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红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红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生成的特定文化形态先进文化产物,是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和有效载体。目前,虽然“红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机制不完善、高校教育资源受限等现状。因此,构建有效的机制,完善“红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切实发挥“红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教育
大学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国家对素质人才的要求使得大学生不仅在大学期间要学习成才,更重要的是“成人”[1]。然而“成人”教育比“成才”教育实现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作为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中流砥柱,大学生这一体被要求必须一心跟党走,紧紧跟随党的路线,落实党的精神。而今社会处于全球化背景下,受到西方文化与多元文化冲击的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和精神思想上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所以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2]。因此,“红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成人”教育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
3]
一、“红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红文化”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经历民族解放和自由的历史进程与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生成的特定文化形态先进文化产物[4]
二、“红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办学特,也是办好我国高校的独特优势,因此,将“红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学生。同时通过“红文化”与思政教育体系的融合,推进大学生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用“红文化”独特资源为大学教育创新提供思路,通过二者有机融合,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思政教育体系,丰富大学生精神滋养,拓宽高校教育方法与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红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井冈山大学怎么样
“红文化”构成了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蕴含厚重的历史文化及革命精神。目前我国高校在“红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1、大学生“红文化”教育取得的成效
高校对大学生“红文化”教育通过利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实践内容以红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来推动“红文化”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稳步前进。实现了从单纯、纯粹的学术问题转向了实践教育项目开展的“从理论走向实际”的第一步。
初步挖掘出“红文化”的物质载体。利用革命遗址、红博物馆等建立了大学生“红文化”教育基地,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并且还有部分高校通过建设红班级、开展特红文化长廊等为大学生受“红文化”教育提供载体,扩展教育内容,研究历史资源价值,开发大学生思政课堂新领地。
探索了实践中传承红基因的方法。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红文化”教育质量,挖掘红
基因内在价值。通过红体验、红锻炼、重走长征路、暑期三下乡、红志愿服务团队等方式开展时间锻炼法。利用时代楷模、革命烈士等榜样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榜样激励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英雄先辈,树立正确“三观”。
初步形成了“红文化”网络宣传话语体系。在网络上发展日益强大的今天,部分高校明确抢占网络阵地,探索“红文化”传承网络渠道,初步形成了“红文化”网络宣传话语体系。
2、大学生“红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红文化”教育体制不够健全。任何一个新制度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现阶段高校在“红文化”教育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的规划,没有性质有限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明确的教育大纲与管理体系,同时又受到传统制度和自身学术能力制约,使得目前高校的“红文化”教育表现出零散性和无时效性。
大学生“红文化”教育氛围不够浓厚。高校对“红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没有创新,关于“红文化”的知识讲座、专题演讲、图片展览等内容较少,呈现出高校“红文化”氛围淡漠的情景,使得高校大学生对“红文化”只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大学生“红文化”教育传承师资队伍不足。很多高校老师仍对“红文化”存在一知半解,并且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老师基本上对“红文化”的了解方式仅来自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教师培训或者党课培训,真正意义上的“红文化”受教程度不高,因此在给大学生传递“红文化”思想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育不够深入,无法与革命精神共情,无法情景交融的将“红文化”传递给学生的现象。
四、“红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健全“红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四构建”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红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凝聚社会教育之力,构建完善领导机制;利用完善传承“红文化”的思想体系,探索和构建传承“红文化”的实践体系构建高校教学机制;保障“红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强化人力资源保障构建运行保障机制;推动“红文化”教育常态化,构建宣传和认知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对于“红文化”学习的内在动力。
2、创新“红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筑牢“课堂教学”主渠道,着力打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结合,将“红文化”教育融入第一课堂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于第二课堂的学生活动。发挥第一课堂思政课教育主导作用,强化大学生对“红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改革思政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注入“红文化”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将实践与“红文化”结合打造“实践育人”新天地。
3、营造“红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通过校园文化结合“红文化”方式,营造“红文化”育人氛围,引导校园“红文化”校园环境建设,开展内容多式、丰富多样的“红文化”主题活动,将“红文化”融入校园及学生公寓建设,开辟“红文化”教育新路径。
4、强化“红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起到“红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导作用,强化思政课教师文化素养,推动教育全方位育人。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准确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立场、精神实质,真正做到思想层面令学生信服,理论指导实践。除此之外,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也是强化“红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必不可少的,作为“红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同样也是实践者,只有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准确准政治站位和方向,才能明辨是非,才能在传承“红文化”上对大学生起到引导和榜样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程.“红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江大学,2019.
[2]邓永禄.高校思政课程基于红教育的建设方向——评《思政心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246.
[3]田甜.大学生红文化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
[4]郭少华.红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途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04):18-2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