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理 2
考点一:知道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一个地区净增人口数,取决于人口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要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
关系公式: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一、人口增长模式
模式 | 特 点 | 分布 |
高高低 |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雨林地区 |
高低高我国四个直辖市 |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 多数发展中国家 |
低低低 |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世代更替缓慢、老龄化现象) | 发达国家及少数发展中国 |
肯尼亚 中国 法国
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
(1)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大);
人口增长过快加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
对策:计划生育
(2)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青壮年社会负担过重;影响经济发展。
对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中国已基本过渡到“低低低”模式。
★中国目前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出现老龄化现象。
对策: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考点二: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按范围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按方向分为---农村到城市;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
例:农业社会,我国人口闯关东、走西口是因土地而迁移;
游牧业逐水草而居是因水资源而迁移;
攀枝花、大庆是因矿产资源吸引移民而形成;
美国很多老人由东北向西南是因气候而迁移;
美国年轻人由东北向西南迁移是因土地和环境。
3.当前影响人口迁移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地区间经济差距越大,人口迁移越频繁。
人口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农村向城市迁移主要是因经济因素的影响。(因为发达国家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医疗教育条件。)
★人口迁移的规模之所以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交通运输发展。
▲凡战争引起的人口迁移称为“国际难民”;
凡环境恶化引起的人口迁移称为“环境难民”或“生态移民”。
▲个人动机或需求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农村到城市
5.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迁移方向是旧大陆到新大陆;原因是殖民扩张、开发新大陆;
二战后迁移方向是发展中国到发达国;原因是经济因素。
6.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前人口迁移方向是东部到中西部; 原因是国家政策。
开放后人口迁移方向是农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原因是经济因素。
7.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提高环境质量;加强对外联系,促进经济
发展。但人才、劳力流失;
对迁入地----提供人才、劳力,促进经济发展;但加大环境压力。
例:结合实例,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下列关于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说法正确的是 ( )
A.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是从拉丁美洲迁移到欧洲,总的特点是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B.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特点:人口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且定居移民增多
C.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从西部迁往东部
D.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等
2.引发中国的民工潮的因素是: ( )
A.自然条件的改变 B.国家政策的规定 C.经济因素 D.宗教因素
3.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数量最多的地区是 、
、 ,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2)新疆吸引人口的主要优势是
(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4)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 和 。
答案:1D 2C 3(1)京津唐 、 沪宁杭 、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 (2)人口稀少,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国家边境贸易日益发展 (3) 缓解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4) 流动人口 务工 经商
考点三: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1.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正相关);科技水平(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其中资源是首要因素)
3.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考点四: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各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功能区。。
☆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界限;以一种功能为主,兼有其它功能。
☆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住宅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城市功能分区 | 形 态 | 位 置 | 形成原因 | |
商业区 |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 分布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场最优原则;交通最优原则)。 | 交通通达,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有利于商贸活动 | |
工业区 | 片状 | 位于市区外缘,并沿交通干线分布。(考虑风向,河流流向)。 | 满足运输需求;地价便宜;对城区环境影响较小;有发展余地。 | |
住宅区 | 片状,是城市土地利用最广泛的形式 | 高低住宅区背向发展 | 既方便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 |
高级住宅区 | 城市的外缘与高地、近文化区 | |||
低级住宅区 | 位于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 |||
☆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各种功能活动愿意支付的地租水平。
★影响地租的因素:1距市中心距离;2交通通达度。
☆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
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
☆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
☆地租较低其它地方则往往形成工业区。
2.历史因素
例:北京市中心为行政区而非商业区;
上海外滩是中心商务区。
3.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民族和宗教信仰等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例:收入高低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高低住宅区呈背向发展趋势。
★城市空间结构: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同心圆模式: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
扇形模式示意图
扇形模式:重点考虑放射状交通干线的影响。
★三种学说都强调了中心商务区在城市发展和功能分区中的主导作用。
考点五: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城市的服务范围(又称城市的腹地)是城市本身和周围地区。
考点六: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1.城市等级通常以城市人口的规模来划分。
2.城市等级不同,其功能和服务范围不同:
高级城市服务范围大,提供服务种类多,城市数量少,彼此之间的距离较远;
低级城市服务范围小,提供服务种类少,城市数量多,彼此之间的距离较近。
☆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服务范围。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级别
最高级-----上海(直辖市),是我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腹地是全国甚至海外。
次一级-----南京、杭州(省会城市)
第三级----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南通等(地级市)。
考点七: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1)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城市人口增加;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化进程:
1初期阶段---(特点:城市化水平低,速度缓慢)
2加速阶段---(特点:城市化水平上升,速度快)
3后期阶段---(成熟时期。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
目前发达国家处在成熟阶段,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加速阶段。
2.城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对土地: 农业用地变为非农业用地(基本建设用地)
b对水资源: 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水质变差。
C对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性减少
D对景观: 农村景观变城市景观
4.城市化过程产生的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a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b交通拥挤、 c住房紧张、 d就业困难、 e社会秩序混乱
对策:a分散大城市职能,建新城和卫星城;
b加强交通和住房建设;
c治理环境污染,建生态城。
考点八: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