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阚清子纪凌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
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
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 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 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 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 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 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 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 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 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好朋友生日送什么礼物好
D. 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1)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
(2)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跋山涉水,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涌进洛阳城。
(3)欧阳修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传说牡丹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
(4)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
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
(5)这一年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街上挤满了从远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6)你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自私地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7)然而,满园绿,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绝无开花的意思。
人在职场(8)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怎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游玩上苑,
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牡丹怎么就能轻易改了性子?
(9)于是你面对绿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它积蓄了一年的精气,在这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天香。
(10)此刻你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之盛况。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牡丹的个性。
小宋当家主题曲
(11)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
也要留下最后一次的惊心动魄。
(12)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它有权为自己选择盛大的节日。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
(13)于是你在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的美。
(选自《语文读本》2有删节)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了一场未见花开又胜似花开的牡丹盛会,体悟到牡丹花傲慢的外表下掩藏的更为宝贵的品位、个性和精神。
B. 文章第(10)段通过联想、想象虚写了牡丹盛放时的美,运用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花与花香。
公务员职业道德C. 本文借牡丹托物言志,作者认为牡丹不应被作为“富贵”者膜拜,而应用“高贵”来颂扬,寄托了自己精神追求。
D. 本文语言优美生动,饱含激情,措词精当,如写牡丹花苞“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赋予花以人的动作和神情,形象可感。
5. 文章全篇未写牡丹的盛开,却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请分析这个场景描写的作用。
6. 理解标题“牡丹的拒绝”在文中的含义
三、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烈妇传
(唐)李  翱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干什么的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于卑幼有慈爱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选文来自《语文读本》1《李文公集》)
注 ①爨(cuàn):烧火做饭。②陴():城上的矮墙。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B. 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C. 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D. 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