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评课稿(五篇材料)
《示儿》评课稿(五篇材料)
第一篇:《示儿》评课稿
《示儿》评课稿
2014年5月19日,在二小举行横峰县名师讲堂小学语文磨课教研活动,各小学各有一名语文教师参加。姚薇执教古诗词《示儿》。这节古诗词教学值得学习的方面如下:
一、熟读成诵,引导学生自主体悟。
读是语文教学之本,古诗教学更离不开反复诵读,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非常重视朗读训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示儿》的教学中,姚老师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理念。读做到了有目的地读,有层次地读,有实效的读。教学伊始,姚老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读通读顺,这个阶段学生要把一首古诗中要求读准字音。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更好地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古诗优美的意境,流畅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只有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的体会才会深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姚老师对于“但悲不见和家祭无忘”这两个词组采用了反复、排比的形式,学生每一次朗读,无不激发了学生对陆
游爱国的崇敬之情。
西湖歌舞几时休的上一句二、有效的链接资料
教学一首诗词,就是走进一位作者,解读一种生活,阐释一段历史。拘泥于“就句论句”“就诗论诗”的教学古诗文,无异于画地为牢,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流于疏浅。姚老师形成了开放的语文教学观,深入解读文本,细读文本,大量地收集与陆游、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姚老师课件出示陆游不同时期的爱国诗句: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在感受陆游的悲伤
时,课件出示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感受诗人的愤怒时,课件出示《题临安邸》这首诗,可谓是依据文本,整合资料,有效链接。
三、紧抓住诗眼,体味语言艺术之美。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或是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在《示儿》这首诗中,姚老师紧抓“悲”这个字,陆游为北方领土被金人侵占而悲,为北方流离失所的不幸
遭遇而悲,为自己看不到中原统一而悲,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言语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所以我们应紧抓古诗词的“诗眼”体味语言艺术之美。
四、到了语言训练点,适时地进行了语用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末,姚老师说:“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经沧桑,随着国事的强盛,祖国已经统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此时此刻你最说些什么?”学生对作者陆游已经了解,对古诗的大意也已知晓,情感上对文本产生了共鸣。在这种情境下出示一个小练笔,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可谓水到渠成。除了以上特,教师还抓情感主线,理解诗意。课堂评价语较准确到位。过渡语精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需要商榷的地方。
一、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还是较少了些,如果在姚老师介绍了陆游的个人资料及不同时期写的诗以后,可以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去理解古诗的大意,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
具备了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词大意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以后,教师再进行补充。
二、课件中“北定中原日”“家祭”当字体变时,字体出现了错误,要进行课件修改。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以此丰富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第二篇:示儿
《示儿》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收集、交流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并能从诗的内容想开去。
2、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祭、乃”等字,理解“九州、王师、家祭”等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中字词含义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古汉语中通假字。
过程与方法:
1、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
2、运用创设情境、激活想象、朗诵体味等形式去体会作者写下这份遗嘱时深沉丰富的感情。
3.学生在情境中以陆游子孙的身份表述自己心中的话;联系今天祖国还没统一,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示儿》是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悲之切的爱国深情,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准备:
1.音乐《悲魂曲》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题临安邸》诗文背景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二)读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示儿》,把这首诗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诗读顺口、读清爽。
2、学生个别读,老师指出节奏。
3、师生合作读,老师后三字,学生前四字。反之亦然。
4、学生齐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
(三)再读《示儿》,理解诗意。
1、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诗的味道,更要去体会诗句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2、谁来用“悲”字组词。
3、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4、我们知道,作者面对生死大限极其豁达,他告诉儿子: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无牵挂。然而,即使豁达如斯的出游,也仍然难以斩断最后一根情丝。
5、师过渡:诗人能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在即将离开这个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的世界时,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的留恋,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他什么都放得下,唯独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望眼欲穿的遗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