, 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破产, 家里有病人或死了人, 或有天灾, 或有兵祸打仗, 甚至封建政府的剥削重了, 他就受不了。就像重负的骆驼已达到极限, 再加上一根草, 就把它压倒了。农民活不下去了, 起义就开始爆发, 一路打过去, 很多贫苦的老百姓
跟着跑, 参加起义军。历史上的, 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个阶级,
包括红军起义, 都是一走就带一大批人走。
这跟封建王朝末期的政治很有关系。王朝末期, 为政总是很苛暴, 赋税刑罚很重。比如秦朝末年“收泰半之赋, 发闾左之戍”, “泰半之赋”就是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掠夺。征发兵役和徭役时, 村里分闾左和闾右, 闾左地位低一些, 闾右地位高一点, 首先征发闾右, 后征发闾左, 征到闾左, 劳动力就都给调光了。秦朝末年刑法也很苛暴, 所谓“赭衣塞路, 囹圄成市”, “赭衣”是土黄衣服, 罪犯穿的, 街上都是罪犯;“囹圄”是牢、监狱, 关犯人的地方, 监狱也像市集一样, 人满为患。秦始皇残暴地剥削, 还要征发百姓修长城、戍五岭、修驰道, 还有建阿房宫、骊山墓即秦始皇陵。其中阿房宫和秦始皇墓, 抓的劳动力各有七十万。此外, 河套防匈奴, 到南面、广东、广西一带的移民也有几十万人。秦朝当时的全国人口大约是三千多万, 男的占一半, 一千七百多万, 老少去掉, 也就剩下千把万人, 来回征发调度, 全国劳动力有很大损耗, 结果农民受不了, 就引发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隋朝隋文帝篡位建国, 搞的还不错。隋炀帝靠着阴谋上台后, 修宫室, 修东都洛阳城, 开运河, 修长城, 修路, 大举巡游, 还要打仗, 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全国每年征发的徭役几百万人。老百姓受不了, 爆发小股起义, 很快变成大起义, 隋朝垮台, 隋炀帝最后被隋朝军队
兵变杀了, 隋朝也就亡了。明朝末年苛征三饷――剿饷、辽饷、练饷,
辽饷是对付清朝, 打仗要征调军费, 剿饷对付农民起义, 练饷是练地
方武装。民不聊生, 死亡枕藉, 流民四散。最后李自成势如破竹, 攻
下北京,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吊死在煤山, 即现在景山, 明朝灭亡。
四、怎样看待改朝换代的三种途径
前面说过, 农民起义推翻或打击旧王朝, 是导致改朝换代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研究中关于农民起义的评价很不一样。以前, 人们认为农
民起义都是好的, 都是英雄, 包括李自成、包括太平天国的领导人都是英雄。后来就开始有不同的看法。农民战争是一种规模很大的战争, 战争本身很残酷, 杀人也很多, 对经济破坏也很严重, 以至于现在有些论者比较过度地渲染夸大农民战争的破坏作用, 认为战争不仅破坏经济, 损害人民、损害生命, 而且还导致经济倒退。有一种论点认为太平天国时候对江南破坏太厉害, 以致中国近代化受到很大影响, 发展不起来民族工业, 发展不起来资本主义, 因而太平天国只有破坏作用。
这种论点不能算是公正的。
第一, 农民如果还能勉强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 就不会造反, 只
有实在受不了才会起来造反。农民起义规模很大, 是一个众性运动, 不完全是少数人挑起来的, 实际上是王朝末期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如果追究战争责任, 与其说农民负主要责任, 不如说剥削者、统治者负主要责任。
第二, 农民战争是很残酷, 但是打仗是双方面的, 镇压起义的统
治者并不比起义者更“仁慈”, 其残酷更有过之。明末战乱中有所谓“贼来如梳, 兵来如篦, 官来如剃”之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曾有“曾剃头”的外号。
第三, 原来的旧王朝已经腐朽到无可救药, 而且并无愿望与能力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只有农民大起义的冲击, 才有可能改变旧的黑暗的统治, 给新兴的势力扫清道路, 创造条件。这里正体现了农民起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当然, 农民并不代表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势力, 也并不能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 只能在战争中和战争后被野心家利用了去作为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尽管旧的封建势力
受到沉重打击, 但继之而起的还是新的封建王朝, 这是农民的悲剧,
也是历史的必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