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2007-04-15 16:20 (小标题)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个体本位和金钱万能等观念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传统道德分化,导致了道德共识危机;黄赌毒等现象的蔓延,污染了社会生活环境;错误的舆论引导,造成大学生消费观、认识观的改变。有些大学生觉得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与当今社会的“要求”不吻合,为求得现实的世俗幸福,他们将金钱的多少与幸福的程度等同起来。他们对现实的不满不是为了完善社会,而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利益难以充分实现而否定这一社会,但对于自己在净化、改善社会风气方面的责任,却不愿意承担。2.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导致大学生责任感缺失。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对学生人格塑造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不足。我国学校教育习惯于以政治视野中的主流价值取向为标准,盲目地要学生背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等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大责任,这种“乌托邦”式的苛求往往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有能力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状态。 3.家庭教育的空缺是造成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因素。 重视亲情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中国的父母可以为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做出一切牺牲。中国父母给予子女的责任心往往呈现出“超重”的趋势,与此同时,子女则出现了责任“失重”的状况,他们把本该是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中国的孩子从小就缺乏回报他人的实践,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生存的基本技能和对自我、家庭、社会负责的精神。当前很多大学生责任感状况不尽如人意,与家庭没有对他们从小进行责任感教育不无关系。 4.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矛盾是形成其责任感缺失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的责任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十字路口,社会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逐渐明显。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主要体现在三个反差上:第一、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反差。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求实惠和实际。第二、校园内外的反差,即实际存在的道德双轨现象。学校在提倡高水准的道德规范,而社会上某些低水准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也在蔓延,教育的成果往往被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和社会上流传的丑闻抵消。第三、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
差。当前部分大学生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倾向严重,为了眼前利益,不惜牺牲未来。他们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淡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因此,有部分大学生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在物欲与外加因素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丧失了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甚至连最起码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生活准则也难以遵循,缺乏对责任感的追求。 (小标题)解决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对策 1.在基础教育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改进教育机制。 (1)改变道德教育观念,在循序渐进中发展教育。 道德责任本身有层次性,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们对道德责任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循序渐进的教育中,才能铸就强烈的责任意识。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是责任教育的起点。学校、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从我做起”的意识和行动教育,鼓励学生丰富自己的道德体验,反省自己的道德表现,在独立实践责任行为中,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能力。使学生
逐渐领悟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真正内涵,逐步认识到自己对他人、社会及人类负有的道义上的责任,最终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真谛。 (2)改变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角度选择德育教育的内容。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针对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通过活动、娱乐、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情境教育,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使学生意识到责任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其中社会实践是增强责任感的最佳途径之一。 (3)激发情感,注重情感教育 一般而言,良好的、丰富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高度的责任感,反之,责任感水平会大打折扣。因此,学校、老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多给予学生赞许和鼓励,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教育本身,以此来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引导学生发展与完善自己。同时,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咨询与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健全高校教育体制,将学生对责任感地认知和实践列入毕业考核之中。一方面,高校要健全教育体制,把对学生责任感地培养纳入到教学目标之中。另一方面,在政策律令方面,学校要把学生的责任感列入到毕业考核之中,对学生形成一定的硬性约束力,以促进和引导大学生责任感的强化。 3.加强责任感宣传力度,注重责任感培养的社会参与性,进行实践活动是关键。在学校,校方应用实际、可靠、亲切的例子使
更多的大学生真正投入到责任感建设中。在社会,舆论要发挥作用,用正确的、积极的、乐观的宣传来引导学生,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外,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一定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开展“三下乡”、志愿者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
生在实践中净化心灵、熏陶思想、提高觉悟,最终让大学生缺失的责任感得到强化,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4.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责任机制。 责任教育不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事,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通力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学校教育要充分重视环境的美化,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其次,家长要更多的关心孩子的人格、品质的发展。另外,社会要形成一种舆论力量和道德机制,加大对无责任现象的监督和打击力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