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及考核办法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国家课程标准对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要求,及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适应性原则:教学方案的设计及其实施过程应能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其它能力。
3、多元性原则: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发展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评价所得出的结论主要用来进行纵向比较,发现教师变化的轨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积极实践,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教学目标
(1)符合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能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科的要求,结合教材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适合学生学习实际: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科认知水平及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3)基本能按教学目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学习知识
(1)教师在课堂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能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中去感悟知识、学习知识,并能掌握知识。
(2)改变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乐于探究知识的生成、变化和发展。
3、培养技能
(1)能根据学科特点创设形式多样的实践情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年龄特点,注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
(1)学习活动的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精心安排和组织下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教
师与学生要共同创造学习环境。教师应紧扣学习主题,有序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标。
(2)学习方式的引导:课堂能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过程要真实、自然,具有实效。
(3)思维的发展:课堂上的问题设计、实验操作、作业布置等,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助于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及反思意识。
(4)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提问应占课堂提问的五分之二以上,并有展示帮助、提高学生的过程。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发挥个性特长。
2、教学方法
能灵活运用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体现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氛围。能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生生合作和谐,杜绝放任自流不负责任的现象。
2、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进行学习。
3、自信心。善于创设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情景,教学过程能体现学生自信心建立的心理进程,体现激发学生奋发上进的精神面貌。
4、能结合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的教育。
(四)教学效果
1、教学效果好,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课堂目标得到实现。
2、学生思维与能力得到发展,对知识能够运用、迁移、整合,教学反馈中学生有创新表现。
3、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率高,能够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评价。时间利用有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师素养
1、教学语言准确,普通话规范。
2、板书设计合理、工整美观。
3、教态亲切自然,能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应变能力强。
4、注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和结构。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
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评价对象的反思应成为评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行多向评价。除领导、专业人员外,更强调同行的参与,有条件的还可让家长、学生参与,以全面了解各种信息。
3.评价方法多样。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研讨、访谈、观察、问卷、测验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4.评价重心下移。不但要评教,而且要评学;不但关注课堂教学预期的结果,而且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出现的变化;不但要对现状作出诊断,而且要关注改进和发展。
5.评价结果的运用不以甄别和奖惩为主要目的。采用“建议教学评价方法”的形式,通过对话和反思,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四、校内听课评课规定
1.学校领导的听课评课。
以诊断学校教学现状,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为主要目的。学校干部每学期每人听课50节以上,听课时,还需关注班级风气、环境状态等方面情况。
2.学科同行的听课评课。
以促进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为主要目的。教研组长每学期每人听课30节以上,每学期开学前三周进行普遍听课,对新教师、有重要研究课题的教师等需要跟进的进行间断性听评课。同一备课组教师在每月里互相听评课,每人要达2节以上,每学期不少30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集体组织进行。
3.承担校外教研公开课的听课评课。
以展示成果和加强交流学习研讨为主要目的。同科组的教研组长和教师在时间许可情况下应参与听评课。
五、评价信息档案的管理
听课本在学期末由教研组长检查和统计。
利用计算机技术,逐步建立学科和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档案资料库,收集、统计和查信息。
六、保障条件
1. 领导给予关注和重视。
领导关注全体教师新理念的建立,把评价制度纳入常规教学教研管理,作为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
2. 建立以人为本、互相关怀的学校文化。
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评价交流环境,加强师师、师生间的对话。班主任和级长要重视做好教学协调工作,尽可能地了解科任教师的特点和长处,引导和教育学生听从教师的教诲,积极适应不同风格的教学。当遇到学生对教师的反映时,级长或班主任首先应与班内的干部和学习好的同学了解多些情况,同时与该任课教师和备课组长沟通,客观地思考该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共同把问题消灭在萌发的阶段中。
3. 加强学习和培训,普及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方法和技术。
主要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和各级教研活动、开展校内听评课研讨活动来不断提高水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