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
F
面孔*
*Face 中国女药学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这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图片 ︳10月6日,屠呦呦在北京的家中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和日本学者大村智。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学家分别发现了青蒿素和阿维菌素,可以有效疟原虫和线虫两大类寄生虫引发的疾病,为人类对抗寄生虫疾病的斗争到了新方法。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首次荣膺诺贝尔奖,也是传统中医药首次在诺贝尔舞台绽放光彩。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85岁的屠呦呦曾被称为“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也被戏称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她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第12
位获得该殊荣的女性。
【获奖】
传统中医药首次在诺贝尔舞台绽放光彩当地时间10月5日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宣布了获奖者名单和获奖原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从
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今年的获奖者们均研究出了“一些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这两项获奖成果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
【其人】
她与“小草”结下不解之缘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诗经》,“蒿”即为青蒿。为她命名的父亲,或许从未想到女儿会与那株小草结下不解之缘。
屠呦呦生于1930年,85岁的她仍活跃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该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从16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屠呦呦最初的发现,让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会为此奖励她25万美元的奖金。
耄耋之年的屠呦呦曾说,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
2015.11
F
面孔*
*Face 图片
︳2011年9月23日,在美国纽约,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前排中)与2011年拉斯克奖评委和获奖人员合影。
图片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右)、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中)和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
中医中药是一个伟
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能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成果】
从东晋药书中出“神药”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个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严重。1967年5月23日,在、周恩来等的亲自指示下,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
屠呦呦所在的团队于1969年参加“523项目”。耗时3个月,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选出的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其后,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100%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
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继续进行青蒿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最终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并命名为青蒿素。
中国有几个诺贝尔奖“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事业带来了曙光。世界卫生组织说,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发现】
“523项目”中到青蒿素
医学奖是今年诺贝尔颁奖季第一个颁发的奖项,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
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接触并发现青蒿素较早,始于我国特殊时期“文化大革命”时一个特殊而神秘的任务——“523项目”。这个抗美援朝和越南战争背景下的项目,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1969年,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14年的屠呦呦,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做实习研究员,因在中药和中西医方面的研究特长,她被召集加入“523项目”,并发现了青蒿素。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
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
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日本药学教授大村智以及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 pbell三人获奖。其中,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5日晚7时,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宣传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接到很多采访申请,但多次给屠呦呦的家
打电话,电话都没有人接,所以还没有联系上屠呦呦,但她目前在国内没有外出。
接触过屠呦呦的媒体记者描述她是个低调的科学家,她曾在采访中说过,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公开信息显示,屠呦呦生于1930年12月30日,是我国著名的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中药
2015.11
F
面孔*
*Face 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屠呦呦曾在采访
中回忆说。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后来,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效果十分喜人。随后,屠呦呦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成功。
诺贝尔奖给屠呦呦的颁奖词简述了这个过程:“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被称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据世卫组织2009年的统计数据,世界
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那么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
美国主流媒体也曾对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纽约时报》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评论说,这种药物是消灭这种疾病的“首要疗法”。
【经历】
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4年前,屠呦呦是国内媒体追逐的热门科学家,因为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对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
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当时中国生物医学界罕有的收获的一次世界级大奖。
图片 ︳工作中的屠呦呦
拉斯克奖的颁奖词写道:“屠呦呦的这一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
青蒿素对恶性疟疾、脑疟强大的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之为“中国神药”。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如此评
价发现青蒿素的意义。屠呦呦因此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因为拉斯克奖一向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国内人们便激动地预测,屠呦呦很有可能成为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个美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虽然冲击诺贝尔奖希望落空,但媒体给屠呦呦冠上了新头衔——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2010年,我也有机会被提名拉斯克奖,在回答‘你认为还有谁有资格得奖’这个问题时,我第一个写上
去的就是屠呦呦。”曾参与当年青蒿素研究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接受采访表示,“单以青蒿素这个学术成就就事论事地说,这个重大发现早就该得诺贝尔奖了。”
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她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纪事等都被媒体报道出来,但屠呦呦接受的专访很少,2011年,屠呦呦接受了美国《临床研究期刊》的专访,她表示,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之后,当时自己都怀疑路子是不是走对了,当发现青蒿素正是疟疾克星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也是难以表述的。
屠呦呦称,自己只是一个
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
图片 ︳在屠呦呦家中柜子里摆放的拉斯克奖的奖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