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著名女性庙宇
中国四大著名女性庙宇
中国古代的庙宇非佛即道,另一个男性世界,为女性建庙者实属胆大识高,而且为数甚少。著名的女性庙宇有女娲庙、华岳庙、西施庙、孟姜女庙等,松樵谨以双倍敬畏之情结拜谒之。
一、女娲庙在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龙泉山上,秦安县女娲足迹甚多,有“羲里娲乡”美誉。
女娲庙在秦安县陇城镇龙泉山上,始建于汉代以前。清代乾隆初年,龙泉山崩,将庙移建在陇城东门内。因清水河侵蚀城址,庙又移建东山坪。同治初年,庙被毁,重建于陇城南门内。“”期间,庙宇被毁,荡然无存。1989年陇城民众集资重建,在城南门内原址上建成女娲大殿,内塑女娲像。
女娲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之一,传说伏羲与女娲是由一对兄妹结合为夫妻。伏羲“始画八卦,造契书以代结绳之政”,“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女娲有“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的传说,在大地湾遗址发掘遗迹中均能到明显的痕迹和线索。大地湾西面有一条纵贯秦安南北的葫芦河,伏羲、女娲就生长在这里。另据史载和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谷。在陇城镇东侧,至今还有娲皇、凤尾、龙泉等村名。在风沟悬崖上还有一处深不见底、洞道呈葫芦状的“女娲洞”,镇北门外有一口大井,传说是女娲捏土造人用水之泉。
除女娲庙外,秦安县郑川乡邢泉村,又有娲乡神母宫。相传建于宋元时期。明、清以后,虽经破坏,但
屡毁屡建,规模未改。清光绪年间,陇上著名书法家孙海为其题额:“娲乡神母宫”,为女娲行宫。庙内原有建筑今已无存,仅存有县人路道庸、安维峻、孙海等人题写的木刻匾额。1980年后,当地众自筹资金建了大厦、抱厦、钟楼、鼓楼和舞台等。著名学者、书法家范文通、钱定一、许行、黎泉、张克复等人为其题写了联匾。
新建的女娲庙,古古香,气势雄伟,是陇城最为壮观的砖木结构仿古建筑,占地160平方米。女娲大殿雕梁画栋,飞檐兽脊。上顶4棱与主梁衔接,主梁正中一大“寿”字闪着银光,两边和其他四棱飞檐翘起,被栩栩如生的大象、狮子、麒麟等雕塑点缀,显得更加壮观夺目。大殿正面6根明柱被楹梁连接,正中楹梁上雕刻着活灵活现的二龙戏珠图案,两机时楹梁上饰以花朵。大殿内正中部有女娲氏的塑像,生动形象,女娲氏“炼石补天”、“捏土造人”情景被塑得栩栩如生。大殿前檐上还有名人书法家题写的“娲皇宫”、“炼石补天”的题字和“开天辟地”的匾额。在庙院的东部,又重新建起一座娘娘庙,与女娲庙东北相连,庙前新立重建庙宇的石碑一座。庙门口处还立有“娲皇故里”的石碑。
因秦安县女娲足迹甚多,故有“羲里娲乡”美誉。近年来,秦安县每年举办女娲公祭活动,提升了秦安知名度,带动了经济发展。
二、人们为了感激三圣母带给他们的祥和,就在西岳华山上为她修了一座庙,命名为“华岳庙”。
距西安市一百余公里的华阴市城南的西岳华山上,有一座庙宇名为华岳庙,据传华岳庙是为华岳三娘—
—二郎神的妹妹三圣母而修建的。
三圣母聪明美丽,心地善良。无论是天干地涝,只要是老百姓有难她都会施力排除。在她的关照下,那里一年四季都是风和雨顺,五谷丰登。由于她的善良且求签必应,老百姓都喜欢到她那里求签。人们为了感激三圣母带给他们的祥和,就在西岳华山上为她修了一座庙,命名为“华岳庙”。殿内供华山三圣母即华岳三娘及其子沉香和三圣母侍女灵芝。三圣母不仅是人们心中的福神,还是青年男女心中的爱情女神。华山海拔1997米,以险峻著称,而每年到西岳华山瞻仰和祈祷爱情的青年男女仍是络绎不绝。
三圣母有一子名沉香,据传就是和凡间秀才刘彦昌所生。刘彦昌在赴京赶考的途中,经过华岳庙,听说三圣母的签很灵,就想去试试,没想到他千辛万苦地来到庙里,抽的却都是白签,一怒之下就在庙宇的墙上题诗讥讽三圣母。
这一切都被三圣母看到眼里,其实从他一进门,三圣母就知道他是为了求取功名而来。那时三圣母对修炼生活已厌倦,从见到刘彦昌的第一眼起,三圣母就倾慕上他的才华,动了凡心,无奈神权天威的压力又使她产生矛盾。被刘彦昌的诗感动后,迫使她下定决心求得爱情。于是她施神法,布雷雨,使得这秀才头顶倾盆雨,脚踩泥泞路。之后她收了风雨,点化了一座仙庄,刘彦昌去投宿时,三圣母即现身相迎,盛情款待,这一仙一凡就这样结为了美满夫妻。一年后,他们生下了一个儿子沉香。
三、书有“天下第一奇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的孟姜女庙。
孟姜女庙又称贞女祠,位于山海关城东约6公里的望夫石村后山岗上。孟姜女庙的修建,是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产物。庙围墙内占地1.6亩,保护范围占地31.8市亩。顺108亩组石蹬,直达庙内。庙内有前后两殿,前殿有孟姜女像,左右侍有童男童女,两侧壁上镶有碑刻,其中有乾隆、嘉庆、道光题词。后殿原供观音,殿后有“望夫石”,石上有坑,传为孟姜女望夫足迹。旁有石台,台后有振衣亭,为孟姜女梳妆更衣处。庙东南4公里渤海中有两块礁石,传为孟姜女坟。
贞女祠始建于宋代以前,明万历年间二十二年(1594)主事张栋重修,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宇前有108级台阶直通山门,庙上红围墙内有前后两殿及钟楼、振衣亭、望夫石等景观。庙后建有江南水乡风格的园林观赏区——孟姜女原及东西配殿,再现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首的“孟姜女的故事”全景。1956年,孟姜女庙被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姜女庙是长城文化衍生出的民间民俗文化的产物。初临孟姜女庙的人,常常会感慨于108级石阶深深地寓意,更感叹这小小庙宇历经千年的顽强“生命力”。庙内前殿供有孟姜女的塑像,陇上横额“万古流芳”,两边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孟姜女、秦始皇的喜恶之情。誉为“天下第一奇联”的“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表面看虽是文字游戏,却包含着人生哲理,让后人产生无限遐想,从中可见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
这副对联相传是南宋状元王十朋所撰。它利用中国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叠音叠义,描绘了海潮涨落,浮云长消的自然景象,显示了自然界变幻多姿的景,读后使人产生无限遐想:是自然?或亦是人生!此联的喻意令人深思,而对联的断句则更妙趣无穷,反反复复,重重叠叠,耐人寻味。上下联分别叠用了七个“朝”字和“长”字,初见觉得奇怪,以为不可读,但认真琢磨一下,就会发现对联利用了汉字多音多义的特点,不但读得通,还颇有意境。“朝”字既读cháo,相当于“潮”字,又读zhāo,即早晨的意思;“长”字读zhǎng 音,作动词用(生长),又读cháng,相当于经常的“常”字。
那么,这副联按句逗可以读成:
1.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2.海水潮,朝朝潮,朝朝潮落;浮云涨,长长涨,长长涨消。
3.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长长涨,长涨长长消。
4.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浮云长涨,长长涨,长氏消。
5.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消。
6.海水潮!潮!潮!潮!朝潮朝落;浮云涨!涨!涨!涨!长涨长消。中国著名寺庙
四、西施庙位于杭州市萧山区临浦苎萝村,山临浦的西施古迹,至今犹存,史众多典籍记载萧山临浦是之西施故里。
西施庙位于杭州市萧山区临浦苎萝村。相传为西施的故居。现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浣纱溪(绝非浦阳江)东的苎萝山,主峰海拔127米,系会稽山余脉,乃越地之正宗。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来。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为西子祠。乡人祀西施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庙”。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建筑规模现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庙前有苎萝亭,临溪。亭前有小桥,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起步庙。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思之,故名。今祠之后殿及戏甘犹存。起步庙又称后江庙,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弃舟上岸,故称起埠庙。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施家渡相传是当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处。现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疑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
这不仅仅是传说,萧山临浦的西施古迹,至今犹存。据明•嘉靖《萧山县志》(宁波天一阁藏本)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在萧山临浦施家渡。历史众多典籍记载萧山临浦是之西施故里。
相关西施古迹(临浦苎萝):
1、苎萝山和红粉石。
在西小江边,海拔127米,为西施故里重要标志。明代嘉靖《萧山县志》载:“苎萝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属苎萝乡,下有西施宅,上有红粉石。”相传西施妆罢将胭脂水泼于石上,日久变红。又说,为西施告别乡亲时,泣血所致。“石留红粉延朝旭,江带春纱绕绿芜”,清单隆周《苎萝山》诗即咏此。浣
沙溪,在苎萝山西,南源麻溪,北汇西小江,流经通二村、施家渡等村,长约2500米,宽15米至20米不等,夹岸绿树,溪水清澈。西施从小喝浣沙溪水长大,长成后常在溪边浣沙,故名。唐代范摅《云溪友议》载:“王轩游西小江,泊舟苎萝山际,感国埋尘,怆然题西施石,曰:…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青,今逢浣沙石,不见浣沙人。‟”
2、苎萝湖。
又叫西施湖,在苎萝山西麓。宋后,逐渐淤积成田。
3、田螺山和河蚌山
在西施庙东面。相传西施在苎萝湖中摸到一颗田螺和一个河蚌,在水缸中养起来,沼吴时将其丢还湖中,化成两座小山,形似田螺河蚌,故名。另说田螺山是西施与东村青年田和青梅竹马定情的地方,为了越国的复兴,西施别离情郎去吴宫,而田和则投奔越王,战死疆场。西施完成复越大业回到故乡,
将情郎葬于苎萝村旁的小山上,后人称其为田螺(和)山。这两座小山高不过十余米,面积百余平方。2000年因建造高速公路大部被平毁。
4、西施坂。
位于苎萝山和浣沙溪之间的大田坂,当年西施与乡亲们耕作过的地方,因纪念西施而名。
5、洗脚潭。
相传西施入吴前,劳动之余常在此潭洗脚,故名,旧址在苎萝山下优罗湾底,今淤塞难寻。
6、西施里。
即苎萝村,今通二村、施家渡村,旧称东苎萝村、西苎萝村。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设苎萝乡西施里,为西施出身地。今施家渡村施氏聚族而居,相传系西施族裔。清乾隆朝进士、中书侍读徐国楠说:“余邑南乡有苎萝村……维岳降神,笃生西子,沼吴存越,忠义荣万古焉。”
7、苎萝亭。
在西施庙门口,东濒浣沙溪。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现为清代遗存,经近年修葺。南北两端洞门原接临浦至所前的石板大道,亭梁有“清嘉庆二十三年五月”、“三泉王子彰房重建”等字样。
8、范蠡庙。
在施家渡柴湾,浣沙溪畔,为纪念越国大夫范蠡于苎萝村访得西施,乡人思念他的功绩,建庙祀奉范蠡,故名范蠡庙,又叫日思庵。坐北朝南,三楹二进,前殿设演台。附近原有古渡口,为西施当年下船赴越都处。后江庙,因滨后江,故名。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上岸起埠,故又叫起埠庙。“还顾旧时伴,布裙相晤语”,明来集之《题苎萝西子祠》即咏此。
9、浴美施闸和西施亭。
在施家渡西北1千米,麻溪与西小江汇合处。此处潭水清澈,相传西施赴越都时,曾在此沐浴更衣,从此水潭便叫浴美施。清毛奇龄有“西子湔裙处,行人唤美施”(《山行过美施闸》),即咏此。明万历间(1573-1619),开拓河道,此处建闸,为纪念西施,立石碑称“古浴美施闸”,今闸改桥,石碑尚
存。清道光间(1821-1850),闸西建有永宁桥,桥边立有“西施亭”,今圮。闸旁建有浴美施庙,紧靠关帝庙,前殿斗拱、穿榀等为清代遗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