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6338_自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素质
2013年第12期
今年5月30日,美国芝加哥太阳报宣布,将旗下28名摄影记者辞退,采用自由摄影师模式,改进多媒体传播手段。此举,在国内新闻摄影界引发许多议论与思考。
一件新闻发生了,只要有一个人用手机拍了现场照片,不论质量如何,可以瞬间发布在网站上,满足网民的快速阅读。摄影记者,这个以前靠技术才能担纲的职业,眼下已是零门槛,人人都能成为新闻图片信息的传播者。并且,随着互联网、手机、博客、微博、的广泛运用,以及全民对于海量信息的参与性,更使摄影记者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一困扰,职业新闻摄影人只有拿出专业的精神和优秀
的图片,悉心培养宏观和超前预判意识、历史意识、细节意识、影像创新意识,才能立足于自媒体时代。
一、超前预判意识
培养宏观和超前预判意识,就是摄影记者面对新闻题材和重大策划报道时,要有对事件发展过程的预测和提前介入的意识。职业的责任感要求摄影记者时时关注时代的发展、身边的变化,以及生活的进步,对每天发生的国内外新闻和本土新闻事件进行举一反三的联想,使之演化成为有本土元素的接近性新闻,从中发现可以提前介入的摄影题材。
今年7、8月,中国中东部多数省份出现的极端高温天气,覆盖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成为读者关注的全国热点新闻之一。武汉市各媒体摄影记者根据自己对事件的预判,针对武汉素有“火炉城”之称和武汉人过夏奇招的的题材思路,有目的、有针对、有创意地在武汉三镇主动出击,拍摄了市民用各种手段遮挡烈日、水中“煮饺子”、江中进晚餐以及工人高温工作、市民商场蹭凉、动物度暑的图片,还有用体
验式拍出的大桥桥面高温煮鸡蛋、温度计在马路上实测的画面,大大丰富了高温天气的图片新闻报道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提高超前预判意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已经发生的新闻题材,预判其以后的发酵过程,拍摄好事态发展的每个节点,起到后发制人的效果。除了很偶然的突发新闻外,新闻题材都有一个发生和发酵的过程,摄影记者要对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提前关注。有时事件的最佳瞬间可能不在一开始,虽然摄影记者或许在第一时间没能赶到新闻现场,但在事件持续发酵中细心观察,仍可以拍摄到最佳瞬间。
二是主动出击,全方位提前介入受关注的热点题材,为版面需要储备图片。近几年,新闻策划的分量逐步加重,报纸不再过多地依赖记者的自发性外采来填充新闻版面,而是根据每天的信息源进行详细新闻策划,使热点新闻、突发新闻和趣闻延伸扩大,增加新闻的宽度和厚度。于是,新闻照片成为策划报道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所以,摄影记者应由扫街拍照向有目标的题材拍摄的角转变。
今年6月,长江日报陆续推出武汉市争取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系列报道,编辑部一下拿出9个系列七八十个整版篇幅刊登有关报道,以“武汉造”、“硬实力”、“东方水城”、“驱动力”、“梦想都市”、“大医都”、“城
势”等为题,内容涉及制造业、科技、医疗、物流、水文章、休闲生活、绿化、道路、教育、卫生、文化、市民住宅、人民生活等多方面,每个版面需要1到2张吸引眼球的主图。时间紧,任务急,马上拍来不及,不是天气、光线不允许,就是采访对象不在。摄影部同仁在自己近期拍摄的图片库里将平日积累的照片精选出上百张,满足了版面的需要。试想,如果摄影记者没有超前意识和提前拍摄的图片积累,就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拿出大量符合版面需要的图片。
二、深度挖掘意识
在反映汶川地震的海量图片中,有一幅图片令人记忆犹新:在一片倒塌建筑物废墟中,汉旺镇中心广场的钟楼指针正指向14时28分,永远定格在这一悲情时刻。图片虽没有人物,但它的历史价值显而易见。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但不是事事都能有历史价值。只有深度挖掘到反映一个时代的某个特征的经典瞬间,才能成为有历史价值的图片。像作品“鼓动”、“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上访者”、“防假之心不能无”都是既有新闻形象价值又有历史价值的优秀摄影作品。新闻摄影人要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社会发展的形象记录者。
当下,草根记者随处可见,每天上传的照片很多,但好照片少,有历史价值的就更少。摄影记者的专业表现在职业素养和对新闻的理解上。以专业的眼光和思维看待新闻事件,在保留图片新闻性的同时,加强画面的形式感,扩展图片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关注图片的影像语言。
拍摄出有历史价值和新闻深度的图片不是随便按按快门就能成的。摄影记者要像社会学家一样去工作,成为社会的观察家、记录者。用社会学家观察
自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素质
◎梁
<<<;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07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前哨
和分析社会的眼光,研究、记录社会问题,才能发现独家新闻,挖掘深度报道,并善于用经济的、人文的、法制的、审美的、社会的视角切入不同题材,作出既深度又立体的报道。特别是身边发生的小事,要用历史的眼光去思考和挖掘,出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用具有人文关怀的镜头语言去捕捉,呈现给读者一个崭新的新闻视角。
武汉晚报记者胡伟鸣拍摄的摄影专题“快乐的单飞”和“移民村官的喜事”,前者反映两对连体婴儿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后者是表现第二代三峡移民李中山在枝江董市镇农村移民安置点喜结良缘。两个专题虽是不同题材,但记者采取了共同手法:跟踪拍摄达数年之久。这期间,记者没有中断与新闻对象的联系,一有时间就打电话或去拜访,一直跟随新闻人物成长变化的每一个节点,终于拍出了比较完整的系列影像图片,刊登后社会反响较好。
这种深度挖掘新闻题材、用历史的眼光记录经典影像的思路是一般拍
客所不能企及的。这也是摄影记者在自媒体时代的新尝试,它告诉我们,只要记者做有心人,创新思考,报道过的题材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掘。广州日报杜江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人物肖像系列,连续跟踪拍摄数年之久,拍摄的人物几十个,每个人物构思不同,光线不同,故事也不同,成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艺术活档案。
三、细节把握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名言不仅适用于文学界、科学界、企业服务及日常生活中,更适用于新闻摄影。培养细节思维,就是要求摄影记者要有细节的视觉发现力,在变化万千的新闻现场中捕捉细节瞬间,培养一双能快速发现细节的慧眼。所以,细节发现是摄影记者的重要专业素质。新闻现场中的特别身体语言、以情动人的表情、一个眼神、一颦一笑,甚至两个物件很巧妙地搭配,都有可能成为有说服力的细节。在一个云集众多摄影记者的新闻现场里,最后就是拼各自的细节捕捉,谁拍到的细节更精彩,谁就取得了成功。有两幅图片值得重点一提。
一幅是贺延光拍摄的题为“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图片反映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后的首次会见。和连战还未走在一起,两人远远地伸出手,即将握在一起的瞬间,定格了新时代国共两党合作新的历史。此片获得当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另一幅图片叫“乌干达干旱”,是迈克·威尔斯在非洲干旱重大新闻中的经典照片。画面是一只黑瘦如枯枝的小手搭在一只白润丰满的大手上,在虚化的背景映衬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只对比的手表现了一个重大事件。
两幅照片的共同特点是经典细节反映重大题材。当时拍摄这两个重大题材的摄影记者众多,这两幅图片能够在众多照片中脱颖而出,得益于细节的力量。就像产品过剩后人们要多中选优一样,细节精彩是自媒体时代人们从过剩影像产品中选优的主要标准之一。
一位资深摄影记者曾经说过,当他在新闻现场发现一个打动人的细节出现时,会兴奋、激动,甚至会心跳加快、紧张,深怕这一细节稍纵即逝,情不自禁地按动快门。这就是细节的力量。能打动拍摄者的细节也能打动读者。
叙利亚战场狙击点的子弹孔光柱、雨中的奥巴马在擦拭着脸上的雨水、中国小作坊主在贴满转让告示墙下垂头丧气、母狮子在CT 机前进行CT 扫描的腿和尾巴……这些都是重大题材下的细节表现。
细节表现的关键是摄影记者的眼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能耐心守候,并能在习以为常的新闻场景中捕捉到意料不到的瞬间,才能抓拍出不同凡响的新闻佳作。
四、影像创新意识
“如果你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思维,请把新闻照片拍得更精彩。”一位摄影行家这样说。提高摄影记者对视觉新闻的专业水平,培养丰富的思想和对新闻现场各种影像信息的过滤筛选能力,不断丰富和创新自己的表现手法和画面语言,强化影像创新意识,是摄影记者立足于自媒体时代的唯一“本钱”。在这里,新闻图片的审
美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同样重要。在视觉语言运用上,摄影记者有专业的优势。光圈速度景深等技术的熟练运用,细节瞬间的准确捕捉,主客体的合理取舍,新闻现场环境的充分利用,拍摄角度的快速选择、焦点定位,以及经过训练的美学素养,都使得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更有张力和撞击眼球的抓力。此外,大面积的虚化与留白,框式构图的运用及突破,压缩式构图对传统构图的颠覆,动感瞬间的大量运用,大前景运用突出人与环境的关系,反传统的斜握相机拍摄等等手法的创新运用,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拍客无法企及的摄影境界。
荷赛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准的新闻摄影比赛。从近几年荷赛的获奖作品看,新闻照片画面语言的艺术化倾向日益明显,其面目与艺术摄影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少图片简直就是新闻背景下的艺术表现。构图、彩、手法、用光、理念等形式层面都在新闻图片中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运用,特别是日常生活类、新闻人物肖像类、自然环境、艺术娱乐类、体育类等软新闻报道题材都能看到摄影记者影像创新的努力。
特别是以图片专题“中国动物园”为代表的LOMO 风格,以组照摄影作品“电视里的北京奥运”、“复制战争”为代表的观念先行的摄影风格的出现,大有颠覆传统新闻照片价值观的势头。照片点子在前,其拍摄手法、表现形式、价值取向都在创新,给人以视觉的新鲜感和新奇感。
长江日报为适应新的竞争形势需要,今年改版对新闻图片的选稿标准是宁缺毋滥,每天提供一幅读者关注的热点新闻图片作为一版主图。因此,对摄影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画面一般,没有冲击力的图片不予刊登。结果一段时间下来,一版刊登的主图,除了新华社拍摄的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外,本地新闻基本是本报记者所拍,普通拍客由于在画面语言的艺术性上缺乏竞争力,经过编辑的图片筛选而鲜有照片在一版入选。这一举措提高了摄影记者对影像的艺术追求,倒逼记者拿出自己专业的看家本领参与竞争
(长江日报)
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哪一个
10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