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因此课程改⾰中应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原则,它的根本⽬的是促进学⽣发展教师素质提⾼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研究2017-08-06 03:02:21 | #1楼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问题的提出
解决促进学⽣全⾯发展与评价制度滞后的⽭盾已成为新课程实验的核⼼环节。其中,⽤什么标准评价新课程的教学,更成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教学改⾰实践表明,传统的评价机制已成为课改障碍,评价改⾰的进程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贯彻实施,影响新课程⽬标的顺利实现。因此,课程改⾰中应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现⾏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及存在问题
现⾏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以“以课堂为中⼼”、“以教师为中⼼”、“以书本为中⼼”的理念为指导是⼀种以评价⼀堂好课为核⼼,以传授书本知识为重点,以认知、理解、巩固书本知识为规范程序,以考试为唯⼀评价⼿段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的的单⼀——做结论、分等级,为奖惩教师提供依据;同时评价内容⽚⾯——基本知识技能成绩即学⽣考试分数;评价标准模糊——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价对象被动——评与被评的关系;评价效果差——不利于全体学⽣共同发展,不利于学⽣全⾯发展。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向
(⼀)评价价值取向由知识、技能考核的单⼀取向,向知识技能、过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评价的三维⽅向发展,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受传统考试(期中、期末、毕业)内容、⽅式、价值取向的影响,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与学的训练,考核,随着课程改⾰的进⾏“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突出⼈的主体性,创造性因素开始引起⼩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教育管理者与教师的重视,但实实在在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中。仍然很不够。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是评价者(教师)与被评价者(学⽣)共同构建的多元价值判断过程。在评价情景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是评价的主体,被评价者是评价情景中的内部⼈员,⽽不是客体。因⽽,主体取向评价强调参与者——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交互驱动,强调评价是⼀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主张质的评价。应该说,它体现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时代精神。
教学评价方法(⼆)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理念上并不否定评价功能的“提⾼”与“成长”,然⽽,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为选拔和甄别服务,背离了教育评价的根本⽬的。现代教育评价认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的就是促进学⽣发展、教师提⾼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在不排除检查、选拔、甄别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以下功能:
1、反馈调节:将评价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式反馈给被评价者,使其对⾃⾝有全⾯的解析和认识,促进其进⼀步发展和提⾼。
2、展⽰激励:把评价活动和评价过程作为展⽰被评价者⾃我的平台和机会,⿎励被评价者展⽰⾃⼰的努⼒和成绩。使评价活动成为⼀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段。
3、反思总结:被评价者作为主体参与评价,有助于调动其内在动机,促使其反思总结前期⾏为,改进未来⾏动,建⽴起良好的反思总结习惯,有助于发展和提⾼。
4、积极导向:导向是评价的基本功能之⼀。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发展、教师发展的催化剂。
(三)评价范式由侧重量化转向量化与质性评价的有机统⼀
现今惯常采⽤的量化评价⽅式,具有简明、精确的特点,能减少⼈的主观推论。更为重要的是数量能⽤现代统计⼯具加以处理,便于掌握和应⽤,与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相适应。然⽽,对教育⽽⾔,对课堂教学⽽⾔,量化的评价⽅式,把复杂⽽⼜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格式化了。它⽆法从本质上保证课堂教学的客观性,⽽往往把课堂教学中最本质的、最根本的、最有意义的东西丢失。这样不少教师丰富多彩、颇具创新的精华之作被抽象成为⼀些枯燥、单调的数字,教师的发展和活⼒受到压抑,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被泯灭于⼀串串⽆味的数字之中。
质性评价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否定,它是对量化范式评价的反思和⾰新。在质性范式评价的内涵上应该包括量化,通过事例,使评价更为完整科学,更为全⾯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内涵和全部意义,以符合现代课程改⾰的⽬的。
四、课堂教学评价新理念:以学评教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先关注学⽣的学习,体现新课程的核⼼理念——为了每⼀个学⽣的发展;强调教学内容与学⽣⽣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建⽴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式;使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因此,建⽴以促进学⽣发展为⽬标的评价体系就成为新课程改⾰的⼀⼤紧迫任务。
新的课堂评价可以⼤胆地将观察课堂的⽬光由教师转向学⽣,以学⽣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来反映教师
的教学状况,来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观念,来促进学⽣发展、教师提⾼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
五、以学评教的策略
(⼀)体现课程改⾰⽬标
课堂教学评价是服从和服务于课程改⾰的,因此,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也必须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的基本理念和⽬标相⼀致,突出和推动“为了每⼀个学⽣的发展”这⼀理念的落实和“着⼒培养新⼀代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交流和合作能⼒、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标的实现。
(⼆)以学⽣的学习状况评价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发展为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先关注学⽣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学⽣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来反映课堂教学状况,来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来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观念,来促进学⽣发展、教师提⾼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
(三)发展性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不排除检查、选拔和甄别的功能,但其基本⽬的在于促进学⽣发展、教师提⾼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在于反馈调节、展⽰激励、反思总结和积极导向等基本功能。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原则。发展性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主体的发展,重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以及评价主体间的互动等,以实现评价的最⼤收益,达到促进发展和改进的⽬的。
(四)开放性评价
课堂教学是师⽣、⽣⽣、⽣本的多向、丰富、适宜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交流过程。由于主体创造⼒的巨⼤,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具体表现是难以预测的,企图⽤⼀个统⼀的、刚性的、具体的标准来框定教学⾏为是不恰当的。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是开放的,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掌握标准留有⼀定的余地的。当然,这也是开放的教育、开放的课程、开放的教学的必然要求。
(五)突出质性评价、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课堂教学评价应以质性评价为主,从发展性评价来看,量化评价只有与质性评价结合才有意义,给质性评价提供⼀种数量化、趋势性的参考。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采取等级评定。
(六)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帮⼿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应该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导向,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应该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帮⼿。它的根本⽬的是促进学⽣发展、教师素质提⾼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
六、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学⽣的学习评价课堂教学”,强调以学⽣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况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课堂上学⽣认知、能⼒、情感等⽅⾯的发展程度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低,具体表现为学⽣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三种状态,即学⽣的参与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见下表:
新课程实施中农村初中⾼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2017-08-06 03:01:27 | #2楼
《新课程实施中农村初中⾼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课题第⼀阶段教师个⼈⼯作总结
⼀、课题研究⽬的
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始终把“建设好教师博客”、“在农村学校教师如何利⽤博客⾼效地开展集体备课”定为⽬标。通过研究和应⽤,使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络集体备课更具组织性、实效性、理智性和系统性,从⽽达到备课的实⽤和⾼效的⽬的。
⼆、课题的实施
我们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多次讨论、论证,制定了课题实施⽅案。与此同时,学校采取了切实可⾏的⼯作措施,做了⼤量务实的⼯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现总结如下:
1、提⾼认识,转变观念。要想使课题研究⼯作能够顺利地实施,⾸先要提⾼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赞成课题研究,愿意研究课题,这是做好研究⼯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作的最为关键的⼀环。为此,学校组织教师集中进⾏了三次理论学习和⼀次座谈,通过学习和座谈,使实验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题研究的深远意义,同时也明确了⾃⼰肩上的重任,从内⼼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我们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较坚实的思想基矗
2、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明确课题研究⽅向及重点在教师从内⼼接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布置了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任务。其中我们进⾏了三次集中学习,并布置了三次分散学习。经过近⼀个⽉的学习,我课题组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不但使课题组成员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思路、把握课题的研究进展,⽽且还召开了课题理论研究阶段总结会议,组织了阶段汇报活动,对2016年下学期布置的课题组成员分⼯任务的完成情况进⾏交流和总结。
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策略的研究2017-08-06 03:01:50 | #3楼
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策略的研究
课题⽅案
⼀、课题的提出
(⼀)研究背景和实践意义
传统的课堂评价往往只关注学⽣学习的结果,⽽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形式单⼀,内容狭窄,⽅法简单,使很多学⽣⽆法体验学习的成功,⽆法发现⾃⼰的潜能,⽆法激励⾃⼰,从⽽使学⽣失去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部动⼒,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评价的⽬的是全⾯考察学⽣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的全⾯发展。”课堂是学⽣数学学习的主阵地,学⽣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动活泼的。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关注学⽣的学业成绩,⽽且使学⽣在学习中体验到情感愉悦并能更好地促进课堂学习,同时能了解学⽣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认识⾃我,建⽴⾃信,从⽽发现和发展学⽣多⽅⾯的潜能。
新课程指出:要建⽴促进学⽣、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既要关注过程评价,⼜要关注结果评价,并以此来实现评价的最⼤效益。因⽽,我们开展对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实践与研究,形成并提⾼师⽣评价能⼒的有效策略,从⽽使评价改⾰由观念转变为⾏为,以切实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的持续发展。
(⼆)课题的界定
⼩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是指对学⽣数学课堂学习的评价,包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的评价。开展课堂有效性评价,就是要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促进每个学⽣可持续性发展为本,建构和实践新型的课堂学习评价模式,使评价与学⽣发展同步,充分体现评价指标多向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式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全⾯性、评价过程动态性的特点,突出评价的导向、改进、形成和激励功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学数学课堂学习评价体系。
⼆、研究的⽬标和基本内容
(⼀)研究⽬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师⽣的评价能⼒。提⾼教师的内在知识素养、课堂评价意识与策略、课堂评价能⼒与⽅法;同时,使学⽣在学习中形成主体性的评价意识与能⼒。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融洽师⽣关系。营造适合学⽣发展的良好课堂氛围,引发学⽣在激励性的评价中认识⾃我、建⽴⾃信、⾃主学习,激发学⽣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提⾼学习效率。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套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使有效性评价真正成为学校校本研究的固着点,
达到以点带⾯的辐射作⽤,提⾼课堂教学的质量。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特⾊成果。积累实践经验,形成具有评价特⾊的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录、案
例反思、经验总结、科研论⽂等有效成果。
(⼆)课题内容:
1、评价主体互动化。
(1)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在学⽣学习和过程中,教师运⽤敏锐的观察⼒和判断⼒对学⽣的学习作出及时有效的评价,使学⽣获得最直接的有效性评价,从⽽树⽴正确的学习观与是⾮观。
(2)学⽣的⾃主性评价。随着学⽣主体意识和独⽴性的增强,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对⾃⼰的学习、同伴的学习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与能⼒。
2、评价内容多元化。
(1)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根据教学⽬标及学⽣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学习基础,结合学⽣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和技能形成的情况,以及课堂练习情况,给学⽣及时的反馈评价。
(2)过程与⽅法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法。通过评价促进思维能⼒⽔平的提⾼以及数学学习品质的形成和提升。
(3)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有效的课堂评价应该关注学⽣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3、评价⽅式多样化
(1)课堂即时性评价。要发挥课堂中教师的⼝头评价的随机性、灵活性和及时性,充分关注课堂现实,针对学⽣个性,让学⽣在困难时受到激励,迷茫时得到引导,成功后享受快乐,让学⽣得到内在的“驱动”⽽不是外在的“刺激”,积极引导学⽣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2)课内反思性评价。要积极引导学⽣进⾏反思,知道好在哪⾥,哪些地⽅应该改进;课末制定课堂学习评价量表,引导学⽣回顾⾃⼰的学习过程,反思⾃⼰的学习表现,从⽽帮助学⽣正确了解和认识⾃我,不断改进⾃⼰的学习。
(3)课外延伸性评价。要利⽤数学⽇记、数学⼩论⽂等丰富的数学形式来引导学⽣总结学习体会,提炼学习⽅法,深化对数学学习的理解,从⽽真正促进学⽣学会学习,促使学⽣获得全⽅⾯的发展。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的重点:利⽤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的评价策略,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难题,提⾼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评价能⼒,积极推进我校的⼩学数学课程改⾰。
研究的难点:以课堂为主阵地和切⼊⼝,研究新理念下的评价新策略,把课程标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的发展;同时把实践与研究融为⼀体,使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积累经验,及时对⾃⼰的知识和经验进⾏重组修正,以适应新课程改⾰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研究的⽅法、⽅式。
1、研究⽅法:
⑴⽂献资料法:收集整理有关⼩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更新教育观念,借助理论经验,指导课题研究。
⑵⾏动研究法:在理论指导下,强调实践和探索,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及时提炼经验、摸索规律。实施过程中碰到实际问题,可以修改⽅案,调整⽬标。
⑶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及时推⼴研究成果。
2、研究⽅式:
本课题是常熟市教研室负责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下的⼀个⼦课题,我们在前⼀个课题“建⽴成长记录,实施动态评价“的基础上,进⼀步开展对课堂评价有效策略的研
究,以课题研究的三块基本内容为主线组成相关的课题研究⼩组,定期研讨,定期交流。
(1)全员参与、互动研讨。学校全体数学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把课堂实践、教学实录、课堂反思、磨课提升作为课题的主要研究⽅式,做到课题研究常规化,制度化。每次课题研讨,提前确定研究主题,理论先⾏,实践尝试,交流提⾼,增强参与研究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争取教育专家理论指导与现场点评,请有关领导担任本课题研究的顾问,研究过程中及时向教研室汇报情况,及时得到指导。
(2)形式新颖,增强实效。既要引领课题研究向深度发展,⼜要为课题组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范例,并通过全市性的展⽰,发挥课题的辐射作⽤与研究价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