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了无数中国老百姓,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人!_百度文 ...
他的发明简单有效,拯救了⽆数中国⽼百姓,成为⾸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
中国有几个诺贝尔奖
国⼈!
随着我们进⼊了冬天,天⽓变得越来越寒冷的同时,雾霾也越发频繁的出现,在北⽅或者⼤城市的⼀些坛友,可能出门的时候都会带上⼝罩,但是,
坛友们知道⼝罩是谁发明的么?
坛友们肯定会很疑惑,⼝罩这么简单的东西需要发明么?这个也算的上先进制造技术么?
⽼实说,⼩编⼀开始也是这么觉得的,但事实是中国第⼀个⼝罩是由⼀位中国医学家发明的,他的名字叫
伍连德
这个名字⼤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坛友多少会了解到⼀点点。伍连德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及医学院的主要筹办⼈之⼀。
就是这样⼀个不平凡的年代,1935年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候选⼈,成为中国历史上⾛近诺贝尔奖的第⼀⼈。
伍连德,字星联,祖籍⼴东新宁。1879年3⽉10⽇出⽣于马来亚北部的槟榔屿。其⽗伍祺学系开设⾦店的侨商,母亲是第⼆代马来西亚华侨。
他7岁时进⼊英国⼈设⽴的槟榔屿公学,接受10年制教育。从⼩就⾮常刻苦地学习,成绩⾮常优异。17岁获得⼥王奖学⾦赴英国读书,在⼤考中获得“基本学者”的名衔,包揽学院⼏乎所有的奖学⾦和奖章。
游学欧洲期间,他先后在英国圣玛丽医院、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学卫⽣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从事研究,曾师从诺贝尔⽣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梅奇尼可夫和霍普⾦斯。
1903年,他以有关破伤风菌的学术论⽂,出⾊地通过了剑桥⼤学博⼠考试后,被授予医学博⼠学位。
在获得博⼠学位后,他没有想着在英国领取⾼薪,过着惬意的⽣活,⽽是回到了出⽣地槟榔屿,在那⾥开了个私⼈诊所,积极参加华侨社会服务,致⼒于社会改⾰,如反对和赌博。但他觉得始终不满⾜,“因为我总想做⼀点⼉较⼤的医务事业,同时我也想得个机会为⾃⼰的祖国服务。”
1907年,伍连德应清朝直⾪总督袁世凯聘请,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
1910年年底
正值清王朝最后⼀个冬季
⼀场可怕的瘟疫
席卷了中国东北部地区
10⽉25⽇
满洲⾥⾸次出现暴毙患者
11⽉7⽇
瘟疫开始在哈尔滨蔓延开来
许多感染瘟疫的患者都有同⼀个症状:就是发烧、头疼、胸闷最后窒息死亡。⼫体⽪肤呈青紫⾊,样⼦看起来⾮常的可怕。⽽就在这时,伍连德却不顾⾃⾝安危,亲⾃赶往疫情重灾区。
12⽉24⽇,伍连德来到哈尔滨,随着他⼀起来的包括⼀名陆军医学堂的教练员和⼀名学⽣。
在抵达哈尔滨的第三天,他们为了弄清楚疫情来源,伍连德准备冒险解剖⼀具⼫体。
这种事情在当时的社会⾥,被认为是⼤逆不道的事情,但是这也是迫不得已⽽为之。
在当地⼀间贫民窟⾥,伍连德进⾏了中国医⽣历史第⼀例⼈体解剖,经过伍连德地分析,他认为这属于肺⿏疫,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这也是科学史上,第⼀次对⿏疫进⾏分类。
当时正值年关,返乡过年民众众多,为了阻⽌疫情继续传播,伍连德提出了初步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设⽴隔离区,并向关内征召医⽣,他甚⾄还组织了庞⼤的运输队伍,动员各⾏各业的服务⼈员,⼀同加⼊防疫活动中来。
为了防⽌飞沫传染,他还设计发明了⼀种双层纱布⼝罩,⽤于隔离病患,后来这种⼝罩被称为——“伍⽒⼝罩”
这种⼝罩造价低廉,制作⽅便,民众纷纷带上了⼝罩,因此死亡率也⼤⼤降低。
在1911年召开的“万国⿏疫研究会”上,这种⽅便⼜实⽤的⼝罩,受到了各国医学专家的赞赏,“伍连德发明之⾯具,样式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亦颇佳善。”
当防疫进⼊最后阶段的时候,考虑到腐烂的⼫体,极有可能成为⼆次传染来源
于是伍连德⼜说服⼤家,将染病的⼫体集中⽕葬。
但是因为有中国违传统⼈伦,此事上报并获得清政府准予后,才得以实⾏,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次⽕葬。
在伍连德的组织下,仅仅不到四个⽉,这场百年不遇的瘟疫终于被终结,这也是⼈类历史上第⼀次⼤规模成功控制传染病的⾏动,伍连德功不可没。
诺贝尔基⾦会官⽅⽹站关于伍连德的相关信息
因为“在肺⿏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以及发现旱獭于其传播中的作⽤”,⽽被提名为1935年诺贝尔⽣理或医学奖候选⼈。候选⼈的保密期为50年,此消息2007年才在诺贝尔基⾦会官⽅⽹站上正式披露,这是华⼈世界的第⼀⼈。
1913年,美国医史学家嘉⽴森出版了《医学史》,这是⼀部论述医学历史的专著,全书近700页,然⽽有关中国医学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