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通过分饼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运用比较法评价秦皇与汉武的历史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武帝“大一统”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学习汉武帝的开拓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作用。突破方法
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突破方法通过课本剧《朕很是不服》理解措施及意义;
通过讨论,正确评价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2、史论结合:阅读原始文字、重要史料,获得有效信息,依据史实,得出正确的结论。3、角扮演:学生扮演汉武帝、秦始皇,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理解杰出帝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对比归纳: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政治、思想、经济上的异同,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汉武大帝》片头视频。
2.教师导入:视频中他是谁?为什么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为什么说他给一个族傲立千秋的自信?他做了哪些事情使得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自主导学的任务一。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创设情境:汉武帝刘彻即将满16岁时,父皇汉景帝病逝。转眼间,他便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成为了大汉帝国的统治者,从此,如何治理国家便成为他日夜苦思的重要问题。当西汉王朝步入一个需要雄才大略领袖的时候,他能承担历史的重任吗?他又会遇到哪些难题呢?
一、朕很是烦恼政治烦恼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有何烦恼呢?下面请大家为汉武帝排忧解难,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发言后,看课本,看汉武帝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2.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1)原因: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颁布“推恩令”。
(3)具体内容: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历代王朝(4)影响: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5)刺史制度: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思想烦恼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西汉初年,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又为何而烦恼呢?
2.在我们学习过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向来受到统治者的青睐。我们来看一下这三家的治国策略。
课件展示
儒家以德化民,爱民如己,天下便可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道家继续汉初的黄老思想,无为而治。百姓可为国家政治提出意见。法家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假如你是汉武帝,你会采用哪一思想来治国?
3.学生发言后,看课本,看汉武帝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4.学生依据课本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1)原因: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